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联合研制重型直升机,面临一大问题!马达西奇提供发动机吗?

2019年2月21日,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报道称,中俄将于近期签署联合研发AHL重型直升机合同,计划生产200架AHL重型直升机,俄罗斯技术国家集团(Rostec)国际合作和地区政策部主任维克托·克拉多夫20日向"今日俄罗斯"通讯社透露了这则消息。俄专家认为,这笔交易将成为俄罗斯与中国军事技术合作史上最大的一笔交易之一。

先进重型直升机(AHL)的模型,实际上模型不止一种

这也是一种模型

报道指出,2040年前,俄中计划联合生产200架此款直升机。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公司资料指出,此型直升机起飞重量38吨,舱内最大商业荷载10吨,使用外部吊索可以运输15吨货物,最大航程630公里,最大时速300公里,飞行高度5700米。此外,这款直升机可昼夜工作,并适合于任何天气情况。具有运载重量大、内部空间宽敞、任务配置灵活等特点,适合承担规模化救援、车辆运输、消防运输、人员运输、吊挂运输等任务,全面满足规模化运输、抢险救灾、大型机械吊运等市场需求。同时,还具有易操作、抗灰尘、高湿度、高温和暴雨等方面优点。可昼夜工作。

中国的直升机工业受到法国影响很深,直-9系列和直-8系列两款主力机型原型都是源自法国直升机,直-9是海豚,直-8是超黄蜂。

同时,为了满足需要,解放军采购了大量俄罗斯的米-8/17系列直升机。还有一部分1980年代中西方蜜月期引进的"黑鹰"直升机一直在使用。后来自研的直-20或多或少也借鉴了"黑鹰"直升机。

但是法国本身直升机工业并不完整,缺乏重型直升机。重型直升机目前来说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有能力研发和装备。早期中国引进过一批米-6直升机,但是数量很少也没能仿制,后来中国在中西方蜜月期曾经希望引进CH-47"支奴干",最后也没有成功。

中国民航的CH-47

后来解放军直升机工业就对重型直升机不太上心,一方面暂时没有需求,另一方面是研发起来确实有困难。

但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米-26直升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完成了很多正常情况下无法完成的任务。让中国下定决心。一定要发展重型运输直升机。

地震救灾中的米-26

但是光凭中国自己的直升机工业研发能力,研发一款重型直升机难度较大,所以中国把眼光投向了米-26的娘家俄罗斯,希望能联合研制一款新型重型直升机。

俄罗斯的米-26直升机是当今世界上仍在服役的最重、最大的直升机。虽然其设计生产时间比较早,现在看起来有些过时,但是底子不错,在其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设计出一款新型重型直升机是个不错的选择。

而俄罗斯在这方面也有需求。在苏联解体之后,失去了乌克兰的俄罗斯军工业元气大伤,其中被称为"动力沙皇"的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就是生产米-26所使用的D-136发动机的公司,另外,米-26和安东诺夫设计局关系也颇深,其机体就是安-12改过来的,现在安东诺夫设计局也在乌克兰。

随着俄乌关系恶化,没有了发动机供应,俄罗斯无力继续生产米-26直升机,只能对其进行翻新改进。

改进过的米-26T

俄罗斯不得不从已经退役的米-26上拆零件来维护还在服役的米-26

而俄罗斯自己研发的替代机型米-46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就是没钱。所以俄罗斯对中国的提议也做出了积极地回应。

然而这个看似一拍即合,中俄双方也都颇为看中的项目,过程却并不顺利,双方合作研发新型重型直升机的消息至少2015年就有了,但是进展一直缓慢,双方在几年间进行了进行20多轮合同谈判,其研发、列装时间表也是一直得不到确定。

其中一个原因是俄罗斯有自己的小算盘

简单来说,俄罗斯就想把中国当凯子,用中国的钱开自己米-46的生产线,尤其是用来生产用来替换D-136发动机的PD-12V发动机。所以俄罗斯一开始极力向中国推荐自己的米-46直升机,意思是大兄弟整啥联合研制直接用我这个米-46就行了,技术我都有就是缺钱,你只要给我一直打钱就。

米-46的示意图,可以看到和文章最开始的一个模型非常像

俄罗斯这小算盘可是打的啪啪响啊,真把中国当印度了?看看印度被当小白鼠坑成什么样?俄罗斯有过多起类似前科,中国早年在伊尔-76项目上就吃过亏。当时中国急需大型运输机和加油机,就和俄罗斯签订了采购合同,中国向俄罗斯签订了包括34架伊尔-76MD运输机和4架伊尔-78加油机的大额合同,金额高达上百亿人民币。然而俄罗斯拿着这笔钱去打通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飞机制造厂生产线,结果没打通……这单子就这么坑了。俄罗斯后续用二手翻新伊尔-76和其他产品给中国补货,而伊尔78就这么黄了,中国最后还是去乌克兰"淘"来了三架封存的伊尔-78。

中国当初在伊尔-76这个单子上吃了个大亏

中国拒绝米-46之后俄罗斯就准备退而求其次,希望在联合研制的直升上采用俄罗斯研发的PD-12V发动机,说这款发动机性能好。

从纸面数据上来说确实是这样,PD-12V比起D-136马力更大,更轻,更省油。但是问题在于PD-12V现在还是在研状态,连个模型都没有。其核心机PD-14在2015年6月才做完地面台架试验,什么时候交付根本就是没谱,中国可没有心情等下去。就算俄罗斯按照计划,那么PD-12V首台样机拟于2020年生产和测试,所有的试验设计工作将于2025年完成,坑爹呢这是?

PD-14核心机

而D-136虽然有些缺点,但是胜在是一款经过不断改进的性能良好而可靠的发动机,而且价格比较便宜。200架直升机,一架需要两台发动机,这个可不是省了一星半点。

中国更青睐成熟可靠的D-136,有些问题在其基础上改就行。

发动机问题现在是双方争议的一个焦点,俄罗斯不管是出于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不希望新直升机用乌克兰马达西奇的产品。所以在新闻里说"但仍有一些关键问题在讨论中。由于在AHL使用发动机问题上存在分歧,合同签署进程可能会延迟。"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对于乌克兰D-136涡轴发动机是志在必得的,但这就需要乌克兰当局同意向我们出售200台该型发动机。后来俄罗斯也说了"虽然很希望中方选择俄制发动机,但最终决定权掌握在中方手中,俄方将尊重中方决定。"

就看马达西奇卖不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