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我家”內鬥:情緒化員工的破壞力有多大?

我一直有個觀點,越信奉叢林法則的行業越容易產生“不仁”的企業,越“不仁”的企業越容易產生“不義”的員工,而“不義”的員工會對企業造成極大傷害。注意啊,我這裡所說的“不仁”“不義”都是相對的,也就是說,員工會認為公司不仁,而公司則認為員工不義。最近上市公司“我愛我家”的內鬥就非常典型。

簡述一下“我愛我家”內鬥事件。“我愛我家”副總裁胡景暉接受採訪時炮轟友商自如、蛋殼等長租公寓運營商,認為他們在資本的協助下相互抬價,從而拉高了北京房租的價格,“吸乾年輕人的血”。今年以來,北京等十幾個一、二線城市的房租上漲了20%左右。報道發出後,“我愛我家”發表聲明稱胡的觀點只是個人觀點,與公司無關。

胡隨後宣佈辭職,稱“我愛我家”董事長謝勇遭遇友商“鏈家地產”左暉的脅迫,逼他辭職。不料左暉發表聲明,稱自己從未發出類似脅迫,對“我愛我家”內部事情沒有觀點。胡景暉隨即調轉槍頭,認為自己的董事長謝勇做局讓自己出局。隨後,胡景暉召開個人發佈會,揭露他個人認為的真相,並且宣佈自己要創業,搞私募基金。

“我愛我家”所在的行業是二手房、房屋租賃行業。信息中介是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企業形態,這個行業的存在無可厚非。但不可否認,個別從業者的所作所為拉低了這個行業的形象。可能人人都離不開他們,在很多時候也都需要他們,但“只要顧客交了錢,後續服務就沒了熱情”,前恭後倨,令人無奈。本次“我愛我家”內鬥事件的主人公,胡景暉也說自己所在的行業“是一個容易被妖魔化的行業。”早期的行業競爭甚至就是“拳頭”的競爭,同行之間相互拆臺並不鮮見。

我看了胡景暉的個人發佈會,包括幾篇記者的採訪報道,發現這是一個非常“情緒化”的企業高管。不少行業內人士表示,胡在行業內一向比較“敢說話”;胡自己說為了公司廢寢忘食,甚至得了嚴重的抑鬱症,並間接讓妻子流產。但是公司對他並不好,作為副總裁,工資比城市經理還要低好幾倍。胡說他曾經向原董事長要補償,但遭遇報復,有流言說他“神經病”;58同城投資“我愛我家”,在與58同城老大姚勁波吃飯時,因為胡的意見,姚讓“加了三個菜”,引起謝勇的不滿,覺得丟面了。此外,在個人發佈會中,胡一再提及“國家”、“民族”、“中國夢”。說實話,這些詞很好,但是你一個企業經理人說這個,顯然是唱高調,挑逗民眾情緒。我一向對“好言大義”的人比較反感,認為這種人容易言過其實。

其實,胡景暉這種性格的員工,在每一家公司都可能遇到。他們一般個性較強,愛出風頭,好面子,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能力也比較強,但又有些清高。對於老闆而言,這樣的員工就是雙刃劍。不用他吧,人家在相關領域的確學有專長,是一把好手,比大部分人都能更快地看清本質,能把老闆頭疼的事給辦了;但反過來,他又讓老闆比較頭疼。因為這種人容易居功自傲,還老覺得自己是公司的“紅人”,別人都在嫉妒他。很多話,別人不敢說他敢說,說了就得有人替他擦屁股,特別是某些行業,哪家公司內部沒點貓膩啊?但他本人又總能獲得“仗義執言”的名聲。

大部分老闆都很頭疼這樣的員工,總而言之就是三個字:不服管。對於小公司來說,個別情緒化的員工,老闆壓一壓,也就無傷大雅。對於大公司來說,特別是對越來越穩定的大公司來說,“情緒化”的高管是老闆無法忍受的,也必“除之而後快”。君不見,那些開國皇帝是怎麼處理建國後仍然“脾氣很大”的老部下的?

說實話,我對胡景暉以後的創業之路不太看好。從這件事的處理上來看,他是情緒化的,這就沒法和平地去做一個職業經理人。情緒化的企業創始人就更少見,不要提喬布斯,喬布斯的情緒化只與產品有關。但是胡景暉的情緒化卻更多地表現為一種自怨自艾。這一場鬧劇,他等於是掀了牌桌,無論敵人還是朋友,接下來跟他合作,都會從心底思考:將來因為我他會不會再搞一次個人新聞發佈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