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廣靈水神堂



在山西廣靈縣城的南端,有一處風水極佳的好去處,這就是水神堂。這裡有山有水有垂柳,有橋有塔有樓閣,高低有序錯落有致。從空中看上去一座小山被一潭碧綠池水環繞其中,有小橋連通內外,正中高地上是八邊形牆體圍繞的建築群,一幢小巧的閣樓式磚塔矗立其中。那山水與建築是那樣的和諧,宛若到了仙境一般,真是一座北方園林的典範。


小橋連通內外


睡蓮


寶塔鎮河妖


國保碑


參天古柳



位於廣靈壺山上的這座水神堂原名洋水神祠,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清代乾隆年間增建文昌閣,改名水神堂。水神堂坐北朝南,佔地76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靈應寶塔、聖母殿、禪房、文昌閣、山門、鐘鼓樓、老君殿等。



沿著水神堂八合院外圍走一圈,鐘鼓樓側後朝外各建廊廳分屬八角形之一邊,廊廳內外中隔表裡分徊並留通門,東廊壁繪九龍、西廊壁繪五虎

西迴廊壁繪五虎

西側石牆上的迴廊


北側


古松



北門


東側迴廊



山石

東迴廊壁繪九龍

水神堂現貌為清代時規模,建築群總體平面呈八角形,每邊長約十三、四米,建築面積900平方米。建築佈局設計奇特,採用南北中軸線,中間主體之外,門、廊、廳、室八面環築,結構緊湊,渾然一體。大小高低不等的建築物40多間,錯落有序,井井有條,毫無窄憋雜亂之感。典型的外觀八合院,在建築史上是罕有的。山上建有亭殿閣塔,山下草木叢生。“九江聖母祠”和“觀音庵”是水神堂的建築主體,配有東西觀賞廳和龍虎廊,院內建有四丈多高的七級磚塔。東北角有一閣,登梯而上便是一個六角樓亭。從正南門入,殿宇軒昂,畫棟雕樑。塔上鈴聲清遠,松間鳥鳴上下。左右廂房造形別緻,兩側拱門更覺深幽。若從後門而入,則屋宇隨山勢而形異,幽徑繞殿堂而回環,使人宛登仙境,似入蓬萊。



回到正中拾級而上是山門


山門上為乾隆年間知縣朱休度書“小方壺”豎匾,寓意此地可與海上仙境“三島”之一的方丈(即方壺)媲美


鼓樓小券門上書“風洞天”


鐘樓小券門上書“雲洞天”


只有一進院正殿是聖母殿


聖母殿近景

內景


西側壁畫


東側壁畫


背後是觀音殿


觀音殿側面的壁龕


東跨院的配殿和文昌閣正在修繕

西跨院配殿


西跨院碑廊


聖母殿西側是百工社,原為三教九流祭祀師祖之所在,故塑像為老子、魯班與孔子,道工儒三家

百工社西牆壁畫內容豐富,內容反映了清代手工業和人民生活的狀況

最引人注目的是院內的這座寶塔,叫作靈應寶塔。位於院內東南隅,通高17.5米閣樓式。塔基為1.2米高的六角形石砌平臺,邊長為3.28米。塔身七層,高16.3米。塔剎覆缽以上部分在1911年地震時掉進壺山泉池之中,相輪、寶珠與剎杆系新補。塔體保存較好,仿木結構,呈六角形錐體,自下而上,逐層減縮。造型平穩端莊,玲瓏俊逸。通體磚雕,精巧樸實。第一、二層環以風格樣式各異的磚雕隔扇假門,三至五層為半圓形磚劵空心門具有減輕風力摧推的作用。第六層空心門內,藏有陰刻磚碑,碑高36釐米,寬15.8釐米,厚4.7釐米,座高6釐米。正中“靈應寶塔”四字,右刻“大清光緒二十五年七月重修”,與塔身第三層假門之刻記相符;左刻“經理:復全店、至誠號、裕亨店。泥工:白鄂、李盛”。塔身各角柱為磚制,上置平板枋,攔額。塔簷環以三踩斗拱,不施昂。出翹上承耍頭,配置平身科四攢,角科各一攢。各層斗拱經上雕椽飛、蓮簷等。轉角為木製老角梁、仔角梁,仔角梁首端裝磚制套獸,下墜鐵製風鈴。仿木結構的靈應寶塔是水神堂建築群的精粹,被推為雁北清代磚塔的代表。


第一、二層環以風格樣式各異的磚雕隔扇假門,三至五層為半圓形磚劵空心門

轉角為木製老角梁和仔角梁,仔角梁首端裝磚制套獸,下墜鐵製風鈴

塔身各角柱為磚制,上置平板枋與攔額。塔簷下以三踩斗拱不施昂,出翹上承耍頭


磚雕隔扇假門再下部塔身雕如意花紋


簷下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