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内容+好资本=爆款?不止这么简单

好内容,是一切爆款的开始。

授课老师|路伟天空之城影业创始人及CEO

路伟老师,是《大圣归来》(2015年中国市场动画电影类票房冠军)、《喜马拉雅天梯》(2015年中国国产记录电影票房纪录)、《冈仁波齐》(2017年刷新华语艺术片市场纪录)等一系列爆款电影背后的出品人。

水滴消费创新营 的课堂上,他为同学带来了关于爆款内容如何打造背后的经验与思考。

他说:“我们做好的内容,一定要有孤注一掷的决心和勇气,以及资金的助力。如果能从沙里看到这个世界,那我宁愿就要这一粒沙子。”

以下,干货分享流出

1. 中国电影不是资本过剩,而是资本不足。

2. 制片人,就是超级产品经理。

3. 好内容,是一切爆款的开始。

笔记约3800字,阅读需要6分钟。

01

从事业到产业的改变

是资本和市场的介入结果

我在动画行业做了很多年了,从我投资第一部动画电影到现在已经快18年了。

2000年初的那段时间,是整个好莱坞二维手绘动画走向低谷的几年,也是三维CG动画异军突起的几年。2004年,迪士尼决定解散二维团队,着手并购如日中天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2006年,迪士尼用74亿美金全资收购了皮克斯工作室。

十年后的2016年,斯皮尔伯格和卡森伯格卖掉了他们的梦工厂,手里持有数倍皮克斯的电影和版权,才卖了38亿美元。

我觉得,从产业投资的角度而言,选择一个正确的时点,非常重要。

电影在中国,是个好方向,也是个好生意。

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化,是在2000年后;中国的电影市场化,是在2010年前后。更早之前,电影在中国还称为“电影事业”,这些年大家已经很习惯称之为“电影产业”了。

从“事业”到“产业”的改变,我认为是“资本”和“市场”的介入。

电影除了它的“媒体”功能,又增加了“商业”和“资本”的功能。

好莱坞之所以制胜全球,除了好莱坞有完全的产业链结构之外,还有“麦迪逊大道”的帮助,“华尔街”的加持,以及现在“硅谷”的效应。

说回动画电影,2014年底我们做完了《大圣归来》,上映后成为了黑马和爆款,一下子让电影市场认识到了原来动画电影还是可以赚钱的。

《大圣归来》成为爆款,和当年的观众觉醒、电影产业化的浪潮以及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有密切的关系。

举个例子,2014年底是微信群开始火爆的时候,那个时候在群里发红包瞬间就被秒光。今天你在群里发红包就看不见那么大的水花了,第二天微信退钱给你。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大家已经不看群里的信息了,群的内容有时已经成为社交用户的信息干扰源了。

02

我选择做动画电影和艺术电影

迪士尼本质上就是动画电影公司

天空之城影业,是2015年我奔着资本市场而成立的电影公司。做完《大圣归来》后,我们重新梳理了公司的业务思路,当时定了一个方向,就是做“可续持经营的类型电影”,后来经过两年的实践发展,终于定了两个类型方向,分别是

动画电影和艺术电影

选择动画电影作为投资方向比较简单,一是因为我自己非常熟悉这个类型,产业圈子里的朋友资源也比较多,再者就是世界上市值最高的电影公司迪士尼本质上就是个动画电影公司。

选择艺术电影作为投资方向,是因为艺术电影是世界电影市场里一个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个常青树,一方面是经过好的运营模型设计,它本身能够挣钱,二是投资艺术电影,可以从中获取很多的创作营养,来反哺我们的商业电影的创作。

2017年,我们将一个纯粹的艺术片《冈仁波齐》,又做成了一个类型黑马,也初步说明了这个选择是有价值的。

当我们把这两个类型方向真正确定下来的时候,也都准备好了相应的运营模型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开始了进入资本化的进程,才开始了面对机构投资人的融资工作。

2018年,我们在艺术电影上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项目,是天空之城影业的全资子公司马灯电影主控创作、制作和出品的一个记录电影,名字叫《大河唱》。

这个电影由四个导演团队七个拍摄团队拍了两年多的时间才算拍摄基本完成,空间上从黄河的发源地到入海口,内容上从花儿、秦腔、说书和皮影,到城市民谣,时间上从1500个小时的素材剪辑成100分钟的电影,这是关于黄河流域的五千年人文流变的一部电影,也是关于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第一部巨幕格式的纪录电影。

《大河唱》将会是马灯电影未来关于“河”的一个主题系列的开篇之作,今天我们拍的是黄河,明天可以拍长江,后天可以拍多瑙河,它是“大河”的主题,

它是“水与人”的内容。

我们相信,艺术片也可以做成一个类型、做成一个系列。

马灯电影现在做了很多事,都是为这个行业在试水,我们希望在更多人的参与和帮助之下,能够把中国的艺术电影的未来做得更好。

做的更好的一个标志就是这个类型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愿意加入,能够吸引更有智慧的资本来锦上添花。

03

制片人就是超级产品经理

只有内容和资本能打通全产业链

制片人和导演眼中的电影是一个东西吗?不太一样。

导演爱把它当成一个艺术作品,说这是我的作品。制片人眼里面首先他认可作品的概念,他更认可的是商品,是能卖到市场上的东西。

在好莱坞有这样一个观点,

制片人是导演背后的导演、监制背后的监制。

制片人对电影从创作到制片再到后来的发行,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因为制片人主导了整个电影项目的过程管理的商业化安排,所以说制片人对产品的理解往往会比导演监制更加的客观一些。用咱们今天在互联网圈流行的语言来说,制片人是个靠谱的产品经理。

我这里所说的制片人不是国内电影银幕上列举的那些一页一页的名字,而是真正具有选题能力、创作意识、制片管理和宣发参与能力的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人士。

通过观察好莱坞的发展,我们发现以“制片人为中心”的公司或者工作室更值钱,或者说更有资本的赋能能力。

如拉塞特管理的皮克斯工作室、卡森伯格管理的梦工厂动画、凯瑟琳管理的卢卡斯影业、凯文费奇管理的漫威影业等等。

在这个行业里面我认为只有两个东西打通全产业链,一个是内容,一个是资本。

有内容覆盖能力的资本,未来对这个行业的影响力将会非常大。中国电影行业的未来,或许不必走好莱坞已经走过的路,如同小米手机不必经历模拟手机时代一样。

我们的一个投资人是高瓴资本,他们对好莱坞以及中国电影市场都进行了非常深度的对照研究。

他们看一个行业的过去和未来,也特别关注这个行业和中国未来的关系,高瓴资本的创始人张磊先生一直说“投资要做时间的朋友”,要“Think Big,Think Long”。

他们认为如果一个电影公司不能跨产业链做整合,那么这个业务的想象力空间就不够大。要从另外一种格局,另外一种视野上来看整个中国的文化行业。

现在电影公司业务的单纯性越来越重要,每一个内容的商业模型和价值观模型可能完全不一样。所以说聚焦很关键,把一个内容做成爆款之后,往下继续可能更容易一些。

苹果公司就比较简单,设计和销售在加州,生产在深圳;茅台更简单,我只把酒做好就行了,酒能做到一个有价值观、有领导性的层面,可能整体收益会更高。越是头部的产品,它的附加值、它的品牌效应都会更高一点。

话说回来,电影产业毕竟还是个有认知门槛的行业,所以电影公司业务越简单,别人越容易看得懂。优秀的投资人一般只会加注自己能看明白的生意。

超级内容和系列电影是最近大家都在看、都在说的事。

我们看一下2017年的票房排行榜,大部分的都是系列电影和超级内容这个层面上的。而动画电影在里面占的也比较多,占了三、四个。即使不是动画,绝大部分都是一个工业电影,就是真人实拍加上CGI的融合的片子。

我非常看好动画是因为它的工业化程度特别高,动画电影基本上是纯工业化的电影。

动画电影,我认为是这个行业里面最大的潜力股,按照巴菲特先生的理论来说,这个类型的护城河又宽又深,雪道很长,雪很厚。

迪士尼是全球市值最高的电影公司,它的市值有1500亿美元。迪士尼的整个商业模型是1947年迪士尼老先生画出来的那张图,2013年的《哈佛商业评论》上一篇文章特别短,写的就是迪士尼的核心商业模型。

以动画电影为核心,打通了衍生品、主题公园、旅游酒店,还有其他产业的内容。那个图到今天,七十年过去了,还是很高级的。

04

好内容是一切爆款的开始

怎么定一个好的内容?

首先它要具备很好的开放精神和格局观,同时要有非常强的同理心。在这个层面上你会在国内外找到非常多的合作伙伴,也许它和互联网的产品的性质是一样的,在原创的层面上,想到它的内容特征;在市场销售层面上,想到它的用户在哪儿。

一般来讲我们说好的内容,它要有一般的常识性、有一般的世界观和一般的价值观。

我们看一下好莱坞过去一百来年的历史,特别是过去三十年的历史,你会发现哪些类型电影可能出来爆款,哪些类型电影它是做规模现金流的,从某种角度而言,它其实是有章可循的。如果我们做到了,它是长期致胜的,是有垄断效应的。成为了爆款之后它有非常强的跨行业整合的能力。

让好内容成为爆款,首先是有好作品,然后是要吻合当下的营销策略。营销在我们自己内部是策略先行,创意是其次,最后一定要通过大规模的投放和发行。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没有一个非常有强度、有集中度的传播,作品是比较难跑出来的。

我虽然讲了很多我们对爆款的认知,但是始终认为它不是经验,也不是模型推导,它只是未来的可能。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