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集团张玉良:建筑业转型升级,让“中国建造”成国家名片

CFIC导读:

10月20日,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受邀出席首届“同济建筑产业创新发展30人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新时代建筑产业的转型发展与绿地的实践》。

该论坛由同济大学主办,邀请了约30位建筑行业知名企业家及顶尖专家学者开展高水平思想碰撞,深度探讨中国建筑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致力于成为引领中国建筑产业创新发展的顶尖智库。

张玉良董事长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

这就为你带来满满“干货”!

演讲主要内容实录

张玉良董事长在演讲中指出,近年来,绿地在巩固房地产主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同时,积极发展大基建等多元产业。目前,大基建产业已经成为绿地房地产主业之外又一个重要的支柱性产业。预计到2020年,绿地大基建产业经营收入将超过4000亿元,为绿地集团整体迈向万亿收入规模、进军世界一流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撑。

随后,他结合绿地的实践,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建筑产业转型发展提出以下观点。

一、把握五大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建筑产业转型发展正面临五方面突出的时代背景,需要我们从战略高度加以把握。

1.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建筑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建筑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高质量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多不协调不匹配之处,如:工程建设组织方式还相对粗放,高能耗高污染问题还比较突出,建筑设计水平还有待改善,质量安全事故还时有发生,工人技能素质还有待提高等。

2.我国正在进入深度城镇化的新阶段。城镇化是推动我国建筑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国总体城镇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当前,我国正在进入以大规模城市群建设为基本特点的深度城镇化阶段,区域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更新、地下管廊建设等工作持续推进,很多地方在城市功能完善上仍然有非常迫切的需求,为建筑产业进一步发展与转型提供了空间。

3.建筑行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比如:在市场模式方面,国家明确鼓励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过去那种“游击队”、随意分包、挂靠的做法将越来越不合时宜;在建造方式方面,国家要求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在行业竞争方面,市场分化进一步加剧,很多中小建筑企业发展空间不断缩小。

4.科技革命正在对建筑业产生重大影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方兴未艾,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正在建筑产业逐步落地应用并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以人工智能、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建筑产业的影响尤为巨大。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将成为中国建筑业引领全球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要抓手。

5.“一带一路”为我国建筑产业开辟了新空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对城市开发和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具有强烈的需求。在“一带一路”战略全局中,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优先建设领域,这为我国建筑企业“走出去”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二、围绕四条主线

在新时代条件下,需要围绕以下四条主线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使“中国建造”成为与“中国制造”并驾齐驱的重要名片。

1.创新建造方式。如果说手工生产作业是中国建筑产业1.0阶段,那么工业化、装配化则是2.0阶段,信息化、智能化就是3.0阶段。目前,我国建筑产业传统粗放式的手工生产作业仍然非常普遍,造成钢筋、水泥等建材的严重浪费,成为城市细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来源,而且导致质量、安全难以把控。我们亟需推进建造方式现代化,从1.0阶段向2.0阶段和3.0阶段同步跨越。

2.拥抱科技创新。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建筑产业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升级,是建筑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要着重加强两方面的建筑科技创新:一是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广泛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材料和工艺;二是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核心,推动建筑产业与ABC(即AI人工智能、BIM、Cloud Computing云计算)等技术深入融合。

3.推动行业整合。随着市场模式的改变、监管要求的提高、创新技术的应用,行业迫切需要通过推动整合重组,来改变“小、散、弱、差、乱”的局面,从而不断做大做强,提升行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在这方面,绿地近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通过混改方式,先后投资控股了原宝钢建设、贵州建工、江苏省建、天津建工、西安建工等公司,并把大家“捏在一起”共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4.提升产业链地位。在中国,由于进入门槛低、劳动密集型、同业恶性竞争等原因,建筑业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人们常常把建造商称之为“乙方”。但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建造商依靠技术优势和资源组织能力,往往处于产业链上游地位,具有强大的话语权。我认为,对中国建筑产业而言,这也将是大势所趋。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高,我国建筑产业应该通过推进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三、做好三篇文章

在行业加速转型升级的环境下,建筑企业应该重点做好以下三篇文章,提升自身发展能级。

1.协同化的文章。从绿地大基建自身发展的经验来看,我们认为,增进产业协同是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筑企业应该通过强化协同来“抱团取暖”、形成发展合力。一方面,应该强化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另一方面,应该强化产业之间的协同。

2.资本化的文章。随着PPP等新业务模式的广泛推广,资本和资金的运筹能力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条件。我认为,建筑企业应该积极提升资本运作的能力,实现产业与资本双轮驱动。在这方面,绿地也进行了不少探索和实践。比如:设立产业基金;实施产业链并购。

3.国际化的文章。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下,我国建筑企业应该积极对接国际标准,发挥在高铁、公路、桥梁、港口、超高层建筑等工程建设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中推动自身发展。

绿地张玉良: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可以造就世界一流企业

9月1日-2日,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陕西省人民政府承办的“2018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争创世界一流:新时代的大企业发展”。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受邀出席并就“十三五”时代背景下的大企业发展作主题演讲。

全文如下:

张玉良董事长在演讲中指出,2018年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一方面,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中国企业与时代同行,风雨兼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另一方面,“大而不强”仍然是我国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关口上,中国企业下一步应如何发展、如何跃上新的台阶,已经成为举国上下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对于如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张玉良董事长从五方面提出见解:

01

站位要高

企业是社会的“器官”,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来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企业解决的社会问题越普遍,规模就越大;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越有独创性,发展就越持久。因此,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就应致力于解决社会的重大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若干突出的问题。它们既是时代的“先声”,也是呼唤世界一流企业破土而出的“指挥棒”。

比如,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核心技术是大国重器,既买不来,也讨不来,需要靠自己攻关与突破。相信随着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不断落地,必将由此产生一批世界级的企业。

又比如,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问题。过去是“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现在“为中国而制造”(made for China)的需求则日益广泛。满足升级的消费需求,既有赖于推进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水平,也有赖于扩大开放、扩大进口。这两者对于打造世界一流企业都是重大的市场机遇。

再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国目前城镇化率约为59%,与发达国家80%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我国广大地区,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正在进入以大规模城市群建设、高铁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特点的深度城镇化阶段,这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一个重要载体。

02

眼界要宽

企业是不是世界一流,不是自封出来的,要真正拿到世界舞台上去“遛一遛”。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同志曾指出,世界一流企业在三方面表现突出:一是在国际资源配置中能够占有主导地位;二是在全球行业发展中能够发挥引领作用;三是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

要做到上述三点,需要有宽广的视野,需要摈弃“满足于在山沟沟里做草头王”的狭隘心态,敢于到全球市场上去与其他顶尖企业同台竞技。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市场正面临难得的机遇。

「过去几年,绿地集团顺应国家战略导向,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积极开拓全球市场,项目已遍及全球5大洲30多个国家,业务范围也已从传统的房地产业务扩展到大基建、旅游设施、进口商品直销、酒店管理品牌输出等多元化的业务。」

03

嗅觉要灵

「通用电气是一家令人尊敬的伟大企业,曾经创造了辉煌的经营业绩和卓越的管理经验,在道琼斯指数成分股中连续存在了一百余年。但就在今年,它被剔出了道琼斯指数成分股。

道琼斯指数官方声明表示,美国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变化,消费、金融、医疗保健和科技公司在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而工业公司重要性有所降低,此次替换可以让道琼斯指数更好地反映美国经济。」

这个案例启示我们,“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世界一流企业,应该对经济社会的变迁、产业结构的转型保持敏锐的嗅觉,并始终在历史前进的方向中前进、在趋势发展的逻辑中发展。

要拥抱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变革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并顺势而为,不断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要拥抱科技,特别是传统产业和传统企业,要不断注入科技内涵,增加科技含量,不断向“新物种”进化。

要拥抱未来,面向未来思考企业发展,在产业投资、技术研发、人才储备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的布局。

04

格局要大

最近,美国股市迎来了周期最长的一轮大牛市,引领这轮牛市的基本上都是创新型企业,传统企业已经难见踪迹。由此可见,创新是成就世界一流企业的核心驱动力。世界一流企业,应该在创新方面有大的格局和大的作为。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走的是一条模仿、追赶的道路,西方企业是我们的老师。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企业在很多领域已经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能不能再前进一步,成为领跑者,就有赖于企业创新的格局了。

但真正的创新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过去很多中国企业的创新,基本停留在商业模式创新和创新技术组合应用方面,而没有触及技术创新,特别是没有触及核心技术的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固然也很重要,但商业模式易于被模仿,难以在市场竞争中构筑起“深沟高垒”,往往导致大家“一哄而上”,然后“红海竞争”,最终“哀鸿遍野”。相比之下,技术创新才是最核心的创新,也是最难以被模仿的创新。能不能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所突破,越来越成为检验世界一流企业的“试金石”。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中国企业在创新方面要有全新的格局,要在技术创新特别是核心技术创新方面花更大的气力。

05

机制要活

打造世界一流企业,需要有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要倡导与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其实就是创新精神。正是企业家把分散的创新要素聚合在一起,使创新成为可能。在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过程中,企业家精神的引领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要优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常来说,国企在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优势,掌握的资源也比民企丰富;民企则机制更加灵活、激励更加到位、市场反应更加灵敏。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化学反应”将国企和民企的优秀基因整合在一起,为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提供持久动力。

要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应该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合理行政干预,并破除各种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充分激发企业争创世界一流的活力。

新时代,呼唤新的作为。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绿地集团将继续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努力争创世界一流,为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