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三峡,山水的记忆

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

瞿塘峡西起奉节县白帝山,东至巫山县大溪镇,长8公里。西端入口两岸断崖壁立,高逾500米,宽不足百米,形同门户,名三峡。以下江面最窄处不足50米,两岸险峰危崖不绝,有的山峰高1500米,江水奔腾回旋,波涛汹涌,惊心动魄。

巫峡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巫峡谷深峡长,奇峰突兀,层峦叠嶂。日照时间短,峡中湿气蒸郁不散,易成云致雾,云雾千姿百态。其中有一段南北两岸各有六峰,形成巫山十二峰,以神女峰最为著名。

西陵峡长70公里,自湖北省秭归县香溪河至南津关。滩多水急,其中泄滩、青滩、崆岭滩为著名的三大险滩,还有黄牛峡、灯影峡、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等景观。长江支流神农溪中的小三峡山青水碧,景色宜人。

是谁造就了鬼斧神工的三峡?自然不是传说中的“大禹开江”,也不是“杜鹃啼血”,而是大自然的伟力。这还得从2亿年前(地质学上称为三迭纪)说起,那时今天的长江流域还是一片浩瀚的大海,与古地中海相通。大约在1.8亿年前的三迭纪末年,发生了强烈的古印支造山运动,使今三峡地区地壳上升,古地中海向西大规模退却。在今湖北西部的黄陵背斜升至海平面之上,隔断了它东面和西面的水体。它西面的一连串古湖泊形成西部古“长江”的雏形,流入古地中海。其东部的众多古湖泊间也有大河相连,形成东部古“长江”的雏形。大约七千万年前,燕山运动使四川盆地和三峡地区开始隆起,巫山和黄陵背斜使两侧顺着坡面发育的河流向相反的方向流去。到了距今四千万年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国西部地区迅速抬升,形成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迫使西部古“长江”的水向东部流去。而更加剧烈的隆起使巫山山脉一带形成裂缝,江水随裂缝不断下切,并产生向下和两侧的侵蚀作用,终于在山脉中冲出一股水道,奔腾而下的江水与东部的水道汇合入海,形成长江干流。两水汇合后,这一带的下切仍在不断进行。由于三峡地段是由坚硬的石灰岩构成,而向斜部由抗蚀力较弱的砂页岩组成,江水下切背斜逐渐形成峡谷,下切斜处形成宽谷。年深日久,终于形成气象万千的长江三峡。

地质演变还在三峡地区造就了丰富的地质构造和多彩的地理景观,广泛分布的石灰岩层中发育着形态各异的溶洞、天坑、地缝、地下河、暗河、钟乳石、石笋,流经岩盐层的地下水出露为盐泉。

与漫长的地质年代和地质构造的巨大威力相比,人类至多一二百万年的活动显得微不足道,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几千年来人类频繁的来往和密集的生产活动还是在山水中留下了印记。

多少无动力的舟船溯流而上,只能依靠纤夫的肩膀和腰背拉着纤绳牵引。纤夫们不得不在悬崖峭壁辟出纤道,纤绳又在岩石上磨出深深的痕迹。

多少人在这里生存繁衍,原始植被被清除,山坡沟壑被平整,出现耕地、农舍、果园,形成道路聚落,建就市井城邑。

为了便利交通,炸掉险滩,削去山头,填平低谷,开凿隧道。

骚人墨客,官员将士,将文字刻在岩石,把历史凿在峡中。为祈求丰收,记载“大有”,白鹤梁上留下了水文记录,虽经千百年浪涛未曾磨灭。

长江截流,高峡平湖,山水更非往昔。

尽管我们短暂的人生经历不了沧海桑田,尽管人类改变不了永远的三峡,我们还是希望给后人留下这片山水的记忆——尽可能完整的三峡原始风貌。

我们的后人可以向地质学家了解这片山水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以从地理学家那里重见地理景观,可以通过文学家和诗人的作品领略自然的风采,也可以从摄影家定格的画面中保持山水的记忆。

郑云峰先生在以往二十多年的岁月中走遍了三峡地区,拍摄了成千上万张照片,现在从中精选出三个系列,名为《三峡记忆》。

本集是其中的《山水的记忆》。

葛剑雄于丙申年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