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开始“千园规划”,打造城市之“肺”,从此百姓可以大口呼吸

千园规划

其中

综合公园 8个

专类公园 8个

规划游园 1442.08公顷

规划指标

依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吉林市区绿地规划指标如下:到 2020年,规划城市总绿地面积达到 4706.85公顷,其中公园绿地 2474.03公顷,防护绿地 534.76公顷,广场用地 20.02公顷,附属绿地面积 685.76公顷,区域绿地面积 992.34公顷。绿地率达到 38%,绿化覆盖率达到 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12.37㎡。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吉林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为:“一个生态核、一条生态轴、四个生态区、六个生态节点、九条生态廊道”,“多廊道穿插、多节点渗透”形成覆盖整个市域、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

一核:为松花湖生态核。是吉林市重要的生态绿核,兼有重要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

保护等生态功能。

一轴:为松花江生态轴。是连通吉林市内部以及吉林市与外部区域间的生态纽带。

四区:包括中山山区生态保护区、低山丘陵生态控制区、农业与城镇集中发展区和大黑

山生态防护区。 中山山区生态保护区,加强林地保护和建设,保护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发

展林下经济。 低山丘陵生态控制区,加强水土保持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开展农村集中连片

环境整治,维护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安全。

六节点:为吉林市生态本底条件较好、具有一定生态功能的生态斑块。

九廊道:为以河流及两侧生态绿化带为依托的大中型绿色生态廊道。包括呼兰河生态廊

道、团山子河生态廊道、蛟河生态廊道、岔河生态廊道、鳌龙河生态廊道、五里河生态廊

道、辉发河生态廊道、漂河生态廊道、木箕河生态廊道等。

市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吉林市总体用地布局结构与城区自然山水生态特色相融合,充分利用城中的山体水体组织城市绿地,结合吉林市的自然地理特征,规划城市绿地采用带状、环状、楔形等和背景山体相结合的布局方法。形成“一带、两轴、三环、五区、六楔、八园”的星形放射状网络布局结构。

4.1.1 一带

即松花江及两岸宽度 30-100米的绿化带,成为市民休闲、旅游、雾凇观赏的滨江生态景观

带。

4.1.2 两轴

以吉林大街为生态纵轴,雾凇大路为生态横轴,两条生态主轴连接新、老城区,构建城

区生态绿地系统。

4.1.3 三环

松江路、越山路、和平路围合的生态内环,城市绕城高速围合的城市中环,和城市周围自

然山体、湿地公园等组成的生态外环。

4.1.4 五区

即依托小白山、西团山、北山、桃源山等城市周围山体上较好的自然植被,作为城市的

生态培育区,加强生态调节,维护生物多样性。

4.1.5 六楔

五条对外出口及温德河生态廊道,将楔形绿地引入城市,形成放射状绿地结构。

4.1.6 八园

小白山公园、西团山公园、北山公园、桃源山玄天岭公园、江北公园、龙潭山公园、东

团山公园、江南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骨架中的八个重要节点,也是城市的生态绿心。

城市绿地分类

按《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J185-2018)执行的标准、此次规划将吉林市城

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G1)、防护绿地(G2)、广场用地(G3)、附属绿地(XG)、和区域绿地(EG)5

大类。

到 2020 年,规划城市绿地总面积达到 4706.85 公顷,其中公园绿地 2474.03

公顷,防护绿地 534.76 公顷,广场用地面积 20.02 公顷,附属绿地面积 685.76

公顷,区域绿地面积 992.34 公顷。绿地率达到 38%,绿化覆盖率达到 45%,人

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12.37 平方米。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人均 12 平方米的指

标。

公园绿地规划内容

(1) 综合公园

规划建设具有游憩、娱乐、休闲功能的城市综合公园 8个,分别是:胜利山公园、江北

公园、桃源山公园、玄天岭公园、龙潭山公园、北山公园、江南公园、绿洲公园。

吉林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18-2035年) 文本

(2) 社区公园

以儿童、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供儿童玩耍的游戏广场区和一定规模的休息区,进

行无障碍改造并和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结合,增设必要的群众性体育设施功能。打造绿色开

放,功能复合,活力宜人的社区开放空间。

老旧小区结合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小区绿地覆盖。在邻近住宅楼区的适当位置设置小区

小游园、文化活动广场等绿地,作为社区公园的补充部分。增加宅旁绿地,打造生态停车

场。结合小区道路系统及路侧管网改造,加强道路两侧乔木的种植力度,形成浓荫覆地的老

区道路风貌。丰富绿地植被景观,构成功能完备的绿地系统。支持有条件的家庭开展庭院、

阳台、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

(3)专类公园

规划专类公园 8个,分别是七家子公园、东北工业主题公园、松花江城市公园、东团山

公园、儿童公园、西团山公园、滨江公园、小白山公园。

(4)游园

游园用地独立,规模较小或形状多样,方便居民就近进入,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绿地。

城市绿地系统重点规划内容

城市绿道

规划根据绿道的级别进行分类,设置 3个等级的绿道包括:连接城市与城市,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支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绿道;连接城市重要组团,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绿道;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附近社区居民服务

的社区绿道。

规划在自然山水架构的基础上,将绿道向城市内部延伸,以自然生态资源及人文历史资源为节点,以城市道路等线性要素为依托建立的具有良好景观资源的开敞空间。选取桃源山——玄天岭——菜园街——北山——北山都市休闲慢行带——西团山——新城大桥——小白山——新城大路——南山街——恒山路——东山体育公园——东团山——龙潭山。打造城市休闲绿道,突出城市自然生态价值。

海绵城市

结合《吉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在绿地规划中提出的低影响开发策略,从整体上保证绿地系统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合理衔接和低影响理念贯穿绿地规划始终。目标通过建设屋顶花园、透水铺装、生态草沟、雨水花园、湿地公园、调蓄水体等一系列措施提升城市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净化生态等功能,指标上达到绿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90%。根据各种绿地类型的不同特征,提出针对性低影响开发策略。

规划建议在温德河右岸,结合地势低洼,容易积水的地段,建设湿地公园进行改造示范,能有效的减缓径流、蓄洪防旱。并向全市推荐应用。

滨水空间

滨水空间的改造目标:栖息水岸,通过滨江生态驳岸的改造、地形的重塑、植被的营建,使其成为生物的生态栖息地和迁徙廊道。海绵水岸,营造蓝色的海绵水岸。让雨水慢下来,不再流入管道,而是滋养土地,让雨水成为滨江的生态水景观。慢行水岸,沿江慢行系统,让市

民在运动健康的同时,感受松花江的诗意美景。智慧水岸,在滨江景观中,将智能设施融入景观体验,让人更懂水,实现景观的交互变化。

滨水空间的实施策略:生态修复——以水带绿、以绿养水,通过岸滩地修复,恢复生态环境,并注入海绵城市理念。景观塑造——岸线风貌塑造控制引导,将河流廊道与城市设计有机结合。活力岸滩——创造具有空间厚度和层次的慢行空间模式,完善松花江百里生态长廊的服务设施。

生态社区

新建居住区应严格落实不低于 30%的绿地率要求,鼓励地产开发商加大对楼盘内及附近的绿化园林设施建设,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由相关部门监管实施。旧区改造应按照不低于 25%的绿地率严格执行。构建以宅旁绿地为基础,以道路绿地为网络,以组团绿地和小区游园为核心的绿地系统。 居住区类社区公园以儿童、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供儿童玩耍的游戏广场区和一定规模的休息区,进行无障碍改造并和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结合,增设必要的群众性体育设施功能。打造绿色开放,功能复合,活力宜人的社区开放空间。加强居住小区绿化方面,老旧小区结合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小区绿地覆盖质量。在邻近住宅楼区的适当位置设置小区小游园、文化活动广场等绿地。作为社区公园的补充部分。增加宅旁绿地,打造生态停车场。结

合小区道路系统及路侧管网改造,加强道路两侧乔木的种植力度,形成浓荫覆地的老区道路特色。丰富绿地植被景观,构成功能完备的绿地系统。支持有条件的家庭开展庭院、阳台、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

城市游园

城市游园的功能主要有:

生态功能:城市游园能够改善小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调节微气候,提高小环境的空气质量。

交往功能:城市游园因其小,所以遍布大街小巷,因而贴近人们的生活,成为城市居民的主要室外活动场所,为城市居民提供丰富的户外活动场地,具有满足居民户外活动需求的多种使用功能。

形象功能:城市游园是一张城市的“名片”。

填补功能:作为城市公园的一个补充,弥补城市绿地分布不均匀的不足。规划引入了口袋公园和微公园的设计理念,口袋公园的原型是建立在城市高密度中心区的呈斑块状分布的小型公园,我国通常称为袖珍公园。它主要位于街角的口袋公园、位于街区中部建筑之间的口袋公园和跨越街区狭长型的口袋公园。

城市游园的总体布局原则:

(1)见缝插绿,根据城市游园的不同功能进行布置。

(2)弥补城区绿地分布不均匀的不足,作为城市公园的一个补充。

(3)规划提出“千园计划”,将千个街旁绿场布置在城市各个角落。

(4)城市游园达到 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

将分为已建成区域和城市新区,提出不同的布局原则,已建成区域布局原则,结合旧城改造,预留一定范围的城市游园,已建成区域无法单独预留出独立用地的地方,结合公共建筑前的广场等位置见缝插绿,增加一定的城市游园。城市新区布局原则,应严格控制城市游园的点位和面积,结合商业用地适当布置城市游园。规划对城市游园进行了选址改造方案的示范,选取了解放大路中段,吉林大街至维昌街路段。此路段长度约 2.1公里,现状此路段城市游园不足,只有儿童公园和欧亚商都门前的公共广场两处。该路段两侧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较大,但大部分都被机动车停车场占据。在 2.1公里的路段上,我们增加了 2处城市游园的选址,改造市图书馆前和四川街边的 2处公

共区域,将这 2处有条件改造的位置打造成“口袋公园”和“城市微公园”,提高该路段的绿地覆盖率,真正做到 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道路绿地

道路绿地在城市中发挥着景观、生态、游憩及安全防护等功能。道路绿地以绿“线”的形式将城市中分散的“绿点”和“绿面”联系起来,组成完整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本次规划道路绿地的目标将从简单的道路绿化设计转变为整体的空间环境设计。 重点对林荫道路进行设计,根据不同的道路等级采用针对性的设计方法。

将中心城区的的道路按等级分为 4个等级,包括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5个类型,包括商业街道,生活服务街道,景观休闲街道,交通性街道与综合型街道。本次规划选取了不同等级的典型街道进行绿地改造的优化示范。共选取了秀水街、南山街、重庆街、厦门街和海口路,五条各具代表性的街道。通过对道路人行道空间统筹利用、街道空间分配留有弹性空间等一系列措施进行规划改造设计。

规划提出打造“林荫道路”的理念。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等功能重点对林荫道进行功能性分类。分为复合型景观林荫道、商业型林荫道、文化历史型林荫道、景观游憩型林荫道。针对吉林市现状绿化情况较差的道路提出针对性的改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