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刚的论文被评为青岛社科学术年会论文一等奖

注:

王京刚的论文《人单合一,照亮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持续追问组织心性,一灯照亮千年暗》,被评为青岛市社科联2018年度重点学术活动“弘扬企业家精神,聚力青岛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一等奖。

人单合一,照亮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持续追问组织心性,一灯照亮千年暗

王京刚

摘要:2018年青岛海尔进入《财富》世界五百强,在电子与电子设备行业中,海尔是唯一一家中国新上榜的公司。外界猜忌,媒体也在企图“揭秘”,并且极尽渲染,即使是海尔的一些员工,也从未停止过好奇与怀疑。究竟海尔靠什么成长?

关键词:海尔;张瑞敏;人单合一;企业家精神

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哲学家。

为什么海尔一直在成长?

难道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3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实体产业突飞猛进,成为中日欧三足鼎立格局之中的一方“霸主”。这“霸主”,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决战于国内市场,决胜于全球市场,使昔日的诸多西方巨头望而生畏。而实际上,它们中的一些企业合并的合并,衰亡的衰亡……

一、在中国的企业中寻求企业家精神

500强中,欧美日9 家公司,至今已经活了1139 岁,平均年龄为126.6 岁,9 家公司中有8 家都是百年老店。中国的企业,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小牛犊们,以各自为战的方式展开了与西方大象们的血腥竞争。丛林法则之下,家电企业的成长,正是奠基于数百家中小企业被大象踩死的累累白骨之上的……

谁赢谁输?在历史的长河中,企业家的价值在哪里?放眼世界,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哲学家,但哲学家,未必是企业家。在这个喧嚣的当下,也许“立功、立德、立言”是中国企业家贡献给这个社会最大的价值,我们且把它叫做王道的经营。

相较于传统的西方的霸道,经过五千年累积的东方哲学,有着深厚底蕴,我们从海尔“人单合一”中看到了“王道”的系统思维。过去我们学习西方管理学,只视股东的权益,利己思维惯于霸道行事,赢者通吃。海尔为了解决这些后遗症,资本由外而内,转变为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从独重财务报表与利润,进而要求公司治理,推动企业社会责任, 以达基业长青。回顾海尔走过的这些年,从“激活休克鱼”到“激活三洋团队、激活GE整合过的团队”,一路走来,这些无疑都是成功的案例。

我们观察中国企业的发展,会发现当前许多企业的整体机制是有问题的:大部分领导者或组织对于企业的经营哲学都不够重视,无心投入足够的资源来思考,企业文化已经偏离了王道。这样一来,要追求长期或永续发展就会更加困难。再加上市场竞争、技术演变等客观环境变化,假使仍用原来“股东价值第一”的方式创造价值,就会受到很大的挑战。而一旦无法创造足够的价值,竞争力减弱,甚至还会让原本的“正”价值变成“负” 。不能创造足够的价值,做不到利益分享,就不可能永续经营。这个道理,其实是很自然的演变结果。

同样是追求基业长青,张瑞敏的王道与西方霸道最大的不同,在于王道是由内而外的“心甘情愿”。平台、小微、创客,人人都是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当一个人有了王道的信念,所思所想都不会偏离轨道——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风范、行为举止,也都会依循这个轨迹前进。 海尔目前有7 万员工,人单合一把这7万人的个人意志凝聚了起来,把他们的能力和潜力激发了出来。无论是“雷神”或是“海尔兄弟”,无一不是成功案例。

二、人单合一将掀起时代浪潮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人单合一”模式经历了13年岁月的浪涛,在混沌、动荡、迷茫的大变革时代,被时代验证,也被时代所保留。张瑞敏的经营思想,也像一个少年,每越过一次坎坷,就会愈加成熟一分。

(一)“人”是什么样的“人”

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张瑞敏说:海尔要做的物联网模式是生态系统,考验的是生态圈能不能提供好的条件和驱动机制让生态圈中的物种自己生长,既要生生不息,又避免混乱不堪,这是很难的,也是传统经济不会遇到的,这是海尔在新时代给自己提出的新课题。

如果没有读《伦理学》,也许你就无法理解海尔是如何重构“企业伦理”。在“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中,“人”不是单一指向员工,而是涉及平台中所有的员工、供应商、合作者……在这层意义上,“人际关系”包括企业与平台的关系、平台与人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在海尔的评价体系中,不仅是要为短期的表内损益(财务数据)负责,还要为长期的表外损益负责,还要求他们要去追逐生态收益,获取用户的终身价值。

另一方面,小微生态圈不仅仅是要追求成本最小化,更应该追求收入最大化。海尔一个导向是,让小微不要去压供应商的价格,而是把供应商并联进来(小微生态圈),一起去实现更高的收入。如果供应商偷工减料,产品卖不出去,单就没有实现,大家就一起受损。这其中的本质是“利他”思想的导入——实现人价值的最大化,实现生态圈的“多赢”。

(二)“单”是什么样的单

产品价值已经变成了生态价值。

和“人”一样,“人单合一”中的“单”并不是单纯的订单、用户的需求。而是围绕用户需求满足平台上所有成员的需要,“单”是一态链的体现。这也是张瑞敏提出“人单合一”后最大的一个突破点——从收益最大化追求生态价值最大化(人的价值、产品的价值、供应商的价值……),以“利他”思想为主导的生态圈的健康和稳定。“单”是价值增长的路径。也是二维点阵聚焦价值源泉、充分鼓励人力资本创造增值价值的体现。

在2016年海尔新发布的红酒酒柜正是运用物联网实行的转型产品之一。该红酒酒柜除了有基本的储存功能外,还可以识别酒的产地、年份,以及通过共享酒柜直接销售红酒,从中获取其销售分成、广告收入等生态收入。这时的产品价值已经变成了生态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单合一的价值,若是用“术”的层面解读,你是不会读懂的。从狭义的营销角度看,科特勒营销3.0和4.0也在表达这样的价值诉求。(3.0以价值观驱动,以人为本,顾客需要与品牌进行互动,了解、参与甚至监督企业营销在内的各个环节;4.0,在价值观驱动的基础上,又增加数据化连接,关键词:价值观、连接、大数据、社区和新一代分析技术。)

中国古代商圣范蠡在《范子计然书》(相当于越国的《富国论》)中提到——“农末俱利”。大意是: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经营粮食商品;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去发展农业生产。商人与农民同时受害,就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最好的办法就是由政府把粮食价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间,即政府通过粮储调节价格,上涨不超过80%,下跌不超过30%,这样农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时获利,农业也就稳定了。这是史上最早的政府宏观调控理念,兼顾了生产和市场的相互关系。

我们看海尔的人单合一体系,无论是“二维点阵”还是“共赢增值表”无不体现了张瑞敏跨越中西的王道思想。张瑞敏并不孤独,因为他与同代同在。

三、疲劳期中的中国企业家

其实,像张瑞敏一样的企业家们出生于20 世纪四五十年代,浓重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使命感,道德感,领袖欲与清教徒般的奉献精神集于一身。这是社会责任感,也是这一代企业家的宿命。

张瑞敏从那个对物质、对财富、对精神都充分饥饿感的年代走来,因为太了解中国人要的是什么,才有着海尔更深沉的社会责任感。

犹记得当年的“激活休克鱼”,那不是市场化的扩张,是“不接盘,这些老企业的职工就会下岗失业”的沉重责任感。领导者必须具备在任何形势下都能带领企业走向正确方向的勇气。然而,仅有勇气还不足以成为真正的领导者,也许这就是对“磊落豪雄”的最好解释吧。

犹记得当年的家电下乡,三到七级市场的的铺垫。一路下来,基本都是成本价。你看到的是家电下乡,我看到的是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你真正想了解用户,就应当知道他们深层次的需求是物质生活刚刚改善之后,对未来的的一种向往。具备胆量和勇气,对于领导者而言,这是一种深沉和厚重。

犹记得当年的“砸冰箱”,那不是激励和惩罚,这是在那个商业人格野蛮生长的时代里,越超流程和标准,唤醒人内在良知,让人知道什么是基本的对与错,那是一个时代的自觉与觉醒。

在今天,那样的荡漾着激情的改革年代,和那一代创业者身上所散发的生命光芒,在今天的创业大潮中已不多见,中国企业普遍进入疲劳期,再次创业的动力不足,或是危机感不强。

张瑞敏在读《易经》时写到:“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成功的概念应是追求不间断的创新。如果是为了追求创新无止境,在企业的竞争中就不应该存在成功的概念。因为所有的成功,假定别人说你是成功的,它一定是过去时,一定是昨天的。那么今天要做的是追求比昨天更高的目标。当一个人站上冠军领奖台上的一瞬间,他已不再是冠军,而是必须为了下一个冠军努力。”

明代的吕新吾在《呻吟语》中曾论及领导者所需的资质,他把领导者的资质分为三种: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张瑞敏在2014年的人单合一论坛上讲: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并且用王安石变法的诗句来强调当时的心态: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我们从张瑞敏身上看到领导者的资质中最重要的,是不能肤浅浮夸,要具备深思熟虑、值得众人信赖的厚重性格。一言以蔽之,领导者必须是人格高尚的人,应当能力、勇气和人格三者兼具。但如果要按轻重排序,排第一位的是“人格”,第二位的是“勇气”,第三位才是“能力”。

如果想攀登邻近的低矮山丘,完全可以用郊游的心态,身着常服、脚穿运动鞋便足矣。然而,若想攀登珠穆朗玛峰,不仅需要攀岩技巧,还需要配备各种装备,接受严格的训练。正如攀登不同的山峰所需要的准备及装备不同一样,企业家的目标,也因追求的人生及经营目标不同而截然不同。——中国的企业家应当追问: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领导资质才能成就我们的事业?

实践企业管理哲学不仅是“术”的支撑,也即是说,企业的激励机制、决策流程、规章制度、文化建设等固然重要,但领袖们的决心、勇气、自觉性、奉献精神等也绝不可少。企业家要悟道、布道,又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而必须身体力行地去践道、行道,并且以毕生的激情去殉道,而张瑞敏正是把他的全部生命注入进了海尔—这座“商业教堂”一般。

张瑞敏曾说:“用《道德经》的话来说,死而不亡者寿。对个人来讲,人的永恒体现的是道的永存,而企业的永恒则要体现的是耗散结构(普利高津),即开放性、远离平衡和开放性的自组织。”

企业家的魂,应当是“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企业的追求,对公司、社会、国家,进而对人类到底具有何种意义?企业家必须不断刨根问底,思考这一根本问题,从而明确制定出让人人共鸣、具备大义名分的“使命”。只有在企业内部确立崇高深远的愿景,和使命,生态圈上成员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事业中奋发图强,精益求精。

从过去到现在,你听不到张瑞敏谈论任何一家企业。他只是不停的否定自己,改变自己。这才是一个企业家应该学习的地方。时间的长河里,正如张瑞敏所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要有时代的企业。

四、结语

莫望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长期以来,中国的管理模式一直在跟随和效仿西方,鲜有新鲜的声音和事物,更难有独树一帜的建树。实则在万物更替中,最应该先行的是思想。张瑞敏便是现代“思想人”的践行者。从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普朗克建立量子学说到高能物理的发展,人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已经从宏观世界迁徙到微观世界。

张瑞敏和人单合一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管理学者们话题的中心,当加里·哈默、约翰·科特、凯文·凯利等熠熠生辉的名字生涩地拼出“张瑞敏”和“人单合一”的时候,中国的企业家更应当关注这一照亮时代的企家家精神和实践哲学。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并脚踏实地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如果说我从“人单合一”中看到了什么,

那就是混乱之中新秩序的生长,

这正是时代和人类劳作的功绩。

参考文献

王春颖.公司增长的本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书香弥漫.张瑞敏和他的10本古典书[EB/OL].https://mp.weixin.qq.com/s/0k2gpNskSu6msRrpUqUlLQ.作者简介:王京刚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邮箱:3125480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