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失论”到底开罪了谁?


张雨绮近日因怼人又双叒叕上热搜了,这次怼的不是别人,是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


开炮的导火索是俞敏洪在某论坛演讲上发表的女性

“堕落论”:

“如果中国所有女生找男人的标准,都是这个男人必须会背唐诗宋词,那全中国的所有男人都会把唐诗宋词背的滚瓜烂熟;如果所有的女生都说中国男人就是要他赚钱,至于说他良心好不好,我不管,那所有中国男人都会变成良心不好,但是赚钱很多的男人,这正是现在中国女生挑选男人的标准。所以,实际上一个国家到底好不好,我们常常说在女性,就是这个原因,现在中国是因为女性的堕落在导致整个国家的堕落。”


俞敏洪 视觉中国 资料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

在开杠的言论中,七成谴责,


两成赞同,


还有一成表示要看真相,


随后,俞敏洪就发表的不当言论致歉。


以上信息截图来自微博

事件辗转,不可谓不精彩。

访谈、演讲是公众人物社交的常见形式,一般群众都愿意在成功人物的言论中汲取鸡汤成分,为什么这一次俞敏洪的言论输出却激起了千层浪呢?


1

为了证明教育方向的改变在于评价机制的改变而引女性对男性的影响为例,站在演讲的立场上,做到有理有据,争取观众的代入感、演讲的生动性,这点无可厚非。

且不谈那“女性堕落在导致国家的堕落“的爆炸点,要命的是,他从始至终都误会了女性,误会了男性,误解了事实,也误解了"国家”。

在他的言论里,“如果......那......”的说法肯定了中国女性的意愿是中国男性生存的导向的“现实”。

女人的标准若是唐诗宋词,男人们会背的滚瓜乱熟;女人们要求多金,男人们就需要昧着良心赚大钱。

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现实中喜欢博学多识、浪漫正直的女生不在少数。唐诗宋词信口拈来的男生未必就不存在么?

知识提升一个人的内在涵养,也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境界。

多数的高知分子,择偶的要求往往注重涵养大于财富;而多数女性择偶尤其是首次择偶也往往心地纯粹,重品行大于物质。

如果因为没有碰上就否认这些群体的存在,那真是对女性大大的不公。相反,当女性们明确这些要求时,她的择偶群体开始出现断层了,这才是真正的可悲

其次,对于那些要求男性赚钱的女性们而言,对错就能一概而论了吗?

女性要求男性赚钱,一定存在于某种亲密关系或者即将建立亲密关系之中,她才会他有所“要求”,他也才会重视她的要求。

一种是婚前。女性重物质,会将财富纳入对对方的综合评估之中,这一现象确实存在。

而这一背后的根源是什么,是如有人所言“丈母娘推动了房价上涨”么?

要说是,那你的名字叫“天真”。

这种现象又能代表“多数“,代表“所有”么?显然不能。

这种现象就是男性存在于社会,自觉不堪重负的罪恶之源么?显然不是。

另一种是婚后。男性赚钱养家,这点自觉力就不需要女性来敦促了吧。

事实上,多数女性在要求男性赚钱的同时,也在承担相应的责任,现代女性更愿意撕下“职业家庭主妇“的标签。

男女分工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其中没有孰是孰非,也请不要高估了女性对男性的价值引导,而忽略了女性在多重身份切换中的不易

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取决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及后天阅历的重塑,而不是取决于一个半路相识女人的只言片语。


最后,即便站在男性的角度,也是其中的受害者。

表面来看,这场论证是给社会压力下的男性在申辩,被要求、被标准,甚至被胁迫。

男性重视女性需求,在女性的眼光中不断重新审视自己,同时要承受物质的虚高带来的压力,要赚钱就要承担良心变坏的风险。

社会大流之中,赚大钱就需要变得“良心不好”么?六十年代,勤劳致富;七十年代,机遇致富;八、九十年代,知识就是财富;如今都8012年了,发财必定要靠出卖良心了么?

他所表达,无非是站在商人的角度,财富累积无法避免商海间的尔虞我诈。但他的角度又能代表男性中的的“所有“抑或“多数”吗?。

无视了男性自我意识与价值观的牢固性,女性的要求完全影响到男性的思考,女性的选择决定男性努力的方向。这是要证明社会重任中男性的无力还是无能呢

这么说来,那些重视家庭与亲情的多数女性,最怕出轨家暴,想要和气生财,想要一起分担孩子教育的愿望,怎么就那么容易落空呢?

男性的价值观形成不是靠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吃过的苦,做过的事,聊过的天,而是靠女女性的引导。听闻过后,真是男默女泪啊。

你看,这是一个常人听闻过这番言论后的激烈的思维。

2

因为他作为公众人物的身份,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位教育工作者,

说出这样的话,对无辜女性关乎尊严的杀伤力很大。

不免让人感觉,男尊女卑的旧社会里那种对女性的轻视血液还在流淌。

如果说他事后的微博致歉,表明他此番言论是一场词不达意的误会,点到为止也就完事大吉了。


殊不知,在一众支持者观念的背后,藏着更深刻的真相。

支持的理由是,指出了众多女性虚荣的本质,戳中了多数现代女性的弱点痛点,才引起广泛舆论的口诛笔伐。

其中,支持这一观点的男性占多数。

在“旁观“者看来,与其在虚拟的网络端口唇枪舌剑,不如承认他们真的有面临强大的社会压力,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纯朴的民风逐渐失去,攀比虚荣占领道德的高地。女孩拜金,丈母势力,女权横行,这些不过是他们自以为的“真相"。

殊不知,

是世俗眼中的“成功”加剧了他们的慌张,是高速发展的时代加剧了他们的经济压力。是原生环境影响了他们的格局,是贫富差距加深了他们的焦虑。

少数人能站在金字塔顶尖拥有傲视的机会,而芸芸众生享有着一定规则下的平等。

有想法的女性不过是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挥了一挥鞭笞的皮鞭。

如果把鞭笞当作喘息的稻草,而不能感知到前进的动力,那才是中国男性最冤枉的损失。

3

人喜欢听善言,不喜欢听恶语。但多数的人们,接受得了批评,却绝接受不了污蔑。

俞校长的话,有人也给出过正确的表达:


如果是这样的说辞,就没有这一场满城风雨了吧。

承认母亲角色的辛酸,承认女性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有那么难吗?

也许有。

这无疑要默认中国婚姻里常见的“丧偶式育儿”现状。你会发现原来“女性强,则国强”是有据可依的,因为"少年强,则国强”。而少年的第一任老师是妈妈,已是常态。

越来越多在城市打拼过的女性,平权、主权观念开始由模糊到清晰。

过重的家庭负担,过多的婚姻风险,以及过强的职场压力,都是自我警醒与蜕变的理由。

尽管如此依旧无法完全摆脱生理体质、伦理观念上的弱势地位,但读过的书,经历的事开始唤起独立意识的觉醒。


偏远农村里的传统妇女,毕生恭敬温良、勤俭持家、相夫教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她们身上彰显发扬。在固有观念里,从来都只有应不应该,没有值不值得。

8012年了,连句赞叹的话都不给,连基本的尊重都要被跳过么?


可能正是因为这样被忽视了太久,女性们要回本来的权利,就有人不乐意了,跳出来开始讲义务。

如果真要把权利和义务划分清晰的话,请多数的男性同胞们先结束“丧偶式育儿“的时代吧!

能经得起多大诋毁就能当的起多大的赞美。面对多数妈妈级的女性,尽管赞美吧,她们承受不住任何有关“堕落”的诋毁。

而这一场口诛笔伐的较量中,在群体发声后天平的倾斜,已然是社会对女性群体认知的一种进步了,不是吗?


往期精彩回顾

宫崎骏 | 遇见你,足以慰平生

28岁的姑娘都在想些什么?

有所坚持的人到底有多酷?!

与有颜的躯壳随心话聊,

与有趣的灵魂坦诚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