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巫的撩汉法则

有没有人做一个错误的选择却花了一生的时间?

有的,而且很多。

1

小K今年28了。3年前开始被父母催婚,但她发誓一定要找一个称心如意的男朋友。

3年后的昨天,她给我打来电话:我父母已经不再催婚了,他们开始逼婚了。

我说:你丫一定偷懒了。没出去撩汉对吧?

小K委屈道:不是的,我基本上每个月都会约会2-3个男生。

如果有人和我说她约会了100个人,却没遇到一个自己喜欢的,我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所以结论显而易见:喜欢她的她看不上,她喜欢的看不上她。

我敷衍地劝她:随便找一个适合的得了呗。和谁过不是过?

过了许久,她发来这么一条短信:如果我不喜欢一个人,又怎么可能会合适?人生中最坏的事,就是和让自己倍感孤独的人一起终老。不是吗?

卧槽。

打心底里我是敬佩她的。不说别人,就连我自己也是这样,在“这一切都不是我要的”现实冲突里,然后我们会逐渐忘记真正的自己,逐渐适应这种冲突,也逐渐在温水里煮死那颗曾经活蹦乱跳的心。

人生如白驹过际,稍纵即逝,年华似手中流沙,弹指挥间。过了特定年龄却依然没有结婚的女孩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境,那是欲望和挫折的组合。既不甘心找个平庸的人草草了事,面对中意的人又无计可施。这就像是,第一眼就看上的衣服往往你买不起,买得起的即使买了你也不想穿。

我把这种困境叫做“丧失了选择的自由”。

2

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古老的传说:

年轻的亚瑟国王被邻国抓获。邻国的君主被亚瑟的年轻和乐观所打动,没有杀他。并承诺只要亚瑟可以回答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他就可以给亚瑟自由。

这个问题是: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连最有见识的人都困惑难解,何况年轻的亚瑟。但接受总比死亡要好得多,于是亚瑟同意了在一年的最后一天给他答案。

亚瑟回到自己的国家,开始向每个人征求答案:公主,妓女,牧师,智者,宫廷小丑。他问了所有的人,但没有人可以给他一个满意的回答。人们告诉他去请教一个老女巫,只有她才能知道答案。

亚瑟别无选择,只好去找女巫。女巫答应回答他的问题,但他必须首先接受她的交换条件:和亚瑟王最高贵的圆桌武士之一,他最亲近的朋友——兰斯洛特结婚。亚瑟王惊骇极了,看看女巫:驼背,丑陋不堪,只有一个牙齿,身上发出臭水沟般难闻的气味,而且经常制造出猥亵的声音。他从没有见过如此不合谐的怪物。

他拒绝了,他不能强迫他的朋友娶这样的女人而让自己背负沉重的精神包袱。兰斯洛特知道这个消息后,对亚瑟说:“我同意和女巫结婚,没有比拯救亚瑟的生命更重要的事了。”

于是婚礼宣布了。女巫于是回答了亚瑟的问题: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运。

每个人都立即知道了女巫说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亚瑟的生命被解救。

来看看兰斯洛特和女巫的婚礼吧,兰斯洛特一如既往的谦和,而女巫却在庆典上表现出她最坏的行为:她用手抓东西吃,打嗝,放屁,让所有的人感到恶心,不舒服。

新婚夜晚来临,兰斯洛特依然坚强地面对可怕的夜晚,走进新房。一个他从没见过的美丽的少女半躺在婚床上!兰斯洛特惊呆了,问她到底是怎么回事。

美女回答说,因为当我是个丑陋的女巫时你对我非常好,于是我决定在一天的时间里一半是可怕的一面,另一半是美丽的一面。那么你想要我在白天或夜晚是哪一面呢?

兰斯洛特说,既然女人最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运,那就你自己决定吧。

听到这句话,女巫宣布她将永远保持美丽。

女巫无疑是这个故事里面最大的赢家了,因为整个故事里只有她具有选择的自由。而兰斯洛特则是完全失去自由的那一个,他根本没得选。

如果是你,你想要成为谁?

3

其实大部分人都是兰斯洛特,屈服于父母和社会给予的结婚压力,就像是兰斯洛特不得不牺牲自己而救亚瑟王一样。最终找了一个让自己倍感孤独的人终老。只不过大部分人并没有兰斯洛特后来的好运气罢了。

女巫和兰斯洛特之间的区别其实很简单,那就在于“是否知道问题的答案”。如果兰斯洛特能够回答邻国国王的问题,女巫恐怕连出场的机会都没有了。

因为有钱,所以我们在购物上有了选择的自由,而不用为价格瞻前顾后;因为有了强大的工作能力,所以我们有了择业的自由,不必受自身技能的限制。因为有着无可救药的魅力,所以,我们有了选择异性的自由,不必被父母逼婚逼到去网上租一个男友回家过年。

女巫之所以能够轻易的赢得自己喜爱的男人,是因为她首先足够的“强大”,所以她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完全不能掌控自己人生的时候,不能由着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然得受到大人的约束。没有人喜欢在别人的安排下生活,乐于接受约束必定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你还不够。

生而为人,没办法选择生活环境,更没办法选择出场人设。每个人都只具备有限的自由,区别只是,那些幸福的人儿具备的自由,比你大那么一点点。想要获得更多的自由,你得比别人更优秀。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同一套考核标准之下,15岁中考,18岁高考,22岁工作,26岁结婚,30岁生孩子。似乎唯一不确定的就是我们的死期了。既然标准都差不多,我们心中最挥之不去的一个念头就是“比”。也正是为了“比”,才有了小K的这种烦恼和无助。

在大三之前我都以为我会和大多数人一样,在一种既定的轨道上,慢慢地走向属于我的人生巅峰。直到我听到一句话:“如果你养过婴儿你就会知道,每个人生来就是不一样的。”

在国外的日子里,我遇到过一些好朋友。这些人放在中国都是妥妥的失败者。有的二十多岁了还在犹豫去哪个大学。有的三十多岁还没房没车。有的男大不婚,有的女大不嫁。

但是这些人从不给自己设限,也从不为别人而活着。他们也让我明白,只有在一套凭着僵化的标准去论断人生价值的环境里才会有所谓的“Loser”。

你这辈子会遇到2920万个人,这本身就充满了无限个可能。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不做选择,而是做错选择。

所以,别和一个让你倍感孤独的人一起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