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侵华鬼子的三大主力坦克!

抗战中,敌我轻武器火力差距其实很小,伤亡更多是来自火炮和掷弹筒,而防线快速被突破,罪魁祸首则是飞机和坦克。那么侵华鬼子都装备了那几款坦克呢?它们又处在什么水平呢?

1、八九式中型坦克,1929年基本定型,1930年量产,虽然性能并不出色,却是鬼子自主研发的坦克,中国战场和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出现最多。

鬼子的89式中型坦克

战斗全重:12.7吨,成员:4名

车体:长5.75米,高2.56米,宽2.18米

装甲:正面17MM,侧后15MM,车顶10MM

最大速度:25公里/小时,最大行程:140公里

主武器:37MM坦克炮,备弹100发

辅助武器:2挺91式6.5MM轻机枪,备弹2745发

鬼子战车第一联队装备的89式

八九式中型坦克的装甲薄弱,只达到欧洲轻型坦克的标准,而它的速度又很慢,被轻型坦克甩开一大截,更可怜的是主炮性能,身管长18.4倍径,初速350米/秒,最大射程5700米,发射穿甲弹时,100米距离只能穿透25MM装甲。

横行中国的89式战车中队,这是在过桥

尽管后来换装了柴油发动机机和90式57MM坦克炮,但车重也增加一顿,机动性能更加落后,上了战场简直就是活靶子,也就欺负装甲力量薄弱的中国,基本不堪大用。

2、九五式超轻型坦克,1934年基本定型,经过几次测试和改进,于1935年正式定型量产,主要用于支援步兵作战,九五式是侵华鬼子装备数量较多的坦克之一,抗日小说中的小豆丁大体就是指它。

小巧玲珑的九五式坦克

战斗全重:7.4吨,成员3人

车体:长4.3米,高2.28米,款2.1米

装甲:正面12MM,侧后6MM

最大速度:公路45公里/越野26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250公里

主武器:37MM坦克炮,备弹120发

辅助武器:2挺7.7MM机枪,备弹2940发

许多抗日小说看不起九五式坦克,叫它豆丁坦克,并经常拿它换军功,这绝对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九五式用的发动机和89式一样,机动能力超强,作战半径超远,寻常战防炮小组根本瞄不到它,轻重机枪远距离又破不了防,是个难缠的刺儿头。

火力凶猛的九五式小豆丁

而且它的火力一点也不豆丁!一门37MM坦克炮,在300米距离可以击穿40MM均质钢板,已经超过89式中坦,不仅对轻型坦克构成严重威胁,还可以在几百米外轻松打爆砖石、土木工事,战防炮和机枪还没够到它就被敲掉了,加上两挺7.7MM机枪一前一后的防御,步兵也很难靠近。

侵华战争早期,九五式坦克在中国绝对是个大杀器,它与89式中型坦克一攻一防,构成了另中国军队头疼的战车部队。

3、九七式中型坦克,1937年定型量产,用来代替过时的89式中型坦克,加上九七改型,产量高达1500辆,若在算上共用底盘的其他改进型,那就足足2880辆了,是鬼子在整个二战中绝对的主力坦克。

鬼子九七式中型坦克

战斗全重:15吨,成员4人

车体:长5.52米,高2.38米,宽2.33米

装甲:正面/炮塔25MM,侧面20MM,车顶10MM

最大速度:公路38公里/越野20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210公里

主武器:57MM坦克炮,备弹120发

辅助武器:2挺7.7MM机枪,备弹2745发

相比机动性和火力都奇差的89式,九七式性能无疑提高了很多,最高时速38公里,可以快速支援和突破敌军防线,装备57MM短身管坦克炮,能够发射榴弹、穿甲弹等多种炮弹,兼具支援步兵和反坦克的作用。

九七式中型坦克

由于采用强度极高的合金钢,它的装甲虽然只有17-25MM,但防御能力还算出色,20MM机炮破防已经很困难,37MM战防炮也必须靠近500米左右,还要击中侧面装甲,才能确保将其摧毁。

九七式和九五式组成的战车部队

在中国,九七式迅速取代了89式的地位,与九五式组成战车突击部队,在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以及之后的许多战役,都有九七式和九五式的罪恶身影。

太平洋战争的局部战场彩画

而在早期的太平洋和东南亚战场,由于日军攻其不备,九七式得以大展雄风,战果几乎媲美德军的闪电战,但随着美军M3、M4坦克的出现,鬼子又被打的溃不成军,数百辆九七式和改型与关东军精锐一起,被全歼在太平洋各个海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