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中兩人的付出模式

一個人對待另一個人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認為對的、好的、有用的;另一種是以對方希望的方式對待。

這種方式是需要心理能量的參與,如果,不付出心理能量,那麼就會迴歸到第一種情況。

這兩者之間,第一種情況是最普遍、最正常的情況。這是符合自己的經驗與經歷的,是不需要付出努力去改變的,也就是說,對於這種相處方式已經輕車熟路了,這種對待他人方式已經成為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當與他人這樣相處時是自我感覺比較好的,如果這個時候改變對待一個人的方式,會讓其自己痛苦,因為改變是痛苦的,是需要付出心理上的能量。

一個人對待他人的方式來源於,小時候獲得的客體行為內化,也就是小時候父母是怎麼對待他的,他把這個對待翻譯成自己理解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

這個過程就相當於:一個人拿了一個水果,每次都告訴你,這是什麼水果,於是你就把這個水果的形象內化到自己的記憶中,當下次見到這個水果的時候,就會直接說出這個水果的信息。

比如:小的時候,孩子在家庭中看到了父母的相處模式,於是就會把父母之間或者父母與他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以後就會以這個內化的內容為“模板”與他人相處,但這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通過成長過程中的經驗改變,或者與重要他人相處時發生改變。

對於第二種情況,以他人希望的方式對待他人。

如果,他人希望的方式和自己原有待人方式相一致,那麼就不需要進行改變,可以很好的相處溝通。如果,不一致,就需要進行改變,需要付出心理能量才能去做到這一點。

就如兩個人戀愛,在熱戀期間都可以相互包容對方,但熱戀期過了之後就會產生各種矛盾。並不是因為,時間長了暴露的問題多了,而是對待感情的付出少了。

在熱戀期,兩人都會付出自己的心理能量,去調整、原諒對方的不足之處,處理自己的不愉快。但熱戀期過了之後,兩人之間情感迴歸平淡,很多人都不再為這段感情付出心理上的能量,而是把能量轉回到自己身上。

之前也說過,不管是戀情還是婚姻中的愛情,都不是一勞永逸的,是需要進行維護的,這個維護就是付出自己的心理能量,也就是我們說的“愛”。

如果在戀愛中出現一方按照自己的方式付出,而這種付出又不是對方所需要的情況,那麼在日常情感的交流中就會很容易出現各種矛盾。而這些矛盾可能會造成兩人最後的分開,因為這些造成了情感上的無法溝通。如果想要情感溝通繼續,就要做出改變,改變可以是一方改變去符合另外一方,也可以是雙方都去改變達到溝通的目的。

對於這種情況,最好的方式是兩人都去做出改變,而不是一個人改變自己去符合另一個人,因為就改變而言是需要力量的支撐,而這個力量就是對對方的“愛”,因為“愛”而去改變,改變因“愛”而發生,卻又反過來給自己“愛”的力量。

如果單單一個人去改變,這個改變的力量是不夠的,甚至會在改變中丟失了自己,最後不但失去了愛情還會迷失自己,讓自己更痛苦。

對於愛的付出問題:想要去付出愛,就要本身擁有足夠的愛,如果沒有足夠的愛,便無法給別人愛,即使給了他人愛,也是一種需要翻倍回報的,如果對方沒有及時或者翻倍回報,就會有被欺騙的感覺,產生挫折感,不再進行付出,而是開始瘋狂的去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