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成年人的專屬“喜劇”,可真扎心



最近開始大面積降溫了,這部冷冷的片子可能是寒冷冬天裡一個不錯的選擇。

《天氣預報員》

The Weather Man

“風城”芝加哥,一年四季分明,春夏秋都很舒適。

唯獨冬天,寒冷漫長,最低溫曾達-32攝氏度,連密歇根湖上都飄滿了冰花。

要是再遇上西北風天更是寒冷徹骨。

冬天不常下雨,雪倒是飄得不少,有些直接凝結在了大廈的外壁上,結了冰的牆,不管有沒有太陽都泛著股青光。

通常一場雪還沒化就立馬迎來第二場,重複的積雪干擾了城市交通,城市管理部門在大街上撒鹽化雪,於是半融未融的雪混著泥巴,變得髒兮兮又黏糊糊。

主人公戴維(尼古拉斯凱奇飾)就像這半融未融的雪,被困在這座風城裡迷失方向,人生行至半程,沒有冰的堅毅,也沒有水的柔和,暴躁魯莽的性格總給他惹得一身騷。

看名字就知道,這是個關於天氣預報員也就是戴維的故事。

他在地方電視臺上班,也算小有名氣,年薪二十四萬美元,每天工作兩小時,業餘時還會寫寫小說。

家庭環境很好,父親曾經是普利策獎的獲得者,時不時還跟總統打打高爾夫。

就普世價值觀而言,這應該是個很標準的成功人士了。

可電影鋪給你看的,恰恰是一個婚姻破裂、缺乏自信、滿嘴髒話的失敗者。

父親的作家光環太大,使他常常擔心自己會被對方瞧不起,這是他缺乏自信的表現。

而父親冷靜到近乎冷漠的性格也確實給了戴維不少的負面情緒。

以至於二人見面的時候不像對父子,倒像上司跟下屬。

他很想證明自己已經足夠成熟並且能夠獨當一面。

但他做的每件事都恰恰把他往愚蠢跟幼稚的那一面推。

為了給父親看自己成了《早安,美國》節目的天氣預報員候選人,他直接把表格鋪在父親的副駕駛上,但對方卻根本視而不見。

跟女兒去參加親子游戲卻因為自己的固執害對方韌帶撕裂。

連父親要份報紙跟咖啡這種小要求都能給搞砸。

原生家庭給了他足夠大的壓力,自己組建的婚姻也被他一手毀掉。

妻子與他離婚,帶著兩個小孩獨自生活。

戴維不明白妻子為何要做這個決定,在他本就了無生趣的日子裡,還要往他的腦袋上扔石頭。

12歲的女兒過度肥胖

,在學校被嘲笑,在校外也沒什麼朋友。

她一直過得很不開心,對一切事物都提不起興趣,以至於還染上了煙癮。

兒子也沒讓他省心,15歲就成了戒毒中心的常客。

看起來是一個很乖巧的孩子,也沒有展示出多觸逆的跡象。

也許是為了引起破碎家庭的注意,就像影片裡說到的,家裡人都不相信他真的會去抽大麻。

看似光鮮的名人身份也沒給他帶來什麼好運氣。

因為自己不懂氣象,臺裡給的臺本又太確鑿。

於是常常會有預測不準的情況出現,有些人直接把對寒冷天氣的抱怨撒在了他身上。

走在路上被別人丟垃圾,成了他避猶不及的小厄運。



戴維想知道究竟是什麼把他搞成這個樣子的。

如果妻子沒有離開他又會過得如何。

他回憶起一個平日的夜晚,自己在路上被別人丟汽水,妻子卻只關心他媽的塔塔醬。

於是又開始爭吵跟對峙,在摔碗碟之前,孩子們早已跑到房間裡捂緊耳朵。

這顯然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他試圖挽回自己的婚姻,卻在信任課程裡第一個表現出不信任

當孩子的面對妻子的追求者破口大罵。

所以的事情都在把他變成一個更糟糕的人。

無處安放的性慾在困擾他,花了4年時間依然不堪入目的小說在困擾他,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使他打不起精神來。

一個預報不準確天氣的天氣預報員,他已經看不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也就引出了本片的金句:

成年人的生活裡,沒有容易二字。

電影裡一直通過風這個意象來透露生活的不確定性。

氣象員告訴他,他也不知道風究竟會往哪裡吹,天氣又會如何變化。

預測這件事情本身就沒有意義。

加繆曾經說過:“人生的意義在於承擔人生無意義的勇氣。如果你一直追尋人生的意義,那麼你永遠不會生活。”

誰也不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是真的蘊含著天才,還是純粹在浪費光陰。

費盡力氣去尋找寶藏,但挖開後才發現寶藏根本就不存在。

地圖可能是假的,但費盡千辛尋找的力氣卻一定是真的。

生活遠沒有推著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那般殘酷。

因為即便是徒勞無功,也總能教你學會丟棄一些東西,從而減負前行。

戴維把破碎的婚姻,困頓的生活都歸結給了外部因素。

於是這個看不到自己實質的人幻想著如果能拿下《早安,美國》那份年薪百萬的工作,一切都會變好。

他會成為父親的驕傲,妻子兒女也會回到他的身邊。

但幻想終歸是幻想,人太執著於某件事時,會開始忽略問題的本質原因。

戴維的本質問題就在於,他根本沒意識到,這操蛋的生活源自於操蛋的自己。

他在迷失自我的時候喜歡上了射箭。

因為射箭一定能確定,拉滿了弓,箭就會射出去。

能不能正中靶心,不知道。

但只要考慮風的因素,箭受重力的影響,箭總能更接近靶心。

戴維獲救的跡象,源於射箭,源於被查出患癌症晚期的父親。

那場與父親在車內的對談,使他不再執拗於某件具體的事情。

他開始接受妻子離開的事實與父親終將離開的事實。

冷靜的父親在這裡依然沒有說得太多,他只是告訴戴維,這樣糟糕的人生,我們必須得捨棄一些東西。

戴維受到父親很大的影響,其中一點就是父親是個名作家,於是他也開始寫作。

在他眼裡,父親應該是個堅若磐石般的人物。

直到父親說出那番話來,他才知道父親也並非堅不可摧。

他放棄了所謂的寫作,將4年來的稿件都付之一炬。

也通過自己的天份,努力並獲得了那份優渥的工作。

他接受了這種美國夢式的成功,卸下種種期望的負擔後,他從那個路人索要簽名都能發怒的暴脾氣變得溫和了許多。

在他的成長路徑上,到了中年才開始接納那個操蛋的自己。

並藉此過上不那麼操蛋的人生。

他說:

我記得一次,想象我的生活將會像什麼樣,我自己將會是什麼,但是當時間流過,很少是我實際有的品質,我面對的所有可能性,以及我成為的這種人,所有的這些每年都會變得更少更少,直到最後他們減少到一個,我是誰——那就是我。

影片對美國夢的反諷隱藏在電影的字裡行間,尤為出彩的是那場戴維酒後的幻想。

但這並非電影的主題,美國夢背後對物質崇拜而自我迷失才是影片的軸心。

實際上很多影片都在探討這樣的一個問題,但我更喜歡《天氣預報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並沒有去貶低物質。

在這裡面金錢成了一箇中立體,你追逐與否它都在那裡。

但金錢的中立性註定了它無法解決所有問題,譬如時間的流逝,激情的消退,情感的破碎。

電影透過鏡頭延長了我們三分之一的生命。

當你在鏡頭外審視鏡中人的時候,屏幕也正反射著自己。

有時候只能接受事態會偏離軌道,與預期相左。

為了不丟掉自己所珍視的東西, 只好先拋棄掉另一部分,也許只有這樣,一切才會開始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