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美国政府紧盯的对象,华裔科学家的离世是阴谋还是真抑郁?


一个人可以有多聪明?

15岁,没有读过高中,直接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

16岁,大二被派往德国深造。

20岁,获得硕士学位,赴美国继续深造,成为杨振宁的弟子。

24岁,拿下博士学位。

32岁,成为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50岁,入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52岁,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这样一份履历表,属于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儿物理学奖的华裔世界级科学家张首晟。

2007年,他发现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

基于对拓扑绝缘体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开创性研究,张首晟包揽了物理界所有重量级奖项,包括欧洲物理奖、巴克莱奖、狄拉克奖、尤里基础物理学奖和富兰克林奖章。

2017年7月21日,是张首晟最辉煌的时刻,他和他的团队宣布:发现了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物理学界探索了80年的难题,被张首晟解开了。整个物理学界都沸腾了。

在央视的节目《我是未来》里,他的导师杨振宁曾这样评价:“对他来讲,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这样一位优秀、正直、前途无限的物理学家为什么忽然选择放弃生命?是什么事情给了他这么大压力,让他饱受抑郁症的折磨?

张首晟曾对自己的老师杨振宁说过:“我能够超过你的地方,是我培养的学生比你培养的学生优秀。”

十多年来,他培养的学生已遍布美国各大名校,其中不乏来自中国的面孔,毕业于母校复旦大学的刘勤就是张首晟门下唯一的女学生。

这些学生虽说本身已经很优秀,但是能够到世界各地知名高校任职,除了自身的努力,作为导师,张首晟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必然是巨大的。

除了在培养学生上的付出,张首晟还涉足了一个同科研相去甚远的领域——管理风投团队。2013年,张首晟创立了丹华资本。

他说法兰克是他非常好的楷模。

“法兰克既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又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还是一个伟大的企业家。这使我深深感到一个科学家应该有更高的社会责任,应该把自己的科学发现变成一个造福于人类的发明,并且能够通过企业把它真正作为造福于人类的科技产品。”

张首晟试图通过丹华资本建立两个桥梁——中国和美国的桥梁、中国和硅谷的桥梁。在他眼里,做投资和做科研的理念是一样的,即化繁为简,抓住一个切入点,找到用简单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案。

有人问张首晟能否做好平衡?对此,张首晟的经典回答是:“我是100%时间在做教育,100%时间在做科研,100%时间在做投资。”

但是,即使是张首晟这样的“天才”,在投资行业也不见得就能得心应手,毕竟,自然科学与人心是完全不同的方向。

对于投资,张首晟贯彻了他“简单”的标准。他给自己的公司设立基本规则:

投资的原理只有一个:第一性原理,也就是发掘出能反映这个时代最本质发展趋势的企业;

投资的对象只有一个:只投资斯坦福大学校友的项目;

投资的目的只有一个:要有利于中美之间科技合作。

也正因为这一点,张首晟的“丹华资本”被美国政府盯上,指责他们转移美国高新技术到中国,从而要对“丹华资本”进行调查和报复。这就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著名的《301调查报告》。

在美国301报告50页的叙述中,丹华资本已是美国政府紧盯的对象。报告中这样写道,“他们有能力通过投资获取美国高新企业的信息、技术,更有甚者还能影响这些初创公司的管理层。”

在美国看来,丹华资本是中国政府在美国硅谷和其他科技中心大量投资美国高新科技企业的一枚棋子,诸如此类的风投机构大量投资美国初创公司的目的“昭然若揭”。所以美方需要严格监视其行为。

此外,还有人爆料说丹华基金的业绩很不理想,重金投资的几个项目全部血本无归,此事并未得到证实。但有张首晟在学术界的名气做支撑,丹华基金很受国内资本的青睐。

在2017年的一次采访中,张首晟自信地表示:“中国八成以上的知名互联网公司都投资了丹华。丹华资本从创立初期资产规模的2000万美元,已经发展到资产规模接近1亿美元,接下来将有3亿美元的资金投入,此外还将在国内募集10亿人民币。”

2018年,区域链破发。区域链行业迎来寒冬,以此为基础的比特币更是崩得一塌糊涂。这对一直顺风顺水的天才张首晟来说,会不会是一次严重的打击?

做科研、培养学生、投资,每一领域都需要投入巨大的心智和毅力,即使再优秀,也有手足无措的时刻。失败是常见的现象,但是一个习惯了成功的人,能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去面对自我否定,其实是很难想象的。

即使是最亲近的人,此前也不知道他的抑郁症病情,以为之前表现出来的只是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压力。他的去世让所有人都很意外。

没有人了解这位天才的内心到底承受了什么。

张首晟曾经为自己发现的没有反粒子的粒子命名为“天使粒子”:

“我们发现了一个美妙的世界,那里只有天使,没有魔鬼。”

或许他已经见到了这个世界的“魔鬼”,所以选择去寻找他的完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