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中国影人转折点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之所以备受中国电影人关注,主要源于两部电影,一部是入围主竞赛单元的《江湖儿女》,一部是入围“一种关注”单元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两部野心之作,虽然颗粒无收,但从戛纳归来的贾樟柯和毕赣,却似乎将迎来他们电影生涯的转折点,分别走向商业与艺术。


作者 | 王海刚(文化产业评论作者、资深企业咨询研究员)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在国际A类电影节中,戛纳电影节与中国电影人的缘分一直不浅,算是最早和华语片“来电”的电影节。1959年,田琛导演的《荡妇与圣女》,首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随后的近60年里,有40多部华语电影参与到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新的一部是贾樟柯的《江湖儿女》。虽然《江湖儿女》到最后颗粒无收,但却无法忽视这部影片及中国电影人在戛纳引发的高度关注。

戛纳:中国影人转折点

戛纳迎来中国电影又一次大考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之所以备受中国电影人关注,主要源于两部电影,一部是入围主竞赛单元的《江湖儿女》,一部是入围“一种关注”单元的《地球最后的夜晚》,这两部电影都堪称导演的野心之作。在《江湖儿女》中,你能看到过往贾樟柯电影的影子,这是他现阶段一部集大成之作,是对过往17年导演电影生涯的一个总结。

戛纳:中国影人转折点

关于这部电影,贾樟柯说,“写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会想到我自己,这几年经历了什么。十几年中国社会变革的剧烈,个人的情感世界里也有很多被摧毁的,但也有许多值得保留的。社会和人都蛮辛苦的,所以就拍了这样一个电影。”外国媒体给予这部电影一个最高的评价为“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即贾樟柯的“中国往事”。

另一部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中长达1个半小时的3D长镜头,彰显导演毕赣在电影技术上的野心。看过本片的国外影评人认为:“毕赣发明了属于自己的语言、时间、空间和记忆来解释他的电影的转变,和任何其他电影人都不一样,《地球最后的夜晚》有着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镜头。”国内影评人表示:“毕赣在一定程度上将3D电影的语言和语法推进到了新的境界。”

戛纳:中国影人转折点

艺术的归艺术,商业的归商业。《地球最后的夜晚》放弃了讲一个清晰的故事,在影片开始的前半个小时,电影院里基本已经睡倒了五分之一。这样的电影,在中国市场的结果可想而知。《江湖儿女》除了故事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要素,冯小刚、徐峥、刁亦男、张一白四大导演加盟客串,这是本片推向市场的一个卖点,可能将帮助本片获得一个不错的票房成绩。

《江湖儿女》与《地球最后的夜晚》同时在戛纳完成了一次惊艳的亮相,接下来两者将在中国市场接受商业考量。当我们回顾过往戛纳电影节上的中国电影人,会发现许多时候,他们在戛纳的境遇,会成为其在电影生涯上一个转折点。这种转折点,直接投射到中国电影市场,他们凭借着个人巨大的能力,带动一个群体或一种电影风格,搅动着中国电影市场。

戛纳电影节:中国影人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分水岭

比如在第五代导演身上,张艺谋极具代表性。1994年,张艺谋的《活着》拿到评审团大奖加影帝两个重要奖项。时隔5年后1999年,张艺谋计划将《我的父亲母亲》和《一个都不都少》选送戛纳,但是电影节主席雅各布认为电影中表现的立场有问题,导致最后张艺谋撤回了参赛申请。自此之后,张艺谋再也没有入围过戛纳主竞赛单元。关键的是,张艺谋与戛纳缘分的结束,也预示着他的商业电影时代开启。《我的父亲母亲》之后,张艺谋的下一步电影,就是开创中国商业大片先河的《英雄》。

戛纳:中国影人转折点

戛纳电影节对于张艺谋来说,可谓是他艺术创作之路的开始与转折。张艺谋对于中国电影承担着两大任务,他的艺术电影将中国电影带入国际市场,他的商业电影开启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之路,在某种意义上,戛纳电影节是其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分水岭。今年在《江湖儿女》身上,我们看到了贾樟柯走向与张艺谋类似的道路。

《江湖儿女》从故事情节到技术手段上,都堪称是贾樟柯的集大成之作,从国外媒体的各种评论中,能看出这是他艺术电影的巅峰之作。巅峰之后,结果往往都是走下破路,贾樟柯也未必能逃脱这种命运。外界给予高度好评的《江湖儿女》,在戛纳电影节上颗粒无收,这何尝对贾樟柯不是一种打击。2014年,贾樟柯就表示:“有拍商业片的心情”,随后的《山河故人》,他就表示这是一部商业片的试水之作。

戛纳:中国影人转折点

(《江湖儿女》剧组亮相戛纳红毯)

现在,贾樟柯通过《江湖儿女》讲完了关于艺术电影这条路上种种故事,更可以施展其在商业电影上的抱负。从外界到贾樟柯本人,一致认为他的首部商业电影是《在清朝》。不出意外,下一次贾樟柯亮相戛纳电影节的作品就是《在清朝》。作为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的贾樟柯,《在清朝》是否成功,影响着第六代导演商业之路能走多远

。换句话说,这决定着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在商业电影的格局中,第六代导演能否有一席之地。

当贾樟柯开始退出中国艺术电影的前沿,以毕赣为代表的新锐电影导演开始主导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潮流。从贾樟柯到毕赣,他们身上有诸多相似的点,比如他们讲述的故事,围绕着各自的家乡,一个是山西,一个是凯里;在创作手法上,喜欢采用记实性、长镜头等。作为80后的毕赣,不但延续前辈贾樟柯诸多的电影风格,更是做了进一步探索、放大,在个人风格上更加大胆、前卫。

戛纳:中国影人转折点

(《地球最后的夜晚》剧组亮相戛纳红毯)

虽然《地球最后的夜晚》只是毕赣的第二步作品,但从演员阵容、制作成本到收获的好评,足可以与当年的贾樟柯媲美。在当下中国艺术电影中可谓异军突起,在新锐导演队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这次戛纳之行,有两层深远的意义,一是毕赣的电影风格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成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征战国际电影节的一个风向标。二是毕赣的国际关注度,反馈到国内,象征一股新锐艺术电影力量开始在国内崛起,为国内艺术电影爱好者带来一种全新的视听享受。

相比贾樟柯,在艺术电影市场,毕赣拥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他的电影会更快走近国内观众。诸多信号显示,国内艺术电影院线建立正在快速建设中,国内已有100家艺术影厅,从一线城市逐步扩展到二三线城市。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成熟,电影消费的升级,观影需求的多元化,艺术电影的需求空间有望提升,这使得《地球最后的夜晚》这类电影,将获得更多的排片。

结语

本届戛纳电影节,对于中国艺术电影,有着浓浓的传承味道,毕赣“接棒”贾樟柯,向国际电影节宣告,一股中国电影的新势力来了,展现出中国新锐电影人在艺术电影领域的探索。对于中国商业电影,开始效仿张艺谋、陈凯歌走向商业电影的贾樟柯,会给中国商业电影带来新的想象空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从戛纳归来的贾樟柯、毕赣,将成为未来影响中国电影格局两枚重要棋子,中国艺术电影、商业电影因他们变得更加精彩,这值得每一个热爱电影的观众期待。

附:第71届戛纳电影节完整获奖名单

主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小偷家族》是枝裕和(日本)

评委会大奖:《黑色党徒》斯派克-李(美国)

特别金棕榈:《影像之书》让-吕克-戈达尔(法国)

最佳导演:《冷战》保罗-帕夫利科夫斯基(波兰)

最佳女演员:《小家伙》萨玛尔-叶斯利亚莫娃(哈萨克斯坦)

最佳男演员:《犬舍惊魂》MarcelloFonte(意大利、法国)

最佳剧本:《幸福的拉扎罗》爱丽丝-洛尔瓦彻(意大利);《三张面孔》贾法-帕纳西(伊朗)

评审团奖:《迦百农》纳迪-拉巴基(黎巴嫩、法国、美国)

金摄影机最佳处女作:《女孩》卢卡斯-德霍特(比利时、荷兰)

短片单元:

最佳短片金棕榈奖:《所有这些生命》CharlesWilliams(澳大利亚)

短片特别提及:《延边少年》魏书均(中国)

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边境》AliAbbasi,瑞典

评委会特别奖:《死人和其他人》JoãoSalaviza/Renée Nader Messora,葡萄牙/巴西

最佳导演奖:谢尔盖·洛兹尼查《顿巴斯》,乌克兰

最佳演员奖:Victor Polster《女孩》,比利时

最佳编剧奖:MeryemBenm'Barek-Aloïsi《索菲亚》摩洛哥

导演双周单元:

艺术电影大奖:加斯帕·诺《高潮》

SACD奖(SACD Prize):皮埃尔·沙尔瓦多利《自由了》

欧洲电影院线奖:GianniZanasi《多余的恩典》

illy奖:Lvete Lucas,Patrick Bresnan :Skip Day

金马车奖:马丁·斯科塞斯

电影基石单元:

一等奖:《电狮的夏天》

二等奖:《动物凶猛》《日历》

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主竞赛单元:李沧东《燃烧》

一种关注单元:卢卡斯·德霍特《女孩》

影评人周单元:Zsófia Szilágyi《一天》

酷儿棕榈奖(彩虹棕榈奖):卢卡斯·德霍特《女孩》

棕榈犬奖:狗狗Chihuahua《犬舍惊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