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股票上“保險” 股指期權呼之欲出

今年以來,中國A股漲幅領先於全球主要股指,不少年輕的投資者首次加入“炒股大軍”。既興奮又焦慮成為他們情緒的真實寫照。由於缺乏經驗,他們之中的不少人既希望蹭上牛市的東風,獲得一定的收益,但又擔心未來市場波動,希望能將風險儘可能降到最低,哪怕事先付出一定預知的成本。

那麼,是否有兩全的選項呢?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的業內專家指出,從國外經驗看,如果股指期權能夠在國內推出,或許是個好選擇。最簡單方法即為買入股指看跌期權,這和一般民眾投保的保險類似,民眾事先付出已知、確定的保費,如果將來出現損失(即股指下跌)可以獲得補償,如果沒有損失(即股指上漲)則失去事先付出的保費(但能享受股市上漲的收益)。

“3000點的迷茫”

一位在春節之後才入市的“初級投資者”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今年春節以後,身邊的股民朋友重新活躍起來,在朋友的勸說下自己也坐不住入了場,買了一隻具有一定獨特技術的中小盤股。

在她持有後,這隻股票曾經連續3個交易日漲停板,讓她一度高興得“藐視工資”,但之後連續兩個交易日大幅下跌,又讓她“嚇破膽”,感覺自己的性格不適合炒股。目前大盤在3000點附近徘徊,她當前的心態是既希望能夠趁著東風賺一筆,但又擔心未來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損失。她也想過是否能進行風險對沖,但一方面自己對於股市的投入並不多,另一方面關於股市風險管理、風險對沖知識的專業性也令她望而卻步。

南華期貨總經理羅旭峰指出,2018年是中國股市較為艱難的一年,很多投資者一度預期比較悲觀。然而2019年開年以來,股市卻又一改頹勢,不斷震盪攀升,市場波動的劇烈也使得機構投資者和普通投資者在管理股票市場風險時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羅旭峰表示,當前我國股票市場的風險管理工具有限,難以滿足投資者多樣化的風險管理需求。目前我國僅上市了三個股指期貨品種和一個上證50ETF期權品種,投資者在做股市風險對沖時,只能選擇這幾個品種,可選空間比較窄。而且50ETF期權是一個ETF期權,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指數期權。此外,這幾個衍生品種的市場規模有限,難以滿足機構投資者的現貨頭寸的風險管理需求。由於工具的有限和規模的不匹配,使得很多機構難以對其投資進行有效的風險對沖,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股指期權便成了市場的期盼。

一位券商研究員也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作為股票市場的風險管理工具,股指期貨雖好但仍受限制。當下,股指期貨市場容量和流動性有限,對沖功能發揮也受限。

如何“牛市賺錢熊市避險”

目前,遇到牛市能賺錢,遇到熊市能避險保值無疑是眾多投資者的心願。業內專家和投資者紛紛期待股指期權能夠及早面世。

與股指期貨不同,股指期權是以股票指數為標的物的期權形式。具體來說,股指期權是在股指期貨的基礎上產生的,期權購買者支付一筆期權費給期權的出售方後,以取得在未來某個時刻,以某種價格水平,買入或賣出某種基於股票指數的標的物的權利。而期權賣方收取期權費後,在規定時間內,只要期權買方要求行使其權利,期權賣方必須無條件地履行期權合約規定的義務。

南華期貨研究所副所長曹揚慧表示,股票價格的不可預測性是股票市場的特性,這種不確定性衍生出了股票投資者的避險需求:為自己持有的眾多股票買一個“保險”,這個“保險”能在股票市場下跌時獲得一定的資金補償,用以彌補下跌所帶來的損失。股指期權產品就是這樣一個“保險”。

曹揚慧介紹指出,從國際經驗看,最簡單的“投保”方法即為買入股指看跌期權。看跌期權的買方通過支付權利金,享有以約定價格賣出股票指數的權利,當股票指數下跌時能獲取高於現價賣出股票指數的收益,當股票指數上漲時則損失全部的權利金。“不同於股指期貨,股指期權多頭僅享有權利而不承擔義務,這使得股指期權在發揮‘保險’作用的同時保留了股票市場上獲得收益的機會。”

國泰君安證券交易投資業務委員會總裁羅東原表示,相比股指期貨,股指期權買賣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分離,使得股指期權的買方在支付期初固定的期權費後,就規避了市場不利走勢對其持倉組合的影響,同時還不放棄整體組合獲得收益的可能性。正是由於期權這種便利的“保險”功能,使得投資者在期初就可以將其持倉的最大虧損固定在一個較低水平,從而使其敢於並安心長期持有股票,有利於投資者樹立長期投資的理念,改變頻繁買賣、波段操作的股市短期行為,降低股票市場的過度波動,對於股票市場長期健康發展有積極意義。

此前Tower Group就曾開展過機構投資者使用期權原因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79%的機構投資者將避險目的列為使用期權的原因,可見期權已成為機構投資者實現“保險”目的非常重要的工具。在美國股指期權市場裡,看跌期權交易量約為看漲期權交易量的兩倍,這與機構投資者對股票市場的“保險”需求也是密不可分的。

我國股指期權發展潛力大

業內人士指出,從國外發展歷程來看,未來股指期權在我國將有廣大的受眾投資者,發展潛力非常大。

據廣發期貨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荊傑介紹,1983年,美國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推出了全球第一隻股指期權合約—S&P 100股指期權,標誌著股指期權市場正式拉開帷幕。隨後的二三十年,股指期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目前,全球GDP及股票市值排名靠前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均推出了股指期權產品,其他新興市場或金磚國家如巴西、韓國、俄羅斯、印度、以色列等都已成功推出了股指期權。中國大陸目前雖然尚未推出股指期權,但上海證券交易所已在2015年2月9日推出了上證50ETF期權。股指期權的覆蓋面廣、市場需求大等特點使得其市場影響力不斷提高,成交規模不斷上升。

實際上,在國外的商品領域也不乏通過買入看跌期權進行“保險”的經典案例,這更預示著我國股指期權領域的發展空間。其中,業內人士最為津津樂道的就是墨西哥原油期權套期保值案例。

2007年起,墨西哥出口的原油價格一路走高,至2008年7月達到每桶146美元,給墨西哥帶來了豐富的財政收入。此後,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歐美實體經濟運行情況出現下滑,引發了原油價格下跌。自2008年7月起,墨西哥財政部下屬國家石油穩定發展基金為了規避原油下跌所帶來的損失,耗資15億美元建立了覆蓋3.3億桶原油的看跌期權多頭頭寸。2009年1月,國際油價跌破每桶40美元,墨西哥建立的看跌期權頭寸獲得了數十億美元的套保盈利,有效抵消了原油出口帶來的損失,對維持財政收入、穩定國民信心起到了非常積極作用。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