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1D的性能如何?

數碼娘子


重型機吊打中型機,真香!但是,單座重型機,得回鍋啊!

注:以下討論完全是屬於事後諸葛的性質的討論,但是從結果反推回去,也有一定的參考性。

目前從結果來看,空軍部隊實質列裝的蘇-27的後人:單座-蘇-35,雙座-殲-16,這是已經確認的消息。但是,這兩款機型為什麼會獲得青睞,殲-11D為什麼不行呢?

首先,從前線部隊的實際操作經驗看,單座重型機確實可以在近距離輕鬆壓制中型戰鬥機(殲-11VS殲-10,在“金頭盔”中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得出來,殲-11和蘇-30部隊的金頭盔遠多於殲-10部隊)。再加上常年執行驅離不明軍機任務中,重型機表現出來較大的作戰半徑和較強的續航能力,使得作戰部隊更青睞於採購重型機。殲-11D也應該是基於這個層級考慮的。

殲-11D本身的雷達AESA,在殲-10C上的應用技術是很成熟的。但是對比蘇-35來看,有缺陷的短板卻是是在發動機上,矢量推進是小事,主要單發推力增推工作始終是個難點。從珠海航展的殲-10B矢量驗證機的角度來看,殲-11D想在短期內擁有增推矢量發動機難度頗高。而空軍部隊的殲-11A、蘇-30等機型必須要到了換代時期,我們真等不起。

至於殲-11D更大的優勢,現役武器的掛載,隨著殲-16和殲-10C的服役,也不存在了。單座機型再優秀的自動化操作,也趕不上兩人分工協調。而單次近距離支援打擊任務,殲-10C效費比遠好於殲-11D,導致殲-11D的實際市場也被人侵佔。從這個角度看,殲-11D已經生不逢其時了。

在部隊不需要,產能跟不上,而且後續機型已經開始全面交付部隊的時刻,殲-11D淪為技術驗證機或許也是最好的歸宿了吧。

我是“頭條號:無名高地”,長期關注軍事裝備及相關領域,希望我的解答能給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無名高地


說實話,一個還沒定型的飛機現在談性能有點早;


殲11D其實是現在殲11B的補全發展型號,但是等殲11D真正出來以後,我國的空軍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當年決定上殲11B的年代是我國空軍最苦逼的年代,不僅自己所裝備的四代機十分稀少,就連外部環境都十分嚴峻,所以那時候空軍對沈飛殲11B的研製要求就突出一個字“快”,力求儘快入役。

所以殲11B相對原版蘇27SK的提高,主要以航電國產化、WS-10替代AL-31F以及局部採用複合材料替代為主,但就是這樣殲11B也是歷經坎坷,首先是WS-10的問題;

太行的真正穩定是在2005年,所以原先的殲11B採用的是和蘇27SK一樣的AL-31F,但是等太行成熟後,發現採用原版蘇-27SK機體結構的殲11B,其進氣道調節系統最大截面積不足,但是這時候沈飛要想重新修改原始設計已經很難了,所以殲11B對WS-10採用的方法是限制其進氣流量,以降低推力的方式讓WS-10削足適履來適應殲11B的進氣調解結構。

▲只修改了後板設計的殲11B調節板結構。

再一個就是機體結構補強問題;

原版蘇27SK的機體結構由於冗餘設計的低,導致使用壽命偏低,所以在我們和俄羅斯簽訂生產許可證之前,空軍就要求俄羅斯方面將蘇27SK的使用壽命提高到4800小時以上。

但是這個問題由於沈飛沒有吃透蘇27SK的機體設計,所以相對設計並不嚴禁,同時在沒有充分實驗的情況下就將高比例複合材料結構定型,並且批量生產,所以導致殲11B機體結構存在大面積可靠性缺陷,直到2010年前後還能看到因為機體結構問題而經常返廠的殲11B。

▲“修改原始設計慎之又慎”,這估計是所有“沈黑”們經常談論的一句話,但是在沒有吃透原始設計時候,就強行修改原始設計,本身就有巨大的風險,這也是所有逆向仿製中遇到的最大問題。

其次是殲11B航電的問題,殲11B儘管已經將蘇27SK原有的縱軸四餘度模擬式電傳操縱系統實現了國產化,但是蘇27SK的模擬電傳本身就有設計缺陷,可是由於空軍時間節點的要求,殲11B從研製立項到設計定型的研製週期太短,所以不得已只能勉強如此。

▲就連原殲11B總師李明都對此十分遺憾。

但就是這麼“著急”情況下,殲11B從立項到設計定型也用了近10年,直到2006年殲11B才正式設計定型。

而這時候的我國空軍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空軍引進的蘇30MKK已經全部到貨,自主研製的殲11A也已經服役,所以殲11B本身在補充我國空軍換裝的同時,也面臨“剛服役就落後”的局面。



所以殲11B的升級工作就勢在必行,殲11D也就是在這一階段誕生的。

但還是那句話,在沒有吃透原始設計的時候修改原始設計,就必然會慎之又慎,所以殲11D也一樣如此,進度也是來回的反覆。


而殲11D誕生後,面臨的環境比當初殲11B還不如,因為隨著殲20、殲31、殲10C等這些國產先進四/五代機的出現,殲11D就變得十分“雞肋”,它與殲16不同,殲16主要是為了替代原先JH-7和蘇30MKK/K2等多任務四代機,所以殲16哪怕一直拖期也可以繼續下去。
▲如果我告訴你們殲16在1999年就已經開始發展了,估計你們很多人都不相信。

同時,殲11D與引進的蘇35S也不同,因為俄羅斯的蘇35S畢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無論是F117S航發、還是輔助的“決戰系統”,都有參考的價值,所以作為先後兩任空軍BOSS力主的機型,它能引進國內。



但是殲11D就沒這麼多特長了,它唯一有優勢的地方就是自主研製,可以不受限制的替換老舊的二、三代機,但是能做這個的不僅有殲11D,殲10B/C、殲11B也可以。

所以未來殲11D的命運,還是看我們各家航空企業的產能,和空軍的換裝速度,畢竟有需求才有型號,如果沒有需求,那型號本身也就只剩“基礎儲備”的命運了!


軍事小科普


據最新的情報,沈飛已於2018年恢復了蘇-27系列單座機的生產,但出乎外界的意料,復產型號並非一直沸沸揚揚的殲-11D,而是十年前就定型、幾年前傳言已停產的殲-11B!

這也就意味著,殲-11D型號發展暫時中止,至少短期內,不會有量產的計劃。

筆者盤點、整理過網絡上關於殲-11D的傳言、小道消息,初步認為,沈飛(601所)最初的“D”計劃,是基於殲-11家族的一次重大改進,主要手段是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強化機體結構,拓展掛載的武器種類,粗糙理解,就是一款單座型殲-16。

然而時至今日,殲-16已投產近兩年、生產線一直在滿負荷運轉,殲-11D卻如泥牛入海,最近殲-11B復產的消息,更基本確定該型號的研發已中止。

不管技術細節如何,殲-11D顯然比十年前的殲-11B先進,為什麼沒定型?

原因在於殲-11D在我空軍、海軍航空兵中的地位十分尷尬,基於同樣的技術平臺,雙座型的殲-16是偏重空對面打擊的多用途戰鬥機,一方面取代“飛豹”,一方面更替機體老化的蘇-30MKK,需求量很大,地位有保障。

而單座型的殲-11D呢,一名飛行員如何兼顧戰機駕馭和對地攻擊,並不現實,那麼殲-11D就只能是一款制空戰鬥機。

然而在現階段的我空軍、甚至海軍航空兵,任何戰鬥機都只能在殲-20陰影下“苟且偷生”,你制空再強也強不過殲-20,又不能運泥巴,價格還比殲-11A/B貴那麼多,要你何用呢?

說到這兒,有些朋友可能會問“那幹嘛還買蘇-35”,其實這問題可以和“幹嘛復產殲-11B”放在一起:

答案是維持編制,替換舊機,經過多年的高強度、貼近實戰的訓練和戰備,我空軍、海軍航空兵的大批蘇-27SK(基本全部退役了)、殲-11A、殲-11B陸續耗盡了機體壽命,有些戰鬥機還能飛行、卻無法做高G機動。

具體數字當然絕密,但可想而知,數量不會少,現在空軍、海航嗷嗷的要新戰機,怎麼辦,沈飛現在還搗鼓沒定型的殲-11D,哪裡來得及?

綜合上面的分析,可知殲-11D單從技術上講並不差,與毛子蘇-35不相伯仲。

奈何她生不逢時,眼前的戰略形勢已不允許咱慢慢搗鼓新型號,殲-11B的復產就是證明,空軍不想在殲-16、殲-20、殲-10C、蘇-35之後再接收一個需要修訂訓練大綱、重新摸索戰法的新型號,更希望快速拿到大批易上手的殲-11B!

殲-11D雖未定型,料想其性能當不輸蘇-35,奈何生不逢時。

與其讓沈飛定型、試產陌生的殲-11D,不如排產更多的殲-11B,才是更務實的選擇,總之一切為了戰備!

——


炎黃軍武


一架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型戰鬥機殲11D歷經了四年的開發和研究,最終完美的完成了試飛!根據當下最新的戰鬥機劃分殲11D應該屬於3.5代戰鬥機!

從外觀上來看,殲11D的尾翼和機翼採用新型的複合材料而製成,通過修改機翼武器懸掛的方式,使其更加方便的攜帶武器。對於座艙更是實現了全玻璃花!此外也由於該機型採用了鋁鋰合金製造而成大大減低了自身的重量。

在應對動力加速方面,殲11D採用了國產太行系列發動機,使其加速度達到132千牛。另外通過結合隱身四代機的研究成果,並其成功的運用到殲11D身上,讓殲11D也具備了自身隱身能力,對其在以後的作戰中更有利的保護和隱藏自己。

在應對實戰方面,殲11D通過具備有源相控雷達特點,使其具有了作戰距離遠,分辨率高,大大提升了其在應對敵機時快速處理採取的應對措施。另外殲11D也配備了光電覆合探測器,其加大了殲11D的單線探測和搜索範圍,大大節省了其處理信息和採取作戰的時間。

武器攜帶方面,採用新型複合材料和鋁鋰合金材料,在減低自身機身重量的同時。配備了翼尖發射架用來增加其攜帶導彈的數量,最大可攜帶14枚導彈。同時還具備攜帶各種先進的對海,對地精確作戰武器,進而實現各種作戰任務。

宏觀來看,殲11D雖然在配置上的得到了極大的優化,但由於其技術上的侷限性,也有可能讓其成為一種過渡機型。但不管怎麼說,作為自主研發的殲11D的成功研發,也標誌著我們戰鬥機水平已然得到了質的進步!


利刃軍事


不看好,將殲-16技術改進應用到殲-11上而已,並未涉及蘇-27系列最需要改進的領域,飛控和結構。

個人殲-11D不過是112廠在蘇-35進入中國前試圖證明自己罷了,但是在殲-20一騎絕塵,蘇-35正式進入中國,而殲-11B又開始復產的話,殲-11D可以說是前途暗淡,不過不排除將殲-11D的部分成果直接應用到後續復產的殲-11B身上。參加朱日和軍演的殲-20

按照講法,殲-11D的升級內容主要有三點

  • 一,安裝了全新的電子設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前視紅外系統、全向紅外/紫外告警系統、新的電子對抗系統和電子系統架構,這套系統的技術檔次不亞於典型第四代戰鬥機,這是目前三代半戰鬥機的共同特點。

  • 二,增加了鋁鋰合金、複合材料的使用比例,應用部分殲-16成果,在機翼下增加一對重載掛架,修改翼尖發射架,使其能夠適應國產新型空空導彈。

  • 三,採用國產“太行”發動機。

也就是說,殲-11D比起殲-11B/BS,並沒有真正切入蘇-27系列所真正迫切需要升級改造的核心項目,那就是飛控和結構強化。

殲-11B完全是逆向蘇-27SK的模擬電傳飛控,通過逆向分析其輸出信號來製造,連同其飛控中對的一些問題和缺陷進行限制屏蔽都照搬不誤。然後到殲-11BS戰鬥/教練型號的時候,膽子放大了,使用自己弄的數字電傳,結果出了一連串飛控事故。這方面央視新聞都報道過多次了,近點 點印象深刻的去年殲-15墜毀,飛行員跳傘後開傘高度過低重傷後最終犧牲,事故原因,又是飛控故障。

繼續慢慢改,是可以,但要花多少時間才能達到現在蘇-35SK的程度?蘇霍伊對蘇-35飛控的改進,不僅克服了其最初的超音速陷阱的弊端,還可以取消背部減速板,還可以跟全向TVC矢量結合可以做出各種過失速機動,這方面增強的戰鬥力可不止一點點。至於結構,蘇-27SK當初在蘇聯時期是按照2500小時的使用壽命進行設計的,現在完全不夠用,我們在1994年前購買的48架蘇-27SK都已經退役完了。掌握原始設計資料數據的蘇霍伊公司,差不多以推到重來的做法,對蘇-27機體結構先後進行兩輪強化,實現了5000+5000的壽命指標(5000小時使用壽命,翻修後可以再用5000小時),人家光靜力試驗就前前後後做了快30年。但112廠,呵呵,文件曝光的“改動原始設計要慎之又慎”成為國內軍迷的經典語句。
蘇霍伊對於蘇-27平臺的靜力試驗可以說是最努力的地方,對各型號蘇-27系列戰機前後做了將近30年,掌握的數據量不是其他隨便可以比的。

而現在空軍寧可選擇重新生產老舊但是成熟的殲-11B就很說明態度問題,個人覺得還是蘇霍伊原廠合作,拿蘇-35的機體結構和飛控,進行國產化改造才是正途。


五嶽掩赤城


殲11D是款好飛機,可惜生不逢時。在殲20、殲16、蘇35的夾縫中很難找到自己的位置。

殲11D是航空工業沈飛利用殲16的相關技術,在殲11B基礎上深度改進的一款三代半戰機。從網絡媒體曝光的消息來看,殲11D採用了與殲16相同的大口徑有源相控陣雷達、先進的航電系統,使用2臺WS10B大推力發動機。總體來看,殲11D是一款突出制空能力的多用途戰鬥機,而殲16則是一款突出對面攻擊的多用途戰鬥機。目前殲11D總共只有2架原型機投入試飛,也沒有列裝的消息,前途堪憂。

殲11D與殲16原型機在稻城亞丁機場進行高原試飛的照片。殲11D的試飛工作還是挺充分的,但是按照目前中國空軍的情況來說,殲11D列裝的難度很大。

從性能指標來說,殲11D是中國空戰性能僅次於殲20的先進戰機,其制空性能可能比蘇35還要好一些。與蘇35相比,殲11D採用一臺大口徑的AESA雷達,探測距離、多目標探測性能、抗干擾能力都比採用一臺PESA雷達的蘇35要強。據尿性大佬爆料,殲16下視探測距離僅比蘇35上視探測距離略微差一點,而且電子戰系統的架構和性能水平要比蘇35好很多。而且殲11D可以使用我國新一代空空導彈PL15+PL10,比蘇35使用的R77+R73要先進一代,因此殲11D在超視距性能上要強於蘇35。但是由於蘇35使用了飛-火-推一體的矢量推力技術的117S發動機,綜合機動性能無疑要高出殲11D一籌,使得蘇35在格鬥性能上扳回一分。但是考慮到未來空戰的主流是超視距交戰,而且殲11D使用的空戰武器也更好一些,殲11D的綜合空戰能力應該略優於蘇35。

國內網絡上經常把殲11D比喻成中國版蘇35,兩者確實有相似之處,都是在蘇27系列進行深度改進,以制空作戰為主的三代半戰機。

那麼問題來了,連外來戶蘇35都有位子,作為我國自己研製的空戰性能最強三代半,怎麼就前途黯淡了呢?

這要從未來空戰的需求和沈飛方面的產能來說。

首先,雖然殲11D是我國空戰性能第二強的戰鬥機,但是在四代機面前都是垃圾。筆者不是針對殲11D,而是說所有以制空為主的三代半戰機都是垃圾,包括蘇35。而且,裝備著與四代機相同或相似航電系統的三代半戰機造價昂貴,價格大約為四代機的80%,但是空戰性能連四代機的10%都達不到。

在殲20面前,國產三代、三代半戰機誰都不要提自己是制空戰鬥機。殲20與三代半戰機內部對抗打出了10:0的成績。

其次,我國未來要建立一支“空天一體、攻守兼備”的戰略空軍,需要裝備對地打擊性能比較強的三代半與四代機進行配合作戰,這就是殲16的使命。殲20與殲16組成“踹門+抄家”的組合,殲20負責奪取制空權和拔除敵人重要節點,殲16利用自己載荷航程性能強和對地打擊手段豐富的特點,執行戰場遮斷和縱深打擊。殲11D制空不如殲20,對地打擊不如同門師兄殲16,角色比較尷尬。

殲16擁有我國急需加強的對地打擊能力,因此前途無憂,裝備數量肯定少不了。

再次,與外來戶蘇35不同,殲11D如果投入生產,勢必擠佔本來就滿負荷生產、不堪重負的沈飛產能。沈飛目前承擔著殲16、殲15、新批次殲11B的生產任務,未來還要生產中型四代機,產能已經飽和。如果殲11D列裝,勢必就會影響其他更重要機型的生產。中國空軍引進蘇35,除了要學習蘇35高超的機動性能設計、117S發動機等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蘇35是外來戶,不佔用寶貴的重型戰機產能。利用兩條腿走路,請外來的和尚把經念好,使自己迅速獲得頂用的裝備、最大程度提升自身戰鬥力,中國空軍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綜合各種原因,筆者覺得殲11D前途並不樂觀。但是,即便殲11D不能列裝,它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兩架殲11D原型機可以成為航電試驗機,為數量龐大的殲11(尤其是B系列)未來的升級計劃摸索道路。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圖中近處為殲11D,遠處為殲16,這是此前兩款戰鬥機正在接受高原測試(圖片來源於:網絡)

殲11D是瀋陽飛機工業集團在此前殲11基礎上研製的一款深度改進型的殲11系列戰鬥機,其綜合技戰術性能應該說是目前殲11系列戰鬥機裡面最好的一款。

▲從殲11D的機頭雷達罩外形判斷,其換裝了國產新一代有源相控陣雷達(圖片來源於:網絡)

與此前的殲11系列戰鬥機不同,殲11D最大的特點就是換裝了新一代的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這種雷達探測距離更遠,對目標的識別能力也更強,因此殲11D在換裝上這種雷達後就會變得更加的“眼明目聰”,其次在殲11D所使用的航空發動機方面,其換裝了新一代的國產太行渦扇發動機,相比此前幾型殲11所使用的俄製AL31系列發動機相比,新一代的改進型太行發動機的推力更大,其可靠性也更高。另外,在機載武器方面,殲11D戰鬥機不僅能攜帶新一代的空空導彈(包括霹靂10近距格鬥導彈及霹靂15遠距空空導彈),還能攜帶多型對地攻擊武器,包括激光制導炸彈,衛星製造導彈,多型防區外空地導彈等,故而該機的不僅擁有較強制空作戰能力,還擁有比此前殲11系列戰鬥機更強的對地攻擊能力,堪稱是一款國產多功能三代半戰鬥機。

▲殲11D目前只有一架原型機曝光,即機身編號為1101的殲11D戰鬥機(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過,考慮到目前我國在已經有了殲20,殲16等作戰飛機的情況下,殲11D裝備我軍的意義已經不大,或許也是因為這一點,殲11D戰鬥機目前只有原型機,並沒有發展處相應的量產型服役我空軍部隊,但目前也有觀點認為,現今服役空軍部隊的新一批次殲11B戰鬥機或採用了殲11D原型機上驗證過的部分新技術,而如果此說法成真,這也可以認為是殲11D另外一種形式的列裝吧。


軍武次位面


殲11D戰鬥機非常先進,堪稱是制空能力最強大的蘇27改進型飛機,也是最強側衛之一,可以和殲11D競爭最強側衛寶座的,只有蘇35S和殲16。

圖為殲11D戰鬥機,圖中可見其機首的雷達罩和其他蘇霍伊飛機不同,採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才有的傾斜設計。


側衛家族很龐大,除了早期的蘇27外,還有蘇27SK,蘇27UB、蘇34、蘇33、蘇35、蘇35S、殲11、殲11B、殲11D、殲15、殲16、蘇30、蘇30MK、蘇30MKK、蘇30MK2、蘇30SM等多種型號,這些飛機中,拋去早期型號和艦載機型號以及蘇30這樣的轟炸型,剩下的就是蘇30SM、蘇35S和殲11D、殲16等幾個機型了,他們都可以稱為最強側衛,各有所長。

圖為殲16戰鬥機,他也是我國側衛戰鬥機中戰鬥力比較強大的型號。


殲11D的長處在於探測搜索能力強大,機動能力強於蘇30SM和殲16,但是弱於蘇35S,不過他的探測能力絕對強過蘇35S,畢竟他採用了大口徑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這款雷達應該和殲16上使用的那款是一樣的,殲16可以藉助那個大口徑雷達實現200公里外火控的能力,甚至可以發射射程超過200公里的大型空空導彈,殲11D的探測能力也一定不差的。

圖為正在測試的殲11D戰鬥機1號機。


蘇35S雖然性能很強大,還採用了矢量發動機117S,但是他的雷達是雪豹E雷達,是一種無源相控陣雷達,說是火控距離最遠達到了300公里,但是實際上那個距離是很難做到的,有宣傳廣告成分,實際肯定低於200公里,畢竟實戰中的搜索角度不會給那麼大,無源相控陣雷達探測怎麼都不會強過有源相控陣的。

圖為俄羅斯空軍的蘇30SM戰鬥機,他的技術比蘇35S不相上下。


殲11D的發動機採用了14噸推力的太行WS10B,僅比蘇35S的117S發動機低0.5噸推力,所以一點也不弱,考慮到他複合材料用的更多,所以機體重量肯定很低,如果讓殲11D對上蘇35S,殲11D肯定在中距離階段佔據優勢,在格鬥階段和蘇35S基本抗衡,所以總的來說,殲11D算是側衛家族制空能力最強的了。


海事先鋒


圖注:網上曝光的殲11D圖片

據說,殲11D是我國在殲11B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一種新型重型戰鬥機,該機於2015年4月29日成功首飛,目前應該還未服役。

目前,殲11D還沒有詳細的資料信息披露,我們只能根據其首飛時的圖片和一些相關信息進行簡單推測。殲11D與殲11B相比,採用了高度綜合化的以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光電覆合探測器為核心的航電設備,綜合化和自動化程度高。尤其是採用有源相控陣雷達,其具有作用距離遠,分辨率高,可靠性高,抗電子干擾能力和電子干擾能力強等優點,這對於提升殲11D的態勢感知能力和作戰能力,意義重大。

動力系統方面,殲11D與殲11B相同,也採用了國產太行系列發動機,應該是殲11B所採用的WS-10A,全加力推力達132千牛。另外,由於殲11D除採用殲10B/C的先進技術之外,還利用國內兩種隱身四代機的成果,推廣使用了3D打印技術,提供的結構件更輕,其強度甚至超過鍛件,機身整體強度增加,但重量卻有所下降,預計空重在15噸左右。這樣一來,其機動性相比於殲11B,有所提升。

武器系統方面,殲11D由於採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和新型電子系統,可以攜帶我國目前最先進的武器系統,除了包括殲11B所使用的霹靂-8、霹靂-12空空導彈外,應該還可以使用霹靂-10、霹靂-15等第四代空空導彈。另外,殲11D還可以攜帶各種先進的對地、對海精確打擊武器,遂行各種作戰任務。

此外,殲11D通過減輕機身重量和對雷達特徵的改進,還提升了隱身能力,具備一定的隱身能力。

可以說,殲11D在各個方面,已經達到了世界四代半機的水平。當然,以上只是簡單的推測,殲11D具體情況如何,還有待更多的信息披露。


兵工科技


殲11D前途暗淡,不被看好,有下馬或推遲生產的傳聞。目前正在研發試飛的殲-11D戰機,算是中國殲-11戰機的終極版本,性能自然是非常先進的,屬於一款非常優秀的三代半戰機。

首先,殲-11D戰機必定搭載了國產先進機載主動相控陣雷達(AESA),從目前曝光的殲-11D戰機圖片來看,殲-11D戰機的機首雷達罩明顯上翹,說明它這個部位的結構進行了重新設計,可以使AESA的天線向上傾斜一定角度,以削弱了雷達回波強度,提高殲-11D戰機的機首雷達隱身性能。

其次,殲-11D戰機很可能裝備了國產FWS-10發動機,新發動機擁有全權限數字式控制系統,據悉可以實現“飛火推”一體化功能。

另外,從殲-11D戰機的機體蒙皮顏色來看,殲-11D戰機使用了大量複合材料,複合材料使用比例較殲-11B有明顯提升。這將會顯著減輕殲-11D的空重,可以讓殲-11D擁有更強的機動性能。

由於中國目前已經擁有了殲-10C和殲-16兩款非常優秀的三代半戰機,所以殲-11D可以直接借鑑它們的設備技術。例如它將裝備了國內最新研發的前視紅外系統、數字電傳模擬操縱系統、全向紅外/紫外告警系統、電子對抗系統等,這些技術設備都是在殲-10C和殲-16上使用過,都已經很成熟的。

目前殲-11D戰機的性能以及作戰定位都是和俄羅斯的蘇-35是非常類似的。不過殲-11D戰機的航電系統肯定要比蘇-35更加出色,例如在機載雷達上,殲-11D戰機使用的國產AESA性能將優於蘇-35的N135“雪豹”無源相控陣雷達。目前唯一不敵蘇-35戰機的地方應該就是在發動機領域,蘇-35裝備的AL-41F1S發動機達到了很高的技術水平,性能是很優秀的,而WS-10發動機則和其存在一定差距的。而且蘇-35研發裝備進度明顯更快,目前蘇-35已經交付俄中兩國空軍使用,而且還已經參加過實戰。而殲-11D戰機目前仍然處於試飛階段。

隨著殲-20隱身戰機以及殲-10C和殲-16三代半戰機的大量量產,有傳言稱殲-11D戰機有可能下馬。目前來看,的確是存在這種可能的。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殲-11D戰機研發項目將毫無用處了,殲-11D戰機的很多研發技術經驗將可以用於未來對殲-11B戰機的升級改造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