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温和醇厚杜、善、旗

“杜、善、旗”,即寿山石中的杜陵、善伯和旗降。

三者都属山坑名品,均以石性稳定、质地坚实、色彩、光泽经久不变而著称。尤其杜陵号称山坑之首,独特的质感冠绝寿山。石质上而言,杜陵石的石质微坚,刀过处,石屑起卷,两石相击声若金属铿锵如玉,打磨抛光后光水极好,几有玻璃之光感,都是与它石迥异之处。

与杜陵相比,善伯洞石色彩温和内敛,老性善伯洞石中有金砂点,有的石中有粉白色的色斑,俗称“花生糕”,纯净者不易得。若比较色彩和石质,“杜、善、旗”中杜陵质色首屈一指,善伯偶有美艳通透者,旗降多不透明,却以石质老结“韧性”最强而闻名,以之雕凿打坯最是考校艺人功夫。

陈子奋《寿山印石小志·杜陵坑》


杜陵坑又名都灵坑,都成坑,都丞坑。《寿山印石小志》称其“为山坑之冠,田石几不能专美。”这被奉为山坑之冠的杜陵坑石,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小志》记,此石“明末清初发现。道光后开采渐多。

石产于坑洞,半透明而有异光,闪烁夺目。色黄或稍暗如赭者,名黄杜陵。淡如洋参者,俗号洋参黄。纯红及浓如橘皮者,名红杜陵。白非纯白,略带蜜黄者,名白杜陵。兰似天兰冻而带暗绿者,名兰杜陵、绿杜陵。黄红纯者甚鲜,辄相杂成章,其质温润幽雅,皆美妙可爱,其通灵瑰丽处,虽玛瑙、珊瑚不让。”



这一段详记了杜陵坑温润优雅、通灵瑰丽的质地和五彩缤纷的色彩。如今传世的杜陵坑石,惟蓝、绿少见,其余红黄白灰等俱多。石质坚结致密,故光泽亦胜于其他山坑诸石。然而杜陵之美却还不止于此。《小志》中说,杜陵坑“偶有红格裂痕者,迫似田石,掘于土者,亦有萝卜纹,故石工恒以赝下坂田,虽久于玩石者,几不能辨。

然其纹曲而细,非若田黄之纹直而绵密;且晶莹晃朗,与田石不同;其性坚脆,刀过处,石屑卷起,亦与田石之韧性有别。”这里的“掘于土者”指的是掘性杜陵坑,即从矿体上崩落埋于土中者,为独立石块,其质色与田黄极其相似,以其冒充田黄者颇众,而杜陵之美,由此亦可见一斑。


陈子奋《寿山印石小志·善伯洞》


善伯洞位于杜陵坑之北,二者之间还有尼姑寮、蛇匏等杜陵同系矿脉。关于善伯洞,一直有一个悲惨的传说。《小志》中也记载了这件事:“清咸同间,有石工善伯者,采石于此洞,洞陷,身没其中,于是乡人相戎弗敢往,此后八十年,寿山之佳石殆罄,遂稍稍有问津者,因名其石曰善伯洞,俗又呼仙八洞。”


善伯洞质地晶莹脂润,蜡型较强,外观有些近似内蒙巴林石,半透明或微透明。《小志》记:善伯洞“所出之石,质结如尼姑楼、迷翠寮,盖亦杜陵坑之余脉也。色极多,红如桃花,黄如蜜蜡,灰如秋梨,白如水晶,赤如鸡冠,紫如茄皮,种种具备。内隐粉白块,似花生糕。红紫点似丹砂,间多金银砂,闪烁其光。其明翠温纯者,则直入杜陵坑之堂奥。其次者诸色相间,虽砂丁错之,皆新巧妙绝。”




陈子奋《寿山印石小志·旗降石》


以今日的石种划分法来计,寿山石分为3大矿系:高山矿系、月洋矿系以及旗山矿系。高山矿系品种最丰,包括田坑、水坑、杜陵、善伯以及高山石等诸多品种。月洋矿系以芙蓉石为首,涵盖同矿系诸多石种。而旗山矿系品种亦虽不少,然多粗石,惟旗降石一枝独秀,可与高山、月洋鼎足为三。

《寿山印石小志》记:“旗降,又名奇艮,奇岗。产旗降山。色多黄、红、白。质虽坚而易攻,受刀特良。石中多不透明,而富光泽。佳者稍经磨砺,即光彩焕发,且表里如一。久不变色,品格贵于高山。”

旗降石颜色虽不丰富,却也罕见纯色者。《小志》记:“惟色纯者少,多红白、黄白或红黄白诸色相同,其白皮黄心者亦称银包金。其掘于土者,异于岩产,白似高山冻,黄似田黄,亦外浓内淡,温润可爱,然皆有白点以别之。至半透明结冻者,其坚洁华滋,在杜陵之上。旗降近无出产,更见罕贵。”金裹银、银裹金几乎已成旗降最鲜明的特征,黄白色层分明,特别适合做巧雕摆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