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的堅強
殲11屬於空優戰鬥機,而殲16屬於多用途戰鬥機(任務與飛豹戰鬥轟炸機更相似),從任務上看二者就不太一樣。我知道肯定有很多網友對殲11、殲15、殲16表示傻傻的分不清,因為太像了。
先從外觀上區分一下這三個飛機吧,先從殲15開始,因為殲15識別最簡單。下圖為殲15艦載戰鬥機,可以看到我畫紅圈的地方是鴨翼,殲15是這三個機型中唯一帶鴨翼的。而且垂直尾翼上通常畫著鯊魚,畢竟殲15綽號“飛鯊”。
然後是殲11和殲16,這兩個分辨起來比較困難,一個是殲16全都是雙座型,而殲11大部分為單座型(如果你看到只有1個座,那肯定不是殲16);還有殲16前起落架有2個並排的輪子,而殲11只有1個;再就是殲16量產以後沒有機頭長長的空速管,而殲11依舊保留空速管。這是大致上的判斷,再就是一些細節上的,從網上找了幾張網友做的圖,大家可以看一下。
關於這兩款戰機其實都是吸收了俄羅斯戰機的技術發展而來。關於他們的作用,殲11主打對空,而殲16更強調多用途(特別是對地對海)。
殲11系列是在90年代引進的蘇27SK的國產化,其中殲11A是由俄羅斯方面提供發動機、雷達、武器、電子設備等原裝零件進行組裝。而殲11B則是中國消化了蘇27的技術之後進行了大的改進,一方面將機械操縱和平尾模擬電傳操縱改為國產數字式飛控,另一方面是將原先的機械天線掃描雷達換裝為無源相控陣雷達。這兩個方面的改進使得殲11戰鬥機的作戰能力大大提升,可以說進一步挖掘了蘇27的潛力。當然了,原裝零件組裝的殲11並不是說就毫無作用,他為中國解決了三代戰鬥機的生產技術空白,因為之前我們一直在不斷改進和生產二代機,而殲10也是在1998年才首飛。
殲11系列的主要作用就是對空,具備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配備1門30毫米機炮、可掛載俄製R-73、R-27、國產PL-8、PL-10、PL-12等空對空導彈。殲11B對地模式還可攜帶部分精確制導彈藥,但是種類沒有殲16多,載彈量也沒有殲16大。
而殲16則是在殲-11BS基礎上參考了蘇-30MK/MKK機體研發的三代半雙座多用途戰鬥機,他的載彈量達到10-12噸,所以被網友們成為“炸彈卡車”。相比於殲11和蘇30,殲16的航電有了巨大的提升,由機械掃描雷達和無源相控陣雷達更換為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這樣大大增強了多目標跟蹤能力,而且對空對海對地打擊模式可以通過模式轉換進行精確的目標分辨和跟蹤。下圖為網友製作的殲16對地打擊CG圖
從作用上講,殲16更強調對海對地打擊能力,具備超視距對空作戰能力。殲16的機載武器可以說是目前現役戰鬥機中最全面的一種,可掛載PL-8/11/12/15等空對空導彈、YJ-62/83/91反艦導彈、反輻射導彈、激光制導炸彈、常規航彈等各種精確和非精確制導武器。蘇30雖然也強調對地對海,但是不具備GPS制導這類精確彈藥的使用能力。而且殲-16還可以改電子戰型,加掛電子作戰吊艙,增加電子作戰能力。所以對空、對海、對陸、電子戰的活殲16都能幹,這也就是所謂的“多用途”。
雛菊西瓜Peterpan
殲-16是蘇-27戰鬥機引進中國之後,第三階段消化、改進的產物,是目前和殲-20搭配的重型三代半多用途雙座戰鬥機。
蘇-27是中國從俄羅斯引進的第三代重型戰鬥機,1992年引進的,後來中俄達成蘇-27國產化的合作協議,1998年國產化的蘇-27,也就是殲-11首飛成功,標誌著中國具備了自行生產蘇-27的能力,為殲-11系列枝繁葉茂打下了基礎。
殲-11屬於“組裝貨”,包括N001雷達、R-27、R-73空空導彈在內的雷達、火控和武器系統和蘇-27SK沒有什麼區別,事實上無法滿足2000年後的中國空軍的需求,比較落後,一共生產了不到100架。
殲-11B系列開始應運而生,2003年首飛成功。除了第一批次使用俄製AL-31F發動機外,殲-11B使用了完全國產化的雷達、航電、電子戰和發動機。
新型的國產脈衝多普勒多功能雷達遠超N001,可以使用霹靂12主動雷達空空導彈,超視距打擊能力大大超過殲-11,而且國產渦扇10發動機也是在殲-11B上實現了批量的裝機。
殲-11B還誕生了雙座同型教練機——殲-11BS,和殲-11B相比,有一個區別據說是用上了更先進的數字電傳飛控系統取代了模擬電傳。
(後部的殲-11BS和前面的殲-11/蘇-27SK,雷達整流罩是外觀上顯著區別)
殲-16正是在殲-11BS基礎上研製的,整體構型和11BS基本一樣。但在內部,殲-16為了是應對地打擊任務,加強了機翼強度,為了遠程作戰,它採用了空中受油管,這也是和11BS的重大區別。
殲-16擁有目前國內最先進的航電和機載武器系統。採用了大直徑的有源相控陣機載雷達,使用霹靂-15和霹靂-10新一代空空導彈,具備使用殲轟-7A全部的乃至更先進的國產精確對地打擊武器,比如鷹擊91/KD88等,值得一提的是,殲-16可使用去年首次曝光的一種超遠程空空導彈,是名副其實的預警機、電戰機殺手。
(最新披露裝備部隊的殲-16)
外形上比較殲-16和殲-11BS,一個是看機頭整流罩,前者是灰色雷達罩、沒有空速管(後者是黑色,有空速管),一個看翼尖掛架,前者類似於蘇-27SK和蘇-30系列,後者是階梯型的,因為現在只掛霹靂-10,翼展小,另一個可看發動機,殲-16的渦扇10B發動機是改進的增推型,發動機噴口是灰黑色,和殲-11BS的渦扇10呈亮銀色不太一樣,當然如果看加油管口蓋,那就更明顯了。
(掛載超遠程空空導彈的殲-16)
跟烏龍漲姿勢
簡單來說,殲-11型飛機是蘇-27的I階段發展型,而殲-16則是蘇-27的II階段發展型。
中國空軍引入蘇-27飛機後,經過26年的發展進步,已經先後有600餘架各型蘇-27飛機加入現役(包括進口的76架蘇-27SK/UBK、100架蘇-30MKK/MK2與14架蘇-35SK飛機)。而國產蘇-27飛機的發展脈絡也已經逐步清晰,目前基本可以用如下幾個詞來形容:仿製開路、逐步提升、適時飛躍。
“仿製開路”指的是引進蘇-27飛機之初,主機廠所與空軍的主要目標,一是摸透蘇-27飛機的特性,二是掌握蘇-27飛機的生產與製造技術,三是研究適合第三代戰鬥機的戰術戰法,從而達到在工業製造與空軍裝備領域三代化的目標。這一階段的我國主要以來件組裝、自產部件組裝蘇-27飛機為主,技術路線相對保守,以“能造出飛機”來為彼時的主要目標。
“逐步提升”則是在完成了第一階段掌握第三代戰鬥機的製造技術之後,結合90年代與21世紀初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進步,針對蘇-27型飛機進行的自主研發改進。重點放在為蘇-27飛機換裝更加先進的航電雷達、武備動力方面,主要目標是以蘇-27飛機這個優良的平臺為基礎,基本滿足21世紀初爭奪戰區制空權的作戰需要。這一發展階段的主要成果是殲-11B/BS飛機,使用了完全國產的機體、動力、航電、火控、武備,將蘇-27飛機的作戰能力提升了一大截,基本達到了蘇-27中期改進型的戰鬥力,該機已經成為21世紀10年代我空軍制空作戰的中堅力量。
“適時飛躍”則是在完成了第二階段目標後,在對蘇-27型飛機已經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結合21世紀10年代我國航空工業發生的巨大飛躍,對蘇-27平臺進行的自主研發升級。這一階段的成果主要就是殲-16、殲-16D、殲-15S、殲-15D四種。主要特徵是為蘇-27平臺改裝更加先進的機體、更加強大的航空電子系統與種類更加多樣的武器裝備,以確保該型飛機的改進型足以遂行好未來複雜戰場環境下制空作戰、對地對海攻擊任務。
軍武次位面
殲-11和殲-16雖然同屬“側衛”家族,但兩者存在一個明顯區別,那就是殲-11是空優戰鬥機,殲-16是多用途戰鬥機。
殲-11的原準機型是蘇-27SK。1990年12月,我國與蘇聯達成了蘇-27SK戰鬥機的購買協議,引進了這種先進戰鬥機。1996年12月,俄副總理波雷納科夫訪華,與中方正式簽訂了引進蘇-27生產線的協議。這種由沈飛製造的蘇-27就是殲-11。通過在生產中積累經驗和摸透技術,沈飛又生產出航電大幅改進的殲-11B。
無論是原裝蘇-27SK、殲-11還是殲-11B,都缺乏對地攻擊能力,也就是隻能打打火箭彈,或者扔一下無制導的鐵炸彈。和F-15C一樣,這三種戰鬥機本質上還是空優戰鬥機,專門執行奪取制空權的空戰任務。
“側衛”是一種優秀的戰鬥機平臺,具有載彈量大、航程遠的突出優點,非常適合用來執行對地攻擊任務。俄羅斯和我國對該機的下一步改進都集中於擴展該機的多用途能力上,於是就誕生了蘇-30MKK/MKI和殲-16。
我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從俄羅斯進口了近百架蘇-30MKK/MK2,這種多用途戰鬥機使用了蘇-27M戰鬥機的加強結構和高垂尾,增加了內油容量,機翼根部增加兩個載重2噸的重載掛架,前起落架改為雙輪結構,徹底解決了之前“側衛”在0.7-0.9馬赫之間過載被限制在7g的問題。
蘇-30MKK/MK2通過改進航電和武器系統具備了發射大量先進對地制導武器的能力,該機的裝備使我國海空軍的精確打擊能力大幅提升。
殲-16是沈飛借鑑蘇-30MKK的機體結構後自主研製的新一代多用途戰鬥機,基本可被視為國產化的第二代蘇-30MKK。殲-16相對於蘇-30MKK的主要改進在於:1、以有源相控陣雷達為核心的全新架構的國產航電。2、通過電子設備和複合材料零件上的減重,以及換裝國產WS-10B發動機,提高推重比。3、掛載多種新型國產武器。
鷹眼戰情室
殲-11 是沈飛引進生產線後仿製的Su-27戰鬥機。
而殲-16是沈飛仿製的Su-30MKK戰鬥機。
蘇系戰鬥機從Su-27開始一直到Su-35基本上都是一個孃胎裡面(其實就是一個孃胎)出來的孩子一樣。俄羅斯又授權很多國家生產這些蘇霍伊戰機,除了Su-33和Su-34能夠明顯的看出不同,剩下的幾款要是想去分出來,那麼還真的是玩大家來找茬的遊戲啊。這裡W軍告訴下大家去分這些戰鬥機的重點吧。
最基本型號叫做Su-27,後面的都是他的子子孫孫。
這裡要注意的是Su-27的垂尾頂端,是切尖的,對於垂尾頂端是不切尖蘇霍伊設計局一直在搖擺,這個恰恰是一個分別不同Su系戰鬥機的一個要點。
殲11A/Su-27SK:SK是Su-27的出口版,灰色雷達罩,雷達罩下方塗色有缺口,無受油設備,無衍射平顯
中國自己的殲-11A就是組裝的Su-27SK,區別在於鉚釘多了一點(加工質量問題),駕駛艙蓋在特定角度呈現金色(加了中國自己的鍍膜)。
Su-27UBK:雙座教練型,其他和Su-7SK一致。
中國空軍Su-30:垂尾頂端是平的,灰色雷達罩且塗色下方有缺口。
雙座海軍航空兵蘇30:海軍配色,白色雷達罩。
空軍殲11B:純黑雷達罩,塗色無缺口,垂尾切尖,綠色的大塊衍射平顯,銀色噴嘴
海軍航空兵殲11BH:基本與空軍型一致,但塗裝偏淡色。
殲15:三翼面佈局、有鴨翼,機身有海軍旗和飛鯊標誌,雙前輪,有尾勾,有可摺疊機翼。
殲16:雙座,垂尾切尖,深灰色雷達罩,沒有機頭空速管,綠色衍射平顯,採用國產太行發動機。
殲11D:傾斜深灰色雷達罩,機頭有向下的俯角(低頭狀),太行發動機,垂尾切尖,目前只有黃皮原型機
殲16電子戰型:基本上和殲16無太大區別,但垂尾和翼尖有被動輻射源定位裝置。
軍武數據庫
殲-11BS,注意翼尖階梯式導彈發射架
殲-16,注意翼尖傳統導彈發射架
殲-11BS和殲-16都是雙座多功能戰鬥機,從外表上來看的確很難區別,不過兩種戰鬥機在定位上面還有一定區別,殲-11BS是雙座殲擊/教練機,是殲-11B同型教練機,需要執行飛行員機型轉換任務,殲-16是殲擊轟炸機,它主要用於遠程對地攻擊和精確打擊,因此殲-11BS一般編入殲-11B部隊,而殲-16單獨編成作戰部隊。
從外表來看,殲-16採用有源相控陣雷達,機頭沒有空速管,機載導彈為PL-10空空導彈,採有傳統發射架,殲-11BS配備機械掃描雷達,機頭有空速管,機載導彈為PL-8,考慮到導彈翼展較大,翼尖採用階梯式發射架,這是最主要外部識別特點,當然不排除未來殲-11BS升級為有源相控陣雷達、PL-10導彈,所以這兩個識別特點有一定時效性,還有一點,殲-16配備有空中加油系統,機載紅外搜索系統為了給空中加油探管讓出空間,位置在座艙右側,而殲-11BS沒有空中加油系統,機載紅外搜索系統在座艙中間。
小飛豬的防務觀察
殲11B和殲16最大的區別在於一個是空優,一個是多用途,當時中國剛引進蘇27的時候簡直是如獲至寶,因為長期以來三代機對中國來說就是可望不可求,所以中國在92年進口蘇27SK後沒幾年就花巨資簽訂了購買設計資料和生產許可在中國組裝200架蘇27SK的合同,國內命名為殲11A,同時國產化工作也在穩步推進,殲11A投產後中國對它的不滿也越來越多,主要是機載電子設備已經落後,還在使用機械液力傳動飛控系統,無法兼容國產精確制導彈藥,而國產化的殲11B進展異常順利,殲11B採用比蘇27更先進的國產脈衝多普勒平板雷達,自主研發的四餘度電傳飛控系統,為殲十配套的渦扇10發動機也被用到了殲11B上,國產的任務計算機,國產雷達告警及電子戰系統,機身大量採用國產複合材料,玻璃化座艙,先進的平視顯示器,可以說除了保留氣動設計,其他系統都是自主研發的,能兼容所有國產精確制導武器,其中包括最先進的主動雷達中距空對空導彈,中國為了殲11B的順利首飛可以說是集全國之力,使殲11B的性能比殲11A有巨大改進,(在這裡鄙視一下那些只會看外觀的小白,可以說殲11B所有的系統都是自研的,只是保留了蘇27優秀的氣動設計,中國沒必要在3代機上花大代價另起爐灶)中國大概在2005年首飛了殲11B,之後果斷停產了已經落後的殲11A.這個時候殲11A生產了約100架,中國拒絕接收俄羅斯已經生產出來的另100架殲11A的散件(俄羅斯不肯幹,要中國賠償,中國於是提出了購買蘇35作為補償,俄羅斯要求中國最少購買72架,中國只要24架,多一架都不要,結果談判一直僵持了10年,直到殲20即將裝備部隊才達成協議,最終中國以友情價獲得24架蘇35,順便再鄙視一下噴殲16殲20的小白,說什麼因為殲16不好殲20不行才買蘇35的小白),有了殲11B後,中國開始考慮進攻型空軍的轉型,而強5和殲轟7實在是不堪大用,而轟6則是作為巡航導彈平臺使用,引進的蘇30存在和殲11A一樣的毛病,而且數量不足還分別隸屬於空軍和海軍兩個軍種,因此急需一種大航程大載彈量能兼顧空優的多用途國產戰鬥機,於是殲16應運而生,殲16是和殲10C並列的兩種三代半戰鬥機之一,特點是雙坐,雙模式,可以隨意的切換空優和對地攻擊模式,採用和殲20同級別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全數字化的玻璃座艙,最先進的衍射平視顯示器,配合先進的頭盔顯示器,能發射所有目前中國最先進的精確制導彈藥,而且還發展了類似於美國EA-18G咆哮者的全電子戰型號,用於壓制雷達和防空火力,如果說殲20是踢門利器,那麼殲16絕對是抄家好手(鄙視一下噴沈飛的小白,小白不知道沈飛成飛都是中航工業集團的下屬企業,說白了就是一家人),殲十C殲16殲20的出現,意味著中國航空工業的巨大飛躍,中國軍工功不可沒!
痕跡48703106
殲-11是蘇-27的中國版,單座制空戰鬥機,而殲-16是中國完全化的蘇-30,不等於蘇-27UBK雙座版,不知道這樣表述清不清楚?殲-11可制空,殲-16制空對地雙優,當然也可制海,因為航程遠作戰半徑大,成為我空軍和海軍主力重型戰鬥機。面臨著引進的蘇-30MKK老態漸顯,四代機還未能大批量入役,殲-16自有裝備空檔要填補,還可生產一些,就是未來四代當家,亦可成為有效補充。已經把殲-11系列弄得爛熟,在吃透了蘇-27技術之後,成系列發展,想來也在情理之中,殲-15之後緊跟著推出殲-16,沈飛人這些年可是沒閒著。有人譏為“蘇伊霍斯基”,有失公允,發展我們急需的裝備,沈飛不遑多讓。個人開個玩笑,殲-11受中俄軍售規定,不能出口,要不然外銷的話早就打開了市場,現在只能自家裝備,想來也是滿滿的無奈呀,嘿嘿。
殲-11完成摸透。引進蘇-27生產線以後,國產版的殲-11也在持續改進,雖說沒有脫胎換骨,但真正完成了國產化,這一步走得相當堅實,如若不然,系列化就會淪為一句空話。可以說通過打造殲-11,推動了中國發展重型三代機戰鬥機的技術進步,國內殲-10問世只是一箇中型機,遠程還得指著殲-11,可以使用國產武器,航電大為改進,換裝了渦扇-10“太行”發動機,能期待殲-11做的,沈飛人都做到了,為以後系列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殲-16不會是終點。在打造殲-15的過程中,中國系列化的殲-11,開始脫胎換骨,其迎來的第一個型號便是殲-16。都知道,蘇-27還存在身子結構不強的問題,俄羅斯發展出蘇-35才算完成了脫胎換骨,是以才滿滿的威風,號為4++,為了向世人展示中人俄友誼,中國也買了24架。24架只是一個航空團,當然也只能做為一點補充,中國還得按自家套路發展,因此,殲-16自與蘇-35不同,沒有給予太高的奢望,未來能配合殲-20展開對地對海攻擊,就可以。然而殲-16也不會是終點,還當有一款電戰版出世,伴同攻擊。
殲-16是否能完全替代殲-11?有可能,殲-11已然完成了其使命,只是制空,作戰效費比已不高,或說有點浪費,再無改下去的理由,這樣沈飛再保持兩條生產線就可以,一為殲-15,一為殲-16,成為中國三代重型戰機最後的一抹輝光,生產數量都在百把架以內,幾年內即可達到一個峰值,沈飛即可騰出手來去發展下一代,比如現在自籌資金搞出來的殲-31,今年的消息開始變得有利。通過打造殲-11系列戰鬥機,沈飛了建立了厚實的航空技術家底。
魂舞大漠
殲11是中國引進蘇27SK後,賦予的國內作戰稱號。在上世紀90年代,為了應對周邊 先進戰機,追趕世界先進水平,中國開始引進和自研第三代戰機,自研的就是殲-10,引進就是蘇聯的蘇-27,分兩條路走!
在引進首批24架蘇-27SK和蘇-27UBK後,中國與俄羅斯開始談判引進蘇-27的生產線,最後談定蘇霍伊授權中國在境內組裝200架,首批由俄羅斯直接提供零件,後逐步轉為國產,但是俄羅斯仍提供全部的雷達、火控系統和發動機。中國將國產化的蘇-27SK賦予編號殲-11,外形和性能與蘇-27SK並無差別。
但是中國在生產了105架殲11後,就不在接受俄羅斯的發動機、雷達和航電設備,沈飛開始自主對殲11進行改進,主要是國產航電設備、太行發動機、國產雷達和國產武器,比較明顯的區別就是機頭雷達罩為全黑色。
殲16是中國沈飛在引進的蘇30MKK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是一款對地對海打擊、雙發重型多用途戰鬥機。相比於與殲11,殲16的戰鬥力直接甩幾條街。殲16使用了大功率有源相控陣雷達,配備了國產空空導彈,如霹靂10和霹靂15,精確打擊武器天戈和雷石系列,以及鷹擊系列反艦反輻射導彈。
殲16對機體機構進行了加強,而且使用數字電傳操控系統,反應將更加靈敏,換裝了太行-10B發動機也比31F推力大,同樣的,殲16的空重也遠大於殲11。就是說殲11是空優戰機,負責國土防空,殲16是多用途戰機,在保留殲11空中能力的基礎上,可以進行遠程對地對海打擊,是攻防兼備的戰機,角色類似於美國的F-15E。
巴爾幹尖刀
殲11是制空型戰鬥機,就是用來打對方飛機的戰鬥機。
這是兩個系列的飛機,各有各的用途,不能認為殲16比殲11先進。
無可否認,蘇27是沈飛的種子,但殲11與殲16是一個樹幹上分出的兩根叉,沒有前後的關係。
殲11與F15C,蘇35,F22是一類戰機。
殲16與F15E,蘇34,F35是一類戰機。
殲11的這類空優戰機,全部職責就是玩命的打敗對方的戰機,奪取制空權。就像當年的F15一樣,宣傳的口號就是沒有一磅的重量用來對地攻擊。他的全部就是用來打空戰。
殲16的這類多用途戰機它的主要職責還是打擊地面和海面目標。他也具備一定的空戰能力,面對敵方戰機的攻擊,不至於像轟炸機那樣毫無反抗的能力。但這類戰機的空戰能力僅僅是為了自保,不至於任人宰割。
所以,在正常的戰爭中,需要殲11來打頭陣,殲滅對方的戰機,奪取制空權。在空中相對安全之後,殲16才能上陣,拉著12噸的炸彈往對方的頭頂扔。
從技術進步角度講,比殲11先進的是殲11B,以及傳說中的殲11D,這是一條脈絡。
目前殲16還是A型,至於會不會有B還是個未知數,畢竟隱身機和無人機的時代已經來臨。殲16服役晚,加上宣傳的熱度,總給人以比殲11系列先進,但殲11系列最新的D型號,安裝了全新的電子設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前視紅外系統、全向紅外/紫外告警系統、新的電子對抗系統和新的電子系統架構,先進程度不亞於五代機。增加了鋁鋰合金、複合材料的使用比例,機翼下增加一對重載掛架,修改翼尖發射架,能夠掛載最新的國產空空導彈。在先進程度上,殲11D完全和殲16在一個水平線,但空戰能力是它原生的先天優勢。
當然,殲11D進展不是很明顯,不時傳來下馬的消息,但半年前,衛星圖片上一下子出來5架殲11D同框......
殲11系列戰機真正的競爭壓力還是有,但不是來自於殲16,也不是蘇35,而是殲20。殲20與殲11系列的職責是重合的,都是奪取制空權。作為隱身機,殲20對殲11系列的優勢還是碾壓的。這就讓殲11系列的發展變得三心二意。
盡力開發殲11D,到時候裝備200架,也挺好,但沒有它,把精力和資金儘量放在殲20上似乎更好,很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