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座舰残骸被找到,十分丢人,被驱逐舰“点天灯”

1月31日,已故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的团队在瓜岛海域找到了日本比叡号战列舰的遗骸。去年十月份保罗艾伦去世后,不少人猜测这种缺乏直接收益的活动很可能“人亡政息”。但是目前来看,保罗大爷的在天之灵依然在不懈的“捞船”。

用自家游艇当科考船这也是独一号了

这次在瓜岛海域搜寻到的比叡号战列舰是原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的2号舰。首舰金刚号在威克斯造船厂建造,而后续的3艘则为日本国产。可以说是日本在一战前大力发展本国造船工业的一款划时代舰艇。也体现了当时非白人国家的最高造舰水平。

建造中的比叡号

在金刚级完工后的1922年,华盛顿条约签署。日本除了废除已经施工一半的土佐、天城(后来因为关东大地震改为加贺)。而包括比叡舰在内的四艘金刚级则逐步进行了升级。到1930年的《伦敦海军条约》,根据规则日本需要报废一艘战列舰,于是日本选择了比叡号。将其主装甲带拆除,并且拆除四号炮塔,作为日本天皇的座舰(御召舰)存在。在一定意义上有点类似五十年代“前卫”的待遇。但“前卫”属于“废物利用”,“比叡”属于“曲线救国”。

作为皇家邮轮的比叡内部舱室

在1935年,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在访日期间还曾登上比叡舰参观。如果考虑到溥仪在清代也曾当过几年皇帝,而且清代其他皇帝且不说上过正经的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就连北洋水师的近代化舰艇都没上过,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比叡舰也成为了唯一一艘清帝上过的战列舰。

日本印制的溥仪上舰纪念邮票

二战中,日本海军尴尬的发现,其昔日被当做“国舰”的扶桑级和山城级航速过慢,难以满足现代化舰队作战需求。两艘大和级不能轻易使用,而且其最大航速也不过是27节左右。两艘长门级也只能开到25节左右。反倒是最老的四艘金刚级改装以后依然能跑30节,适合跟随航空战队进行高速作战,于是四艘金刚级真是做到了“鞠躬尽瘁”。和“柱岛舰队”的那些低速战列舰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色照片——没有侧舷装甲带所以干舷较高,少一个烟囱和炮塔的比叡舰

在改装中,比叡号的舰桥与其他三艘有较大差别,验证了一些后来使用在大和级上的一些结构,所以与其它三艘姊妹舰有较大的差异。1941年年底,比叡舰护卫着六艘航母对珍珠港作战,算是“间接”打响了太平洋战场的第一枪。(虽然实际上是美国人的驱逐舰先开的第一炮)

破损的船体

1942年,四艘金刚级都投入到了南太平洋作战中,在瓜岛附近的“铁底湾”双方都留下了大量的战舰。1942年11月13日,比叡舰与同级雾岛舰前往炮击安德森机场,夜幕中比叡舰被拉菲号驱逐舰(不是后来那个击落22架飞机的拉菲)命中舰桥,舰上主官伤亡殆尽,而且火势得不到有效控制,成为美军的靶子。次日白天被美军的机群击沉,成为二战中日本损失的第一艘战列舰。

127毫米高炮

而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之前也没有损失过前无畏/无畏/超无畏/战巡,所以这也成为日本被击沉的第一艘战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