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游|将灵魂安放在武定狮子山,悟”佛系皇帝“的禅意人生!

佛是佛教文化中慈悲为怀的使者,是芸芸众生敬仰的对象。

佛系人生受追崇?

在多数人的解读中“佛系”成了“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一种生活态度”。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我无法给出准确答案,但是我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

“佛系”一词源于一篇名为《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的文章,此文章一出现“佛系”一词就成了流行在网络上的顶级流量热词。

“佛系青年”由此而生!

佛系青年一词出现也得到了网友的一致认可,大家纷纷表示自己便是佛系青年的代表,没有追求,没有目标,一切都是可有可无,但是90后对待生活的态度真的是如此悲观吗?

我看完全不见得,在我看来“佛系青年”是90后对自己生存现状的自嘲和调侃,面对生活、工作、家庭的重担,伴随着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90后显然比80后更加敢于表达自己,自嘲便成了90后放松自己的一种方式,并不是代表自己多么消极,更多的是压力之下的自我调整,严肃之下的欢乐调侃,缓解一下自己的焦虑。

此观点出现便有人调侃“我就算是佛,那也是斗战胜佛”!

大多数人都向往佛系生活,但是也仅限于想一想,谁又能跳脱于红尘之外呢?这不过是给枯燥的日子找点乐子罢了,用佛陀的观念,不断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处世之道,一步一步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佛系”是面对生活重压下的自暴自弃,那么流传了千百年的佛教文化的核心也是自暴自弃吗?

如果是这样,那不做皇帝做和尚的建文帝也算是“佛系青年”的典型人物了,所以在我看来建文帝和“佛系”无关,他的生活或许佛系,但是他的心里则是清楚明白的知道自己想要的人生是怎么样的!

建文皇帝隐狮山

说起“佛系“生活,我脑子里面蹦出的便是建文皇帝隐武定狮子山的传说。流传在武定民间的传说中对于建文帝出家做了详细的描述。

传说中建文帝出家的武定狮山上的正续禅寺门口便有一幅“竹杖芒鞋隐狮山”图,这幅图详细描绘了建文帝从南京一路逃到狮山的故事,真相究竟几何?已经无从考究,我们只能从口耳相传的传说中窥探出一点点的起源与真相。

建文帝的前半生和“佛系”没有任何关系,他的前半生风光无限,是金陵城中一位人人追捧的皇位继承人,从小生在皇家,锦衣玉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从不知民生疾苦。

一朝风雨,一个初建没多长时间的王朝迎来开创以来的最大危机,皇位之争引起的叛乱,整个国家动荡不堪,建文帝在失败之后败走狮山,伪装为僧人一路南下,来到狮山,便在狮山常伴青灯古佛,了此残生,狮山现存的惠帝祠阁、帝王居、九芯十八瓣茶花、狮山百年牡丹、建文遗诗都和建文帝的传说相关。

狮山悟禅意

透过狮山的一草一木,我仿佛见到了帝王后半生的“佛系”生活,准确来说“佛系”似乎不算妥当,他既没有消极避世也没有沉浸在过去的生活中,而是积极开始新生活,而这么看,他似乎又带一点“佛系”的小倔强。

正续禅寺便是建文帝的“清修地”,他似乎在这一片土地之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和意义,这一点和“佛系青年”挺像!

晨钟暮鼓,修身养性,晨起游园,傍晚赏花,夜听蝉鸣,尽情享受闲适,从建文帝的身上,我看到的的确是佛系,但是仅限于生活不限内心。

或许有人说他从一个九五之尊变成一个流浪汉,这是他消极避世的一种态度,因为无力改变,所以只能对现实生活束手就擒。

或许初始他也有此意,这些都已经无法考证,但是我最敬佩的一点便是:他佛系,但是不自暴自弃,对美好生活依然有着自己的追求!活在当下,活得明白,活得清楚!

如果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佛系”建文帝,那不如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佛系”的自己,你可以向往佛系,允许你尝试一下“佛系”生活,但是你毕竟生活在红尘中,在片刻软弱,释放压力之后,请做回“斗战胜佛”!生活还需要你继续向前。

一座山,一场梦,一段传说,体验过“佛系”生活之后,梦醒,斗战胜佛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