來源:澎湃新聞(轉自:人民畫報社《絲路瞭望》雜誌)
作者:婁曉希,北京大學全球互聯互通研究中心
版權申明:內容來源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除非無法確認,我們都會標明作者及出處,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並表示歉意。謝謝!
今年正值“一帶一路”建設工作推進5週年,亦是改革開放40週年。廣東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先行區,創造了經濟總量領先全國的驕人成績,珠三角地區依託港澳優勢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
粵港澳大灣區是指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江門、惠州九市組成的城市群。中央自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定位為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對標國際一流大灣區,被視作繼東京、紐約、舊金山灣區之後對全球資本具有強大吸引力的第四大灣區。
改革開放40年為粵港澳大灣區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於2017年7月1日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承擔著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擴大對外開放的任務,將打造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新支點,為“一帶一路”與中國自貿區融合發展提供範本。《框架協議》簽訂一年來取得的顯著進展是大灣區建設的早期成果,已經使三地,尤其是港澳同胞受益。
“五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內容,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思路中同樣適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有助區域內功能提升,增強灣區經濟活力,穩固“一國兩制”制度,解決港澳地區深層次矛盾。
建設初期成果頗豐
中央及省市先後召開了會議,加強灣區建設高層統籌。2018年8月27日,習近平出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週年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了各地區要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對接。同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廣東省、廣州市分別召開會議,深化內地與香港澳門合作,加強灣區建設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8月,商務部與澳門特區政府簽訂《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下的《投資協議》和《經濟技術合作協議》。此外,大灣區在法制建設上獲得較大成果,舉辦了國際間法治保障研討會、在深圳設立第一國際商事法庭等,通過風險評估及法律援助等方式,為中資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更專業的法律保障。
設施聯通方面,“港、橋、路、倉”建設推進交通及物流暢通。今年以來,港珠澳大橋已全線貫通,進入通車前最後準備階段;廣深港高鐵香港段9月正式通車;廣東省沿海已基本形成以廣州、深圳、珠海、湛江、汕頭為主要港口,潮州、揭陽、汕尾、惠州、東莞、中山、江門、陽江、茂名九個地區性重要港口為補充的分層次發展格局,帶動人流和物流融通。
啟動粵澳新通道建設,提高澳門居民來往內地通行導證便利化使用水平,增加旅客自助通關通道,提升通關能力。
大灣區在大型倉儲建設方面獲得較大成果:南光集團完成了澳門口岸管理區的建設任務,並在澳門建立了內港碼頭、倉庫及跨境運輸車隊,在珠海保稅區、珠澳跨境工業區建成大型倉儲設施,加強大灣區與港澳臺、葡語國家及東南亞等國進行長期貿易往來,依託良好的區位優勢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
貿易暢通方面,在行業、貿易伙伴、商品等方面各具發展特色。近年來,大灣區城市國際貿易穩步發展,各具特色:大灣區九市貿易結構逐漸優化,貿易伙伴集中在香港、美國及東盟,民營企業發展迅猛;香港作為自由貿易港,貿易進出口基本實現全面自由化;澳門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量處於逐年上升態勢。
資金融通方面,大灣區金融資源跨境合作促進我國金融國際化發展。2018年5月,廣東粵澳合作發展基金正式簽約,標誌著大灣區金融合作上了新臺階。大灣區擁有廣州、深圳和香港三大金融重鎮,金融合作涉及兩種制度及三個區域。隨著廣東自貿區的發展,粵港澳金融合作在基於CEPA金融合作逐步向自貿區為基礎的合作轉變,涉及領域不斷擴大,呈現了增速快、上升勢頭明顯的特徵。深港共同建設金融合作,在資本項目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深港合作與金融業開放創新等方面形成“前海模式”。
民心相通方面,加強文化、教育、旅遊等多方面融合,打造文化共同體。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年多以來,在區域內文化交流、職業教育、青年交流等方面進行了較頻繁的往來。港澳兩地在國際交流方面活動頻繁,與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西部省份進行商貿往來,鼓勵企業投資,加強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進一步提升大灣區與內地省份的經濟聯繫。
逐步推進前景向好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內多個跨境工程陸續投入使用,發達的交通網絡將會形成,區內經濟效率和發展潛力也將顯著提升,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將建成“一小時城軌交通圈”,有利於吸引高端製造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為珠三角的高端製造業創造發展空間。
大灣區整體處於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為打造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邁向世界級科技創新中心主要承載區奠定堅實的基礎。大灣區建設將推動人員、後勤、資本和信息的流動及融合,逐步實現經濟和生活的空間一體化,解決港澳深層次矛盾。
發揮自貿區優勢,加強城市間聯動引入高端資源。未來大灣區建設將以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四大核心城市作為支撐,帶動土地、產業鏈、生產率等要素的空間佈局優化,綜合帶動其他城市協同發展;充分發揮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三大自由貿易區的區位優勢,打造粵港澳自由貿易港,通過自由貿易區和貿易港建設,引進高端資源,推動自主創新成果“走出去”。
大灣區建設難點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一國兩制”下前所未有的實踐,要兼顧各方不同利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優勢在於多領域的深度融合,但也成為其發展的難點。
大灣區各市經貿發展不平衡。香港、深圳和廣州是整個灣區的三大龍頭城市,珠海則與平均水平相當,東莞、江門、肇慶與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結構使資源過度集中在特大城市、省會城市、特區等,難以發揮其他大灣區城市的積極性。
存在因制度、經濟結構、文化背景差異帶來的地區性問題。經濟結構相對單一,土地空間嚴重不足,年輕一代職業向上流動空間越來越小,年輕人對國家認同感不足,這些深層次矛盾亟待解決,也是國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戰略的重要目的。
大灣區內部市場分割現象明顯,大陸暫未完全放開資本賬戶,粵港和粵澳的金融市場兩地分割現象明顯,廣州、深圳和香港都具備一定的金融實力,在不同的金融領域存在不同程度的競爭,同時與世界級金融中心存在差距,打破現有世界金融格局仍有較大挑戰。
灣區建設與“一帶一路”
加快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出臺,發揮各地所長,推動地區優勢互補。粵港澳三地有著不同的政治制度、貨幣政策及文化背景,港澳有著科技創新及雄厚的科研實力優勢,廣州及深圳兩地有貿易、金融及行業總部的優勢,廣佛肇、深莞惠及珠中江城市群在製造業則有較強優勢,應儘快出臺相關政策,在提升智能化技術改造、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聯動合作助力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有助於突破粵港澳三地行政邊界,形成更多互動與制度創新。
通過增強大灣區國際金融競爭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過程中,將產生大量金融服務需求,從“滬港通”到“深港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在我國金融業扮演著重要角色,結合香港擁有成熟的金融體系及澳門葡語國家經貿服務平臺,通過灣區經濟融合發展,推進大陸與港澳更深度的金融合作,面向“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形成創新金融經驗,實現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無縫對接。
發揮香港教育、會展及青年交流方面的優勢,推動民眾往來與人才流通。香港教育領域國際化程度高,有舉辦更多交流項目的優勢,中央鼓勵香港發揮區位優勢,支持香港舉辦“一帶一路”建設會展活動等,可解決香港經濟結構相對單一、土地空間不足、年輕一代職業發展等問題,增強年輕人對國家認同感。
發揮澳門在旅遊娛樂休閒方面的優勢,促進大灣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合作交流。打造澳門及珠海旅遊片區,以廣東省嶺南文化及旅遊資源為依託,發揮粵澳旅遊業優勢。同時加強澳門與葡語國家及周邊國家的文化資源共通,開展旅遊及投資推介會、青年圓桌會議等活動,推動民心相通向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