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防骗指南:理财产品!

目前来看最常见的“骗局”就是“假”理财,也就是所谓的“飞单”“萝卜章”事件。主要是各大金融机构的销售、工作人员利用投资者对大平台的信任,售卖不属于本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一旦无法如期兑付,就会给投资者带来严重的损失。

远的如2015年金赛银事件,平安保险业务员以平安保险的名义违规销售深圳金赛银基金发行的理财产品,结果由于产品无法到期兑付,投资者损失高达60亿元。这一事件的背后,存在着一条“有毒资产”转嫁链条:信托公司把信托贷款、债权等问题产品转给第三方私募接盘;私募公司金赛银通过动员平安员工“接飞单”等方式,打通了平安集团的销售渠道,募得巨额资金,最终挪作它用,导致原本就存在问题的资产链条断裂。



近的如2017年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航天桥支行行长张某使用伪造的理财合同和银行印章向该行逾150名高净值客户销售,涉案资金总规模可能高达30亿元。这些产品以“非凡”系列命名,本身与民生银行的理财产品名称十分接近。整个购买过程与购买正规产品别无二致,双录操作齐全,使客户很难分辨出“假”理财产品与“真”理财的不同。这些案例都是利用了投资者对正规机构的信任出售“假”理财,一旦无法到期兑付,就会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如是金融研究院

如何避免买到“假理财”。首先,正规的理财合同中一定会有一个以大写字母C开头的14或15位理财产品登记编码,通过这个编码可以在由之前银监会批准建立的中国理财网查到对应的产品。其次,在签署合同时银行需要进行在专门区域进行录音、录像的双录操作,以确保投资者充分理解理财产品信息,这是一个必须的过程。最后,仔细看合同中银行盖章、银行汇款账户与购买理财的银行是否一致。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基本可以排除掉绝大部分的假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