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上雲彩看地球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改元天命,從此清朝開始與明朝分庭抗禮。1636年,後金大汗皇太極在盛京(今瀋陽)改國號為大清,同時稱帝,改年號天聰為崇德,皇太極也是清朝唯一一位有兩個年號的皇帝,1644年順治帝隨清軍入關,入主北京,清朝正式開始了對全國的統治,後來清朝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九位皇帝,於公元1912年讓國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所以說,清朝共有十二位皇帝,除了清太宗皇太極有兩個年號外,其餘每位皇帝有一個年號,這就是為什麼清朝有十二位皇帝卻有十三個年號了。
其實還有兩件事情,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就是清朝曾經出現了兩個鮮為人知的年號,一個是咸豐帝駕崩後顧命八大臣為新皇帝載淳擬定的年號“祺祥”,這個年號僅僅用了幾個月,就隨著辛酉政變兩宮太后的完勝、八大臣的垮臺而被廢除,"祺祥”也成了清朝最為短命的一個年號。另一個是在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后軟禁了光緒帝,同時慈禧太后也動了廢黜光緒帝的心思,於是她便把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儁接進宮,立為大阿哥,準備在1900年廢黜光緒,擁立溥儁為新皇帝,年號“保慶”。然而慈禧太后的這個舉動招致了滿朝文武和外國列強的集體反對,隨著庚子國變後端郡王載漪被列為禍首,溥儁也被撤去了大阿哥的名號,迴歸端王府邸。這便是清朝那個還沒來得及使用的年號“保慶”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清朝之前的明朝也是十六位皇帝卻有十七個年號(不含南明弘光、隆武、邵武、永曆四帝)
歷史課課代表
我們常說的滿清十三朝,但怎麼數都不對,把入關前的努爾哈赤、黃太吉算進去,也就十二個皇帝,但為啥被稱為“十三朝”呢?
原來,這和年號的數量有關,努爾哈赤死後,黃太吉即位,當時國號還是大金,年號天聰,也就是後世說的後金。
但是為了入主中原,歷史原因,“金”的國號顯然會被關內百姓反感,於是,黃太吉把國號改成了大清,同時也把年號改了,改為崇德,本民族自稱滿洲。
這就是為什麼清朝有十二個皇帝,卻被稱為十三朝的原因,因為黃太吉自己就佔了兩個:天聰和崇德。
這十三朝分別是:
愛新覺羅 努爾哈赤,年號天命。
愛新覺羅 皇太極,年號天聰和崇德。
愛新覺羅 福臨,年號順治。
愛新覺羅 玄燁,年號康熙。
愛新覺羅 胤禎,年號雍正。
愛新覺羅 弘曆,年號乾隆。
愛新覺羅 永琰,年號嘉慶。
愛新覺羅 綿寧,年號道光。
愛新覺羅 奕寧,年號咸豐。
愛新覺羅 載淳,年號同治。
愛新覺羅 載怡,年號光緒。
愛新覺羅 溥儀,年號宣統。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我們常說,滿清十三朝,實則滿清十二位皇帝,十一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來具體瞭解一下。
清太祖努爾哈赤,天命
清太宗皇太極,天聰、崇德
清世祖福臨,順治
清聖祖玄燁,康熙
清世宗胤禛,雍正
清高宗弘曆,乾隆
清仁宗永琰,嘉慶
清宣宗旻寧,道光
清文宗奕詝,咸豐
清穆宗載淳,同治
清德宗載湉,光緒
末代皇帝溥儀,宣統
綜上,可看出,滿清13朝說的是13個年號,即皇太極有兩個年號,入關前和入關後。滿清12帝說的是滿清一共歷經12個皇帝,滿清11代,是說,同治帝和光緒帝實則為堂兄弟兼表兄弟,所以實則歷經了11代子孫,因為清朝後三位皇帝都不能生育,就連溥儀也是光緒帝的親侄子。
清朝歷史小迷妹
12帝,13朝
因為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有兩個年號——天聰、崇德
1636年他滅北元,統一蒙古,得到蒙古給他的傳國玉璽,把年號天聰改為崇德,並改國號“金”為清。
十二帝分別是: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天命(1616——1626年在位)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年)天聰、崇德(1627——1643年在位)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順治(1644——1661年在位)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康熙(1662——1722年在位)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雍正(1723——1735年在位)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乾隆(1736——1795年在位)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1820年)嘉慶(1796——1820年在位)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道光(1821——1850年在位)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咸豐(1851——1861年在位)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同治(1862——1874年在位)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光緒(1875——1908年在位)
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宣統(1909——1911年在位)
鄭州王震強
這裡的所說的是“朝”,實際上就是年號的意思。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元。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到了明清兩朝,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
清代有十二帝,但是清朝的第二位清太宗皇太極有天聰和崇德兩個年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改年號為天聰;到了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同時將年號改為崇德,因而1636年也被稱為崇德元年。所以皇太極一個皇帝就擁有了兩個年號,即兩朝,而其他的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因而出現了滿清十二帝十三朝的情況。
另外需要說明一點,天聰時國號是後金,皇太極是汗;崇德時國號是清,皇太極是皇帝。皇太極之前的努爾哈赤也是汗,國號也是後金, 所以努爾哈赤的天命也是後金的年號。而在明朝也有一個特殊情況,明朝本來歷經16位皇帝,但是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後失去皇位,在“奪門之變”後重登皇位,因而就有正統和天順兩個年號,所以明朝是十六帝十七朝。
皇帝在世的時候有年號,死後還有廟號和諡號。廟號是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如:太祖、高祖、世祖、聖祖、太宗、高宗、顯宗、肅宗等。而諡號是對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例如雍正皇帝,他的後世簡稱為“世宗憲皇帝”,“世宗”就是廟號,“憲”就是諡號,雍正是他在世當朝時的年號。
雍親王府
從後金到清朝實際上有十三個皇帝,只是其中的一位在死後封帝又被剝奪帝號,他就是清朝入主中原奠定統一華夏的實際領袖和統治者愛新覺羅.多爾袞。可以說,其豐功偉績不亞於清朝前半期乾隆之前的任何一位皇帝,甚至還有超出!
當時在清朝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抓住機會收服吳三桂,指揮清軍入關,消滅李自成大順政權和南明割據勢力,清朝入主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其入關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恩威並施的策略,為滿族這個少數民族能夠在中原站穩腳跟,並迅速獲得了漢民族上層士大夫階級的認同,統一全國建立大清帝國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多爾袞在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兩個月後,於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所以,其在成為攝政王至去世期間,也可稱為一朝。
清龍翔
清代有十二帝,因為清太宗皇太極有天聰和崇德兩個年號,所以又被稱為十三朝。在說明一點,天聰時國號是後金,皇太極是汗。崇德時國號是清,皇太極是皇帝。 明朝也是如此,明朝是16帝,因為明英宗有正統和天順兩個年號,所以又被稱為十七朝。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天命(1616——1626年在位)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年)天聰、崇德(1627——1643年在位)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順治(1644——1661年在位)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康熙(1662——1722年在位)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雍正(1723——1735年在位)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乾隆(1736——1795年在位)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1820年)嘉慶(1796——1820年在位)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道光(1821——1850年在位)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咸豐(1851——1861年在位)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同治(1862——1874年在位)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光緒(1875——1908年在位)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宣統(1909——1911年在位)
k並非感同身受
困為溥儀不算。他只待了四年,清朝就滅亡了。
賀翰煬
多爾袞、被剝奪了、
西安資深顧問
向好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