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中的“小卖部”是什么来头?让战士发了津贴就想来

一提起军营生活,没参过军的人憧憬,参过军的人会怀念。那么,那些曾经的战士都会怀念什么呢?由于军旅生活的差异,这个问题是找不出标准答案的。但是一提起营区里的军人服务社,估计大家的记忆是一致的:毕竟在“直线加方块”的绿色世界里,军人服务社是唯一一丝带有点人情味色彩的点缀了吧,什么是军人服务社?说简单点就是部队里的小商店、小饭馆和小裁缝铺,而它的出现,则与一种叫做“随军商人”的古老职业密不可分。

每个月发了工资去服务社买买买是每个当过兵的人最怀念的事

商人跟着军队做生意这个事一点也不新奇:早在古代军队行军作战的时候,就会有一些所谓的“随军商人”跟随行动。但这些人同时也成为了敌方间谍重要的情报信息来源,战争中不少“货郎担子”就是敌方的侦察兵。有很多精锐部队的覆灭都与这些随军商人脱不开关系。

几位驻伊美军在随军商人的店里谈笑风生,对比潦倒的本地人,美军的消费水平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直到近代法律体系健全这个问题才被彻底解决了:简而言之就是和军队签合同、谈条件、讲义务。你给部队提供服务可以,但必须跟随部队行动、接受部队管理、不许勾结敌人。并且经营场所的位置必须固定,不能在营区里肆意兜售。西方国家的军人服务社主要用途是餐饮和娱乐,所以经营形式主要以酒馆、饭馆为主(旧日军的“慰安所”属于随军服务机构)。而后来以苏军为代表的东方军队则强调“服务官兵“而不是”扰乱秩序“,因此餐饮功能被弱化、娱乐功能被取消,军人服务社主要的任务变成了为士兵提供非配发物品和缝补军装。

在军人服务社购物的苏军空降兵,看样子应该是老兵带新兵来逛逛

我军的军人服务社几乎是与革命军队同时代诞生的:早在建军之初部队里就有合作社或者商店的编制,1935年2月,总政治部更是在发布的训令中规定:“在旅或单独行动、驻防的团开办合作社或公营商店”合作社不仅要供给部队日用品,必要的时候为还要为部队采买副食。即使在后来的长征途中,人们还是常常能看见合作社主任与采购员忙碌的身影……

上世纪90年代我军的军人服务社,当时大多数售货员都是部队军属

但随着军队正规化、进入营房集中生活的需要,这种“打游击”式的合作社被更为正规的“军人供应社”所代替,随后又于70-80年代统一更名为“军人服务社”。进入正规化时期后,伴随着部队管理的日渐正规、严格,服务社也成为了很多战士们在军营为数不多的惬意之处。有时候,服务社里普普通通的一碗面条、一份炒菜就能让劳累了一周的战士们感到放松。军旅中第一次逛服务社的回忆,相信在每位战友们的心中怕是极为值得回味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