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時間、1200萬,他在莫干山上打造了文藝三秋,卻只有11間房

這幾年,民宿發展一路高歌猛進。

鋼架一搭,幕牆一裝,三個月完成土建,一個月完成軟裝,半年開業半年回本的故事,滾妹在中華大地上聽了不下100個版本。

在那些故事裡,效率是金錢,是成功——這並沒有什麼不好的。

不過今天,我想告訴你一個,很慢、很低效、很拖拉,卻很動人的故事。

「他們說,我太慢了?」

三秋主人:鮑洪權

在快餐時代裡,多花點時間做一件有溫度的作品,不酷嗎?

我是鮑洪權,朋友都叫我老鮑。

生於斯長於斯,聽爺爺說過莫干山民國的輝煌,也親眼見過莫干山在爸爸那一代的衰落,現在呢,親身經歷著,它因民宿風光無限。

一日不見,三秋盼兮。

藏在廟前村的三秋美宿,被群山和翠竹環抱,是我的家。

石牆上長了青苔,擺上幾個花缽種上蔥和蒜;山泉從後山流下經過後院,山泉水夏天清涼,最適合冰一口西瓜,冬天溫和,洗菜不戴手套也不冷。

老舊的石板路邊總是會冒出不知名卻熟悉的草蟲,竹林裡泥土的氣息,山裡獨有的雨季的味道……

山裡長大的孩子,對這些都是最熟悉不過的東西了。

這就是呂曉輝大師設計的房子?

沒錯,在航拍圖裡不仔細看絕對會被忽略的幾棟小房子,是我請來裸心堡設計師呂曉輝設計,又花了整整兩年改造出來的家。

家是自己祖孫三代的老房子,

雖然花了兩年打造,格局卻一點都沒變,

柴火還是那些柴火,換了個時髦的用法。

洗衣臺還是洗衣臺,

茶花開得越發美麗。

誰能猜到,203的房間,

曾是一個拖拉機的臥室。

改造之後,我的家外表看起來沒太大改變。

大廳牆上的一幅幅畫,記錄著老房子曾經的模樣,也記錄下了這兩年的時間。

老房子的木頭一根沒動,全留下來了,在房間裡歪歪扭扭的立著,看著的確不上照,也沒有刷油漆,只是讓工人打磨清晰,擦去塵埃,露出原來的樣子。

老木頭朽了,鋸了這一節,利用古老的榫卯結構,像搭樂高積木一樣接上新的,又牢牢地撐住了房子。

簡單材料要做出精細美感,考驗的是施工者的工藝。

梁、柱、地板、傢俱,都需要手工仔細打磨,再封上進口木蠟油,留住木頭最原始的肌理和觸感。

地面與洗手檯間檯面的水泥配比也極為講究,反覆調配成型之後,工人們半跪在地上,經過手工拋光三到五遍,最終呈現光滑如大理石的效果。

所有的施工,未曾使用一滴油漆,完工即可入住。

「設計施工已經夠慢的了

試運營居然還要一年?」

你們這對外開放嗎?可以住嗎?

這第一年,連門牌都沒掛一個。

客人們走到門口,試探地問問,然後就不走了。

沒上OTA,沒請媒體,不做營銷,就這樣試運營了一年。

你到底哪來這麼多客人?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口口相傳?

還沒正式開業呢,房間居然已經開始排隊了。

觸感溫潤的扶手是竹子做的

我總覺得,既然來了山裡,風景不能只用眼睛欣賞,身體髮膚都應該享受更溫柔的觸感。

老房子,不管怎麼改,舒適是最基本的要求。

設計動線、乾溼分離、採光隔音防潮……

就是這些看起來無比乏味麻煩的小事兒,花掉了我兩年的設計改造,一年的運營核查。

時光都去哪了?都在細節裡。

深夜回到房間時,夜床已經開好,窗簾拉上,空調地暖已開,果盤旁留了名片:無論多晚,有事,請吩咐。

細節裡有魔鬼,自然也有驚喜:衣架旁卷好的毯子可以作為披肩使用,不想被棉襖拘束又怕冷的姑娘們,拍照、凹造型這可是最佳選擇。

生活的智慧在這裡隨歲月沉澱,山裡的每個物件,每種規律都成了自然的饋贈,被村民們在日常生活中巧妙的利用。

今天店裡吃的地瓜,是阿姨家自己種的,賣相不好,個頭不大,卻是很甜——露水山泉養大的,還是記憶裡最原始的味道。

「說不出哪裡好,但就是誰都替代不了。」

小時候的我,理想就是離鄉,直到終於如願離開,開始城市的生活,卻發現回家成了新的念想。

每次回家,大老遠就可以看見爺爺站在村口的梧桐樹下,白髮蒼蒼杵著柺杖,成了回家見到的第一道風景。

順著長滿青苔的石階往上,山茶花下,是老媽蹲在那洗衣服的背影。

人到中年,才慢慢發現,家的可愛。

蔣介石和夫人度蜜月的山上,民國老別墅優雅地在歲月裡矗立,一場雨打落,留下滿地紅楓和銀杏。

而山下,一路風景彷彿宮崎駿動畫,稻田、竹林、炊煙裊裊的村屋,變換著顏色。

文人總是執拗地要貫徹自己的意志,一定會選擇走一條如果不走下去,人生就不完整的道路。

新聞的存在感和未來的歷史感讓我看事物脫離了既定的時間。

三秋旁邊還有一棟老房子,目前爸媽住

年少時想征服世界,年近不惑,完成了城裡人該做的事情,現在,我只想回家修修老房子。

走在庾村路上,黃郛紀念館,黃郛路,黃郛小學……

當你走進莫干山,你走進的,是無數個黃金歲月裡的迷人故事。

而我,一直也想做一次記錄,想用文字,用影像,記錄下民宿成長起來的莫干山。

若干年後,他們回憶起現在,會不會覺得無數的莫干山民宿主們,給了莫干山的第二次生命?

每個房間都掛著一副大師的書法

會不會記得有家民宿叫做三秋,它的主人走遍了全國,拜訪了一百多位藝術大家,記錄了民宿發展下的莫干山。

三秋圍爐夜話

邀請各行各業的名家、大家,不定期舉辦講座、分享;

將這些一點點的收益做一個公益基金,回報給鄉村;

記錄莫干山的四季和人情,轉眼已堅持了3年,對我來說,這只是開始。

我想做的事很多,做起來很慢,三秋,也只是一個開始。

你這看起來平平淡淡什麼都沒變,就花了2年,還花了1200多萬,太不值了!

總有人替我覺得不值,可我覺得,用了這麼幾年時間做了一件到了80歲還值得回憶的事情,已經很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