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榜:他放棄價值萬億的專利,只為了讓所有人都能夠撿得起肥皂

“為什麼洋人總欺侮我們?難道我們是亡國奴嗎?”

我們都知道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離不開強大的工業基礎

而強大的工業

都離不開這樣一個白色粉末

那就是純鹼(碳酸鈉)


化學學得好的朋友們

應該都知道

純鹼是工業當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在許多玻璃製品和陶瓷生產

甚至是生活當中所用的肥皂

都離不開純鹼


純鹼主要應用於玻璃製造業、化學工業、冶金工業、以及造紙、肥皂、紡織、印染、食品等輕工業,用量極大,其中玻璃製造業是純鹼的最大用戶,約佔純鹼總消費量的 50%。


但是,在一百年前

處於戰亂時期的中國

根本沒有任何工業基礎

生產所需的純鹼

幾乎全部都是通過向西方國家進口

當時西方國家採用的是索爾維制鹼法

而且為了壟斷技術

幾個國家聯合起來向索爾維購買了專利

還組成了一個聯盟

對外絕對保密,防止制鹼法洩露

那時一頓純鹼在中國的價格

相當於一盎司黃金價格


不過這種情況

在這個人出現之後

便一去不復返了

他就是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

近代化學工業奠基人之一

世界制鹼的權威人物

侯德榜


看到這個名字是不是很熟悉

沒錯,就是你想的

他就是“侯氏制鹼法”的創始人

就是在他的領導下

中國突破了西方國家生產純鹼的技術封鎖

擁有了中國人自己的純鹼生產技術


1890年8月9日

侯德榜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坡尾村

他從小就體現出超越常人的學習天賦

但是因為家境平寒

上了兩年私塾就輟學了

因為老一輩人總會給他講鑿壁偷光的故事

所以,就算輟學之後

他也放不下那顆愛學習的心

無論是拔草、還是走路時

他都在背書

甚至在用水車車水時

他雙肘往橫木上一趴

腳下踩著水輪,兩手端著書就唸起來

有時把書掛在橫木上誦讀

於是他的祖父就給他這種讀書法

起了個名字叫“掛車攻讀”


電影《少年侯德榜》

看著如此勤奮好學的侯德榜

他的姑母於心不忍

於是便資助他上學

1903年他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

那一年,他正值青春年少。那是一個他永生不曾忘記過的陰雨天,放學歸家的少年正路過江邊碼頭,一邊走路一邊沉思的他完全不覺自己的衣衫已經被雨水洇溼。突然,在人聲喧鬧中,他被一聲聲響亮的甩鞭吆喝聲驚動。他循聲望去,看到的那一幕卻在他年輕的心裡狠狠烙下了一塊焦黑的傷疤。 他看到那蓬頭垢面的幾百中國苦力,被手持皮鞭槍托的洋人驅趕著,拖著沉重的腳步,僵直地登上洋人龐大的遠航船上。骨瘦如柴的胸口還烙印著刺眼的編號。 年僅十四歲的他攥緊了拳頭,在雨中狂奔回家。他跑到自己最尊敬的留洋學者黃先生面前,問:“為什麼洋人總欺侮我們?難道我們是亡國奴嗎?”

(電影《少年侯德榜傳奇》劇照,資料圖) 黃先生看著他年輕而憤怒的眼睛說:“這全因清王朝腐敗,政治黑暗,科學技術和經濟落後,你看,英、美、德、法、日,他們都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有強大的軍隊。將來如果我們也有這一切,誰還敢欺侮我們!” 黃先生接著語重心長地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要刻苦學習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用科學技術來振興我們的事業,砸碎洋人加在祖國母親身上的桎梏!” 黃先生一席肺腑之言,深深打動了少年的心。他狠狠發誓,一定要努力學習!壯大民族工業,將列強逐出祖國!——節選自《侯德榜:痛揭心頭疤》


1909年,在上海閩皖鐵路學堂,侯德榜(右二)與同窗學友合影

1906年,侯德榜從英華書院畢業之後

在上海鐵路學堂學習了兩年鐵路工程

然後在津浦鐵路上謀到了一份工作

一邊工作,一邊學習

1911年

侯德榜又放棄了工作

在家苦讀的一陣子

以10門學科門門滿分

總分1000分的成績

考入了北平清華留美預備學堂

成為清華史上第一個學神

因為其優異的成績和表現

1913年清華學堂公佈第一批高等畢業生名單

16人赴美留學

侯德榜榜上有名

並被保送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學習


他這趟美國行

整整耗時八年

1917年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之後

他又去了普拉特專科學院學習製革

第二年他就拿到了製革化學師文憑

1918年又參與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研究製革

1919年獲碩士學位

1921年獲博士學位

並在永利制鹼公司任工程師

在他的這段求學期間裡

曾在美國的水泥、硫酸、燃料、電化等工廠實習

積累了各種不同的工作經驗。

因為他深知一個國家要強大起來

工業基礎是重中之重

永利化工公司創始人範旭東

1921年

侯德榜應永利制鹼公司的創始人範旭東的邀請

返回中國,承擔起建設制鹼廠的技術重任

由於當時的索爾維制鹼法

被幾個國家壟斷

雖然從化學方程式上看著很簡單

但是每一道生產工藝

卻被他們嚴格保密起來

所有的生產工藝

都只能自己摸索

且不說工藝設計、材料選擇、設備的挑選和安裝等

僅從試生產的過程就可略見一斑

例如干燥鍋結疤了

渾圓的鐵鍋在高溫下停止了轉動

時間長了後果是很嚴重的

技師們都急得團團轉


這時候侯德榜果敢地拿起玉米棒子粗的大鐵桿往下捅

累得他雙眼直冒金星

汗水溼透了工裝

不久他覺得單靠力氣難於解決這一技術問題

經過大家商量,他們採用加幹鹼的辦法

終於使鍋底上的鹼疤脫水掉下來

總算克服了困難

此後,侯德榜又從調換碳酸化塔的水管

另行設計分解爐,到多次加強冷卻設備

改造過濾機以及處理不斷髮生的生產故障

他都以探索者的勇氣、生產者的細心和科學家的嚴謹來對待

經過緊張而又辛苦的幾個寒暑的奮戰

侯德榜終於掌握了索爾維制鹼法的各項技術要領

1924年8月13日

永利鹼廠正式投產

但是,正當大家等著潔白的純鹼出爐時

出現在眼前的卻是暗紅色的純鹼

這是怎麼回事呢?


作為總工程師的侯德榜

冷靜地去尋找事故的原因

經過分析他很快就發現純鹼變成暗紅色

是由於鐵鏽汙染所致

隨後他們以少量硫化鈉和鐵塔接觸

致使鐵塔內表面結成一層硫化鐵保護膜

再生產時純鹼變成純白色了

就這樣,中國第一座日產180噸純鹼的永利鹼廠

終於矗立在這片大地之上

摸索出了索爾維制鹼法

侯德榜本來可以高價將這個秘密

賣給需要的國家

發一筆橫財

但是他沒有這麼做

《 純鹼製造 》

他不僅放棄專利申請

還總結制鹼經驗無償寫了本《 純鹼製造 》

把索爾維制鹼法分享給了全世界的人

這本書的出版

打破了先前掌握制鹼法的幾個國家的壟斷

讓全世界都能夠用得上相對廉價的純鹼


就在永利制鹼廠蒸蒸日上時

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大舉侵華

他們看上了侯德榜在南京的硫酸銨廠

為此想收買侯德榜

但是遭到了侯德榜的拒絕

為了不讓工廠被破壞

他決定把工廠遷到四川

新建一個永利川西化工廠

但是因為制鹼的原料是食鹽

四川離海很遠

不僅量少,還需要濃縮後才能使用

所以制鹼成本大大提高

並且索爾制鹼法對鹽的利用率極低

將近30%的鹽會被白白地浪費掉

因此,索爾維制鹼法

並不適合在四川使用


範旭東與侯德榜等人內遷四川

於是侯德榜決定放棄索爾維制鹼法

尋找更加有效的制鹼法

1939年,侯德榜率隊赴德國考察

準備購買察安法專利

在對方提出辱國的條件下

侯德榜中止談判,發憤自行研究新的制鹼方法

為了探索新的制鹼方法

他首先分析了索爾維制鹼法的缺點

發現主要在於原料中各有一半的成分沒有利用上

只用了食鹽中的鈉和石灰中的碳酸根

二者結合才生成了純鹼


食鹽中另一半的氯和石灰中的鈣結合生成的氯化鈣

卻都沒有利用上

那麼怎樣才能使另一半成分變廢為寶呢?

他設計了好多方案

但是一一都被推翻了

就在他苦思冥想時

一道靈感從腦中閃過

能否把索爾維制鹼法和合成氨法結合起來

這樣氯化銨既可作為化工原料,又可以作為化肥

還可以大大提高食鹽的利用率


說幹就幹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於是他又帶領技術人員,做起了實驗

1次、2次、10次、100次。。

一直進行了500多次試驗

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才把試驗搞成功

使設想成為了現實

此法是氨鹼法的重大改革

利用合成氨系統排出的二氧化碳

可以省去龐大、耗能的石灰窯

也可以取消氨鹼法中所用的蒸餾設備

同時獲得兩種工農業需要的產品——純鹼和氯化銨

這個制鹼新方法被命名為"聯合制鹼法"


它使鹽的利用率從原來的70%一下子提高到96%

此外,汙染環境的廢物氯化鈣

成為對農作物有用的化肥--氯化銨

還可以減少1/3設備

所以它的優越性大大超過了索爾維制鹼法

從而開創了世界制鹼工業的新紀元

1943年,中國化學工程師學會

一致同意將這一新的聯合制鹼法

命名為"侯氏聯合制鹼法"

又稱侯氏制鹼法,循環制鹼法或雙產品法

1956年2月,毛澤東與侯德榜(左三)、茅以升(左二)等親切交談

侯氏制鹼法

完美的彌補了索爾制鹼法的缺點

這也是侯德榜嘔心瀝血的成果

按理來說

在發明了新的技術之後

發明人都會申請專利保護

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但是侯德榜又一次放棄了

擺在面前的巨大利益

再一次地將新的制鹼法公之於眾

侯德榜發明的侯氏制鹼法

很快就被世界各國採用

時至今日

侯氏制鹼法還是世界上最常用的制鹼法


在此之後

侯德榜一直致力於中國重化工業的建設

不僅在制鹼技術上不斷研究

甚至還帶領了一批技術人員

研究出用碳化法制氮肥的生產流程

對我國農業生產也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1972年以後

侯德榜日漸病重,行動不便

仍多次要求下廠視察

幫助解決技術問題

還多次邀請科技人員到家裡開會

討論小聯鹼技術的完善與發展等問題

嘔心瀝血,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

1974年8月26日

侯德榜在北京病逝

終年84歲


歷史的風雲隨著星辰的移轉而逝去

而侯德榜這位科技界名流人物

以他的勤奮、創新和愛國

在人類歷史的年輪上留下了璀璨光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