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需要投入精力和金錢,那麼花多少錢能給孩子“買個”好未來?

曉曉筆記


這個沒什麼概念,而孩子的未來,我認為也不是單純靠花錢買來的。

寒門出貴子!從這句話裡,我們讀出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就是這個貴子以前就沒有多少錢花,那他的未來顯然不是“買來”的,而是自己努力奮鬥好好學習得來的。

當然這種情況也為數不多,回過頭來看看,還是豪門走出的人才多於寒門。

也就是說,肯花錢確實能“買”個好未來,但事實上,豪門權貴即使不花錢,他們的未來也擺在那裡了,最起碼,就算敗家也得經過兩三代的消磨。

比如李嘉誠兒子,王健林的兒子……,但是,偏偏人家非但不敗家,往往卻比普通人還要努力,才會讓家門一直顯赫下去。

也就是說,教育指定是要付出精力和金錢的,尤其現在這個社會,從來不缺讓你花錢的項目,只要你想投資,你想學,你想讓孩子多掌握一些才藝,有錢有精力花多少都是你,一線二線三線城市因地域區別,花的錢也不能一概而論。

事實上,我們的孩子也並非對什麼都感興趣,也並非樣樣都精,理性分析,個別對待,不要一窩蜂似的,人家學啥你也報啥,他家娃學的好,你家娃未必喜歡。

找準孩子的興趣點,善於挖掘和發現孩子的優勢,並能讓其得以發展和延伸,也許花不了多少錢就能有個好未來,往具體一點上說,單純上學,只要上好了,註定也會有個不錯的將來,術業有專攻,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對某一項技能或者學術不放棄,相信也會有好的回報。

有的人也許會給你細算一筆賬,從小學到大學,每一年的,每一筆可預算的都計劃進去,還有平時的加課,加上吃喝拉撒睡,也能給出一個具體的數字,只是每個家庭的條件和情況有所不同,所居環境也不同,那個數字未必是靠譜的。

最後,說一句:不要執念於往孩子身上砸多少錢才可以有好未來,未必!還是客觀分析,理性計劃,這樣孩子才能在舒心快樂的氛圍裡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學習能力,如此,也最有可能把握好未來。


雞蛋殼裡的蝸牛


座標,河南農村。講一下我兩個孩子的教育花費。

我大的是個女孩,幼兒園在鎮上,一個學期2000元,上了三年。小學也在鎮上公立學校,義務教育花費很少,五年級的暑假補了一個月課,花了300百元。現在初中 ,在縣城的一個私立中學,學費是一年12000元。這九年裡,學校裡也會讓交資料費、服裝費或者保險費什麼的,但都不多,一次通常都是幾十、一百或者幾百塊錢。



閨女課餘學鋼琴,現在學到八級,一節課80元,一次考級需要幾百元(300百到800不等)。

這是閨女的主要教育花費,大概算一下,目前為止,花了6萬左右。

以後高中大學,不知道要花多少錢。

小孩子是個男孩,現在五年級,和他姐一樣,幼兒園在鎮上,每學期學費3000元,上了3年。小學也是在鎮上的公立學校,每一年的雜費大概1000元左右。兒子課外興趣班學的是跆拳道,學了5年,每年的學費2000左右,一次考帶300元到800元不等,現在是紅黑帶。

大概估算一下,兒子的教育花費,目前為止,花了4萬左右,以後初中高中大學,不知道要花多少錢。



我家的情況,基本上是我們這大部分家庭的縮影。和城市裡相比並不多,原因是我們這普遍掙得少,對孩子的教育也不能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

小學和初中,花錢不是最多的階段,高中大學花錢會更多。

努力奮鬥吧,為了孩子有一個好未來,多掙一些錢,總是沒錯的。只要孩子爭氣,你在孩子身上花的錢都不會白費,孩子才是最好的投資!


終將長大


對於你提出的這個問題,我想就我身邊的事情講一下,這個事情是發生在我的兩個親戚家,兩個家庭,每家都是一個孩子,第一個孩子的家庭還算可以的,由於孩子父母平時比較忙,所以孩子從讀小學開始就一直上輔導班,費用當然也是很高的,除了每週還有寒暑假都是上的輔導班,但是成績一直都是班級的中下等,即使這樣,他的父母還是花更多的代價區補課,每天作業也都是在輔導班做了,但很多習慣和那種馬虎程度卻一直沒有改變,就這樣父母也不抱有多大希望了,現在一直到中學成績也不見起色,錢也沒少花。我在說另外一個親戚家,他家的條件也非常好,從讀幼兒園開始,到小學,他從來沒去過輔導班,每次週末還有放假,他都會帶孩子出去玩,而且非常奇怪的是,孩子只要回家,他爸媽從來不讓他做作業,我們一開始接受不了,孩子回家家庭作業最起碼要做吧,可是這孩子也從來不在家做作業,現在這個孩子已經中學了,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上個月我在他家,聽說他在班級考試始終是第一二三名,大多數都是第一名。

當下有不少家長迷信各種輔導班,為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也不知道孩子能不能接受,結果最後大錢沒少花,家長也為此疲憊不堪,最後孩子卻過得很不開心,天天疲於各種輔導班裡奔波,最後孩子、家長都身心疲憊成績卻還上不去,就像我說的第一個家庭那樣,反而第二個家庭卻什麼輔導班也沒上,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當然這裡面有很多因數在裡面,但不管怎麼說,讓孩子學的開心輕鬆成績才是王道,以上只是我自己遇到的兩個親戚家孩子的情況作了一些瞭解和比較,至於那些用錢堆出來的未來,我不知道他們的孩子將來會是什麼樣子,不可否認也有被錢堆出來的精英,但是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孩子學得輕鬆嗎?孩子過得開心嗎?以上回答,希望你能滿意也希望你能多提寶貴意見。


萬眾一心湧向前


人生不是百米衝刺,而是一場接力賽,其實窮人家的孩子從出生已經輸了。家有小小四腳銷金獸實在傷不起,現在養個孩子真的是一件很燒錢的事。那麼,我們該花多少錢培養他呢?



除了吃的用的穿的之外,教育學習算是對孩子最大的投資了吧。我以我小外甥為例,今年11歲,每個假期寒暑假都要上興趣班,他學了一個架子鼓和英語,每個假期或者週末都要去上課,平均一個要花費八千多,兩個就得16000元,平時補課每天傍晚週末都得補課,平均每個月2000,一年就得24000元,這一年下來只是上課就得40000元。



我們是在小城市,月工資三四千,也就是讓孩子業務課就要花掉一個人的工資,佔據普通中等家庭收入50%,是不是很可怕?唉,現在的孩子養不起,真心養不起了!太燒錢了!一個孩子人生的較量從爺爺輩已經開始了不是麼?



母嬰行業從業者,3歲職場媽媽,接下來我將繼續分享更多育兒內容,歡迎關注我,我們一起成長,為孩子傳遞心裡正能量,做優秀父母!需要諮詢問題可以私@我哦。


辰辰媽育娃日誌


孩子的未來不一定能用錢“買”來的,但沒有錢,在如今的社會,可能都無法給孩子一個好的未來。



社會變化太快了,根本無法用我們小時候的學習經歷來對比。我曾打聽過不少的學霸,發現這些孩子已經不是我們那個年代的“死讀書”了。如今的學霸,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知識面廣,思維活躍,還有寫武俠小說的呢!

他們的父母無疑是重視孩子學習的,從小就給孩子報班,藝術特長,興趣愛好等等。可以說,也是用錢砸出來的。



這樣的孩子到了大學,絕對秒殺那些拼命死讀書考上大學的孩子。無論是思維活躍度,還是做事方法,又或者情商智商等等,都會比一般孩子要優秀得多。

所以,有錢不一定能砸出一個優秀的學霸,但沒有錢,更不行!


懶媽育兒路


一個孩子經歷就是一本成長的教科書,這本書是普裝、精裝還是珍藏版,一大部分的因素受家庭影響,跟家長的教和養是分不開!

好習慣終身受益。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當然離不開好的習慣。舉個實例:有個同事的孩子,一個小學生,連續四年考試成績都是年級前十名以內,但是每年評三好學生都沒有他的份兒,同事和孩子都很鬱悶,找班主任問緣由。班主任老師叫了班上幾個學習成績分別是優、中、差的同學來分析,同學們都說:"他雖然學習成績好,但是他很高傲,不願意給我們講題,也不願意幫我們的忙,還很兇!"都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孩子們雖小,但也有自己的判斷力!如果同事的孩子能尊重同學、幫助同學、相互分享、共同進步,相信每年的三好學生都是他的,這當然離不開家長的引導和教育。

都說要贏在起跑線上,這些年,很多家長在孩子的各項興趣愛好培訓班上的錢和精力花了不少,但個人意見是在端正孩子的學習態度、培養好孩子的良好習慣的基礎上,再去結合孩子的興趣愛好專門培養一項,讓其成為孩子的特長,但這一項就能成就孩子的好未來!勤奮好學、到老都不缺戰鬥力的男神趙慕鶴先生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從私塾開始對鳥蟲體字感興趣,就一直堅持研究,100歲時其書法作品被大英圖書館收藏。

孩子的未來不是買來的,好的未來更需要家長的積極引導和孩子自己的精心雕琢!


敏心自在


導語:教育孩子的確需要投入精力和金錢,但究竟花多少錢能給孩子買個好未來呢?這個答案無法確定,而且教育的投入與產出不一定成正比,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的未來並不是花錢就可以買到的。

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家長為孩子在教育方面投入精力和金錢是有必要的。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知識的更替變得越發頻繁,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從孩子還在肚子裡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胎教了,到幼兒園的雙語教學及各類興趣班,再到小學中學的各類補習班,家長們可謂是竭盡所能,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鏡。不可否認,孩子們目前的知識儲備和才藝技能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家長為孩子在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和金錢,的確獲得了一定的回報,也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孩子的未來不僅是依靠家長的精力和金錢支撐起來的,孩子本身才是關鍵。

當家長們在為孩子的未來不斷投入精力和金錢時,是否回頭反思過,這樣做真的能給孩子買個好未來嗎?時常看到有家長逼著學才藝或上補習班的孩子,也常有所聞因為學習成績而被逼跳樓的孩子,在這種家長單方面為教育投入的情況下,是否問過孩子的想法?是否考慮過孩子的感受?是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呢?逼著孩子學這學那,不如啟發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自覺自願地學習,與此同時,發現孩子的與眾不同,發展孩子本身的優勢和長處,而不是一窩蜂似地看別人學啥自己也學啥。

教育問題上家長要明確兩點,一是付出不一定有回報,二是不付出一定沒有回報。

不管未來是好是壞,都應該為之努力奮鬥。這句話用在教育上再貼切不過了,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放棄學習,處於青春年少的孩子正值汲取知識的大好時光,此時此刻恰是為美好未來鋪路的時機。但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要避免兩個極端,一是認為投入越多回報就越大,不停地加大精力和金錢的投入,到頭來孩子未必有個好未來,這還要看孩子自己的造化;二是認為不用投入不用管教,孩子照樣成才,在孩子最需要陪伴和教育的時期卻疏於精力和金錢的投入,孩子長大後卻是花多少錢也買不回來一個好未來了。

重點提示: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家長到底要投入多少精力和金錢?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孩子及其所處的家庭情況都不一樣,需要具體情況具體討論。但認為花錢就能給孩子買個好未來的想法,也是過於偏面了,創造孩子未來的條件是多方面的,最最關鍵的還是孩子本身。

今日話題:你們在孩子教育上投入了哪些?花錢能為孩子買個好未來嗎?

大家好,我是泉媽育兒心得,專注親子關係,對親子心理、教育、溝通、閱讀等有獨到的見解,希望我的分享能帶給你幫助,歡迎關注、留言、點贊、轉發、收藏!


泉媽育兒心得


要投入多少時間、精力和金錢,才能給孩子一個好的未來?這真是一個直面社會現實的好問題!

今天,我就斗膽來回答這個問題,可能不是特別嚴謹,但絕對是經過了我的認真思考的,也請大家批評指正。

我相信題主一定見過很多富有的家庭培養出了前途光明的孩子,最後子承父業,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為社會的精英,比如說王健林的兒子王思聰;也聽過父母有權勢,但卻養出了紈絝子弟,最後甚至坑爹坑媽的新聞,比如說成龍的兒子房祖名;大家既聽過窮人家的孩子逆襲,最後成就百億身家的,比如說京東的劉強東;也必定聽過窮人家的孩子不成材,最後報復社會的,比如說藥家鑫……

是天意如此,造化弄人,我們對下一代的命運無法干預?還是說我們可以通過教育或者其他途徑改變孩子的未來,改變孩子的命運呢?

要說到這裡,必不可少的是要談談一個人的發展究竟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哪些因素是我們可以進行干預加以改變的。

首先,就是遺傳。遺傳決定了很多東西。它決定了人是否聰明(這裡尤指先天性的智力程度)、身體器官的完整度、人的心理特質、生理健康程度……遺傳是很重要的。

其次,就是生下來後成長的環境。大家都聽過“孟母三遷”的故事,而一個人成長環境的重要程度,想必大家不用我舉例都知道。我這裡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要把環境分開來看:一個是大環境,也就是大的時代背景,它涵蓋了一個人的機遇等因素;一個是小環境,包括個人成長的家庭情況,住的小區、就讀的學校氛圍等。

再一個就是教育。講到培養孩子,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教育,尤其是學校裡的學科教育。興趣班、補習班、培優班……都是我們重視學科教育的體現。

這三點似乎決定了一個人的發展。

但是!大家稍微多想一會兒就會明白,這和我們眼中所見的不是一回事。

如果說這三點決定一個人的發展,那怎麼解釋前文所說的現象呢?那不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窮人的孩子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了嗎?

當然不是這樣的!

因為,遺傳沒有好壞之分。每個人都要自己擅長的一面,我們可以稱之為“天賦”。但這份天賦能否在個人的成長中發揮作用,依賴於其成長後能否將天賦運用起來。這點,我們可以從貝多芬、愛迪生等很多人的成長中看出來。

因為,環境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沒有辦法改變大環境,但可以改變小環境。我們可能沒有辦法像孟母一樣,在環境不適合孩子成長時就搬家,可是我們哪怕是把房子打掃得乾淨一點也是對小環境的一種改變呀!孩子會在我們改變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我們農村有句話,就算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讀書。就是父母在儘自己所能為孩子提供讀書的環境和條件。

因為,教育也不僅僅是學科教育。書本知識之上,還有生活這本“無字書”。作為父母,也許我們沒條件讓孩子學太多高大上的東西。可是我們可以在生活中教孩子生活技能、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精神與品質……它們都是孩子要學會的重要能力,可是學校並不一定會教,教了的效果也並不一定比你自己教得好呀!

古人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我認為是頗有幾分道理的。

孩子的未來,需要父母積極的改變那些良性的因素,絕不是花錢是上個培訓班,輔導班就能輕鬆改變的。


教育故事鋪


教育可以是個無底洞,也可以是個平頂鍋。

拿北京舉例,一套人大附小的學區房,40平,全部辦下來至少需要600萬;

每年再加上各種興趣班、輔導班,又需要至少10萬;

吃喝拉撒玩,又至少10萬;

再加上參加各種比賽,路上的各種開銷,給老師的各種送禮,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9年義務教育再加上三年高中教育,就將230萬。

這還是普通工薪可選擇的配置,如果是富人,那光一個國際學校每年的學費就25萬,比如李湘女兒德威英國國際學校光學費就25萬每年,還不包括每年10萬元的馬術。

另外上到一定年齡後,孩子又要出國交流,各種費用想都想不到。

所以,我說教育可以稱之為一個無底洞,想花多花都可以給你花出去。


不過,又有很多人,選擇了另一條路,我把他比喻為平底鍋。

就是花點錢,但是儘量攤平它所帶來的好處。

我選擇住在郊區,遠離太過激烈的學院派競爭,只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小圈子裡努力做到最好。

除了學習成績外,我認為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培養一個善良的、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格完整的、愛別人也愛自己的人。

所以,除了輔助孩子學習外,更多的家長可能像我一樣,都是努力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斷的學習、看書、寫作......在努力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時,做到影響到孩子,和孩子一起共同進步。

把一點有限的資源,努力攤到最大。

讓錢在教育中顯得逐漸微不足道,讓自己的努力逐漸佔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我是石頭聊家庭教育,感謝你的關注!


石頭聊家庭教育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心願。因而在子女身上投入的時間、精力以及資金都不會少。尤其是教育。作為孩子的父母肯定都想給自己的兒子或者女兒最好的教育。因此如何為子女籌集一筆充足的教育經費成為父母們的心頭大事。據中國人民銀行的調查顯示,子女教育費用排在首位,所佔比例接近30%,位列養老和住房之前。那麼如何合理規劃孩子的各種花費開銷呢?



孩子上學前的教育投入:

其實許多70、80後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藝,孩子儼然變成了父母們一種炫耀的工具。有多少孩子沒出生,父母就花大價錢買了鋼琴,期待著自己的寶寶是將來的朗朗或者李雲迪。

通過小編在日常的觀察中發現,其實孩子上學前是可以報1-2個興趣班的,以運動、樂器、英語口語為主,父母不要強求,不要父母因為小時候自己沒錢彈鋼琴,就一定要讓孩子完成自己這個心願。這個時候的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各種父母的“愛好”不要強加於孩子身上,以孩子興趣為主。

孩子小學到初中的教育投入:

“九年義務”教育,80後都經歷過教育上的“減負”,但是為了高中為了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實,許多學習以外的特長沒有被開發出來。現在的孩子卻不同,越來越多的“優和良”代替了分數,這讓孩子有了更多潛能被開發出來。

小學期間,給孩子報特長班要適當。我說一下我個人的做法,也不能說是最科學的,但是我認為是最適合我家寶寶的。大寶上幼兒園的時候,我給她陸續試了很多課,比如舞蹈、電子琴、口才、美術、科學等,都是報名了一個學期,當時他們的課是一個星期上一節,直接在幼兒園裡上,每當學完一項特長,我就會耐心的問大寶,喜歡嗎,最後她給我的反饋是,要留下美術,其他的都不喜歡,所以我們從三歲開始就堅持的學畫畫。

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是選擇孩子喜歡的,主動願意去接觸的。不要強迫、不要以自己的意願去主導孩子。

初中階段是孩子人生選擇的重要階段。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個人的興趣愛好,幫孩子做未來的職業規劃。因此,家長在給初中孩子報各種特長班、補習班時,是需要做慎重選擇的。 1.報特長班的目標,應該是讓孩子未來上體育、藝術類高校做準備。如果不上這類學校的,沒有必要讓學習非常緊張的孩子去上那樣的特長班。

2.報考補習班的目標,應該是為上普通高中做準備的,目標是考上高等院校。參加這種補習班學習的學生,應該是偏科的學生,就某一科目成績不夠好,需要通過補課的形式,迎頭趕上去,如果確實需要的,家庭經濟條件也許可,可以選擇合適的機構或輔導老師,去補課。 如果學生的各科成績都不夠好,參加多學科補習是不可取的,特別要慎重決策。因為這樣的補課,一是會造成孩子非常累,其學習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二是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態。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休息日是生理心理上必需的休整期,被動上各種補習班,會讓孩子身心俱疲;三是促成孩子形成依賴補習的被動學習習慣。 因為在補習班有老師指導,孩子更缺少時間自己主動鑽研、解決學習難點,久而久之,孩子反而變得被動,產生依賴,很不利於培養孩子主動的學習習慣。家長要知道,沒有主動性的學習是很難取得好成績的。

孩子高中的教育投入:

關於“高中輔導班”應不應該上的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就目前的社會現狀來說,學好功課仍然是孩子的最主要任務,也是家長對孩子最大的期盼!

高中階段的孩子開始邁向成熟,獨立自主的意識在甦醒,任性是高中生普遍的心態,然而這個階段的他們畢竟各方面認知還不成熟,對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等都不瞭解,父母義務幫助他們儘量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高中生是否需要上輔導班?還要看孩子的態度,正所謂強按牛頭不喝水,如果孩子對這個輔導機構或這門課程實在沒有興趣,那就不能報。如果孩子對這個培訓機構的老師,或對這門課非常感興趣,發自內心的想報班學習,那就非常好;

當然,更為主要的還是要看效果。如果孩子在這個輔導班中學習了很長時間,但是效果平平,那麼家長就應該考慮是否讓孩子繼續上輔導班了。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輔導班的學習效果是有滯後性的,因此成績得到提升可能會比較慢,家長不妨多等兩天,說不定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會得到顯著提高了。

最後,家長必須意識到兩點:學習最重要的動力在於內因,如孩子學習的興趣,孩子的自制力,有沒有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情等,課外輔導作為課內教學的輔助形式,對課堂教學能否起到補充、輔助的作用,能否提分,其效果要由學生自身的學習態度、培訓機構的教育能力等各個方面綜合決定。

孩子是否有一個好的未來,不能單純的用金錢去衡量,更不是花的越多越有出息。我們在經驗分享時,也沒有提到具體的輔導班要花多少錢!父母還是要根據自己家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孩子的興趣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