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机,没剧本,拿下戛纳金棕榈!

今天,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在法国南部城市戛纳开幕了。

戛纳国际电影节,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

而金棕榈,则是戛纳的最高奖项,与“金狮奖”、“金熊奖”并称为电影节三大最高荣誉象征。

在2003年,有这样一部电影:

拍摄仅用了20天,只使用一台摄影机,没有剧本,没有拍摄提纲,对话临时准备,演员全部非专业(波特兰当地一所高中的学生)。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糙”的意思?

可就是这样,它拿下了第5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和“最佳导演”在内的三个奖项。

放心,它可不是粗制滥造之流,有顶级标配的:

HBO + 格斯•范•桑特

格斯•范•桑特,也许你听着耳生,但他的《心灵捕手》,或许你听说过!

但我更喜欢的,是他这部“糙”电影:

《 大 象 》

看完后就一个感受:冰火两重天!

结局能惊掉下巴的那种。

有一种电影,它敢用大量的留白去挑逗你,不断挑战你的耐心,那是因为它有足够的底气,《大象》就是这样的电影!

前面的1个小时,你真的会以为是部青春校园文艺片,看似就是些无关紧要、稀松平常的校园日常。

这是一所普通高中普通的一天:

逃课的约翰,被父亲逮回学校。

喜欢摄影的艾利亚,最近忙于自己的主题摄影。

热恋中的情侣,八卦三人组。

在学校被霸凌,同属弱势群体的埃里克和米雪儿。

这一天,似乎会像往常一样直至结束,至少,当时学校里的人都是这样认为的。

直到,两个身着迷彩服,手持步枪的少年踏入学校。

他们面无表情,对昔日同窗,认识的不认识的,皆一视同仁:瞄准,射杀。

影片中,大量的跟拍长镜头,没有炫技,反而有一种代入的真实感。

而影片的非线性叙事,随着不断的深入,那种观影的愉悦和快感愈加强烈。

走廊的这场戏,同一个场景,从三个角色的角度,事件被碎片化,又通过时间线被重新糅合。

你知道了每一个人的遭遇和心境,看电影的人都是上帝视角,但线性叙事强化了这种上帝视角。

约翰 视 角

艾 利 亚 视 角

米 雪 儿 视 角

导演没有刻意渲染一方,也没有企图去为任何一方辩驳。

整部影片你看不到歇斯底里的控诉,他冷冷的,就如你我,像个旁观者。

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凶手也有。

阿莱克斯杀死老师前说的那句话:“ 如果你对待他们也像对待我和Jerry(埃里克)一样,他们也会干掉你的。”

是的,在这两个肆意屠杀的少年眼里,他们不是怪物,是周遭的不公待遇,使他们变成了怪物,换做其他人,结果也是一样的。

于是,这便成为他们杀得心安理得的原因。

但讽刺的是,埃里克开的第一枪,你猜是谁?

前面提到的,算是埃里克的和阿莱克斯的“同类”,同样在学校被排挤被霸凌的米雪儿。

但是,埃里克扣下扳机前,没有丝毫犹豫和迟疑,相反的,异常平静。

震怒如果平静,必将导致毁灭!

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是他们屠杀时的那份平静,那份面无表情,以及嘴角偶尔掠过的微笑,甚至可以说:是在享受。

出发前,他们说说笑笑,依旧在闲聊,谈着学校里的八卦,普通得,就跟平时准备去学校上课一样。

再则,缜密的计划,他们有A计划B计划,有精心规划的屠杀路线,有够他们“玩”上一整天的枪支弹药。

详尽到,在哪里停车,从哪个门口进去,在哪个教室整合装备。

印象里,唯一 一次出现跟大象有关的标记,是埃里克弹钢琴时的那个长镜头,墙上一副大象的画一扫而过。

为什么叫《大象》?

从最肤浅的层面去看:其实,他们真的挺像。

大象,平时温顺至极,可是一旦发怒,其爆发的速度与力量,是狮子和老虎都无法抵挡的。

这不就是埃里克和阿莱克斯吗?

大象可以有很多的隐喻,表面看似平静的校园氛围也可以是,但我喜欢最直白的这个。

埃里克弹钢琴的时候,那分明是个翩翩少年,指尖跃动,其时窗明几净。

吃早餐时,阿莱克斯会笑着对妈妈说:你的早餐是最好的。

而另一边,他们看纳粹录像,浏览枪支网站,埃里克在屠杀过程中,一边装子弹一边自然而然地喊出了那句口号:永远不要妄想跟 纳 粹作对。

但似乎,一切并不冲突。

一切都很自然,一切都很正常。

正常,才是这部片最恐怖的地方。

你是不是以为这真的就是一部电影?是编剧在键盘上绞尽脑汁编造的完美故事?

不,最残酷是这几个字:本片根据事实改编。

现实,它才是最好的编剧。

电影改编自1999年4月20日的科伦拜校园枪击事件。

科伦拜校园事件,是1999年4月20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杰佛逊郡科伦拜中学发生的校园枪击事件。两名青少年学生埃里克·哈里斯(Eric Harris)和迪伦·克莱伯德(Dylan Klebold)配备枪械和爆炸物进入校园,枪杀15人,并造成24人受伤,两人接着自杀身亡。

现实中的两个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