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今述丨梅州大埔湖寮至茶阳古今路径

大埔县治,向设茶阳。湖寮四面环山,远离水路交通,与四周往来,都走陆地山路,交通很不方便。因此,对湖寮人来说,出茶阳县城之道,显得非常重要,全程50里,单程要走5个多小时,古今曾三易其道:

晚清以前,该道途经龙潭角、院坑口(今岭下村辖地)、直上磜鹅头(亦叫上院坑,今长教村辖地,1970年代由上凹、黄湖塘迁来二三十户人家,始成村落)、入鲢鲤窠、从窠尾上牛西岭龙顶(1983年笔者因扫墓经此处,尚见路碑标示:直出茶阳,左上凹,右长教)、翻过龙顶(湖寮、西河分界)、直下伯公座、出窠口即大黄沙、下妹子岗、穿鸦鹊坪(属大靖)、跨漳溪、过北塘、越佛祖凹、下象形地、沿漳溪(茶阳人叫西门河)顺水再经吊梨坪、杨桃坪,乃至茶阳,沿途都是石阶路。其中,从院坑口至大黄沙,约20里地,概无人家,全是山路,人们经此,树木阴森,鸟兽穿行,环境险恶。

民国中前期,该道改由杨梅田、陈衙陂、直上长龙岗(岗顶建有长龙亭,在此歇脚,可赏湖寮全景,凉风习习,很是惬意),沿龙(龙下是丘安輋)绕至楼子阁,经黄湖塘口,再上新开路岗,过分水凹(湖寮、西河分界),连下高磜、大黄沙岗、大黄沙,再往前,则重复以前老路矣。其中,从长龙亭至高磜,未铺石阶,若遇雨天,泥泞难行。从陈衙陂至高磜,约20华里,虽是山路,但该途离丘安輋、黄湖塘人家不远,较旧路安全。

民国中后期,该道从杨梅田、陈衙陂、改入长教村口大湾里,上岗至石桥头(此处于1930年代,由长教廖东生建一凉亭,亭内前后门,书一路碑对联:逾岭大靖径至埔邑;过桥长教直出湖乡。)、入丘安輋、上楼子阁,再往前则重复老路。此路沿途都经人家,仅分水凹离人家一二里地,较前之路又安全多了。

茶阳县城,有汀江南连潮汕,水运方便,北邻福建,物流畅达,市集繁荣,是货物集散地。湖寮商贩、挑夫,经常要往来县城担货,来回一趟,起早摸黑,要走100多华里,肩上要挑百多斤货物,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艰苦之情,可想而知。

1957年,大埔开通第一条公路,正式通车,由茶阳出发,北通福建下洋、龙岩,南经湖寮、径达饶平汕头。其中湖寮至茶阳段,途经杨梅田、陈衙陂、长教、莒村、翻越枫林磜(磜顶为湖寮、西河交界)、连下荒村(今丰村)、茶陇、白水磜、东塘,跨漳溪、过北塘,再往前,则重复老路。有了公路,大大改善了交通状况。1992年,铺成了水泥路;2006年,再次改造,裁弯取直、拓宽降坡,成了二级省道。

1961年,大埔县城由茶阳改迁湖寮。现在从湖寮出茶阳,交通方便极了,每天每隔一小时一趟公交车,20分钟可抵达,人们无须再徒步跋涉了。以前古道,已荒无人行,成了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