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1年,蒙古軍隊入侵日本為何會失敗?

蒙古遠征日本失敗,就本質而言,是陸地強權遭遇海洋時的無能為力。

日本列島,不同於那些被蒙古所征服的國家,它位於大海之上。因此,所向披靡的蒙古軍隊要想征服日本,必須藉助於海運。而在13世紀的世界,要想跨海征服一個準備充分意志堅定的國家並不容易。

題目中所說的蒙古第二次遠征日本發生於1281年,距離第一次遠征失敗已經過去了7年。為了確保此次進攻的勝利,忽必烈集中了十多萬人的大軍(北路軍29000人,高麗水手17000人,戰船900艘,南路軍10萬人,戰船3500艘)於1281年春天發起了遠征。

為了打一場持久戰,忽必烈特地下令南路軍攜帶種子,在佔領區屯田,生產米糧養活軍隊。

一、後勤補給依賴於海運

跨海進攻,意味著海運是蒙古軍隊要想取得進攻勝利的關鍵。在茫茫大海上,蒙古軍隊所有的後勤補給,統統依賴停泊於海上的船隊。

在陸上進攻時,蒙古軍隊可以從對方那裡搶奪補給,但在灘頭登陸作戰時,只能依靠自己攜帶的物資。

結果,連續兩次的強颱風襲擊,摧毀了蒙古船隊的絕大多數。於是正在岸上進攻的軍隊,失去了食物和補給來源,導致戰鬥力急速下降。

此外,蒙古軍進攻時,正值盛夏,新鮮蔬菜和飲水供應都不容易,而士兵們長期在海上生活和戰鬥,不僅疲憊不堪,還容易患上各種疫病。

這也是蒙古軍隊戰鬥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不久之後,北路軍撤退,南路軍范文虎等主帥也選擇逃跑,被困於島上的蒙古軍被迫投降(事實上也打不下去了)。

二、日本方面準備充分

蒙古兩次入侵日本,正處於鎌倉幕府時期,實權掌握在權臣北條氏手中。

在挫敗1274年第一次蒙古侵略後,北條氏為了蒙古人再次侵犯,在日本沿岸所有重要的地區都修築了堡壘和其他防禦工事,即所謂的“元寇防壘”。

後來所發生的戰鬥事實充分說明了堡壘的重要性:元軍的戰艦抵達日本海岸時,居然找不到合適的登陸地點,被迫在博多灣中停泊,時間長達一個月。

這段期間,蒙古軍幾次發動登陸,結果都以失敗告終。

直到7月初,南北兩軍會合以後,才重新登陸,但蒙古人遇到了依託堡壘堅決抵抗的日本軍隊。他們花了一個月的進攻後,仍然無法取得進展。

此時的蒙古軍隊,無論是糧食還是弓箭都已即將告罄,承認登陸失敗只是早晚的問題而已。

八月一日,博多灣颳了連續四天的颱風,一切over.

所以,人必自助,天才助之。

如果不是日本人的堅決抵抗,也許颱風來臨之前,蒙古人就早已登陸成功。

其實,從波斯遠征希臘失敗開始,到拿破崙、希特勒面對英吉利海峽一籌莫展,蒙古人的失敗只不過是其中的一首插曲而已。

此後,忽必烈雖然仍念念不忘進攻日本,以報兩次失敗之仇,但最終因為各種條件所限,再也未能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