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始末(1):源头

上一篇文章玩梗玩脱了,一个8019年引起评论疯狂diss,还惊动了某双一流大学博士亲自批评指正,本人微末道行,只是本科学过历史,来写几篇文章献献丑,诚惶诚恐,多蒙赐教。

但是你说我本事不行,学术不端可以,@我粉丝这件事就过分了吧,人家是看的起我和我交流一下,管的有点宽,秦桧还有三个朋友呢,人吧,要讲理,也要学会尊重人。

点到为止,书归正传,这篇文章三天内几次易稿,最终决定还是写一个系列吧,毕竟这段历史比较长,三言两语说不清楚。

闲言少叙,回归正题。五胡乱华是这样一段历史,从字面上看。外人觉得就是国家侵略战争,但实则不然,五胡乱华就是一场西晋内部的叛乱引发的,五胡中唯一在塞外进入中原的是拓跋鲜卑,还是这段历史后期的事情。

五胡乱华不是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不是偶然的,它是东汉末年以来的少数民族内迁终极反应。

东汉末年天灾人祸,导致人口骤减,人祸是核心,以关中地区为例,董卓死后,李傕为首的董卓余党展开疯狂报复“傕等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籍。”“吏民死者不可胜数。”而后李傕的行为更加令人发指“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以上全部出自《三国志》卷6《董卓传》)

战争给底层人民带来的是无穷的灾难,被屠杀,侥幸躲过屠杀又出现饥荒状况,人饿到极致只能吃人,先吃谁?离谁近吃谁,父子相食夫妻相食在当时已经是常态,真应该把一些历史圣母们扔近那个年代,就会发现活着都是一种奢求。

这一时期萧条、白骨、无人迹等记载比比皆是,详细整理见葛剑雄《中国人口史》东汉三国之际的人口谷底这一章节。

可以说这一阶段东汉统治的地区人口数量锐减,具体数量不可考,但已经影响到国家正常运转了,劳力、兵力都成缺口状态,所以曹操知道汉中守不住的时候,先将汉中的氐人5万人迁到天水、扶风一带。

曹操是少数民族内迁的推崇者和执行者,以永嘉之乱的主体匈奴刘氏为例,“属董卓之乱,寇掠太原、河东,屯于河内。”曹操的做法是“魏武分其众为五部,以豹为左部帅,其余部帅皆以刘氏为之。”“刘氏虽分居五部,然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以上《晋书》卷一百一载记第一《刘元海传》)

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曹操虽然默许少数民族内迁,但还是有防备之心的,将强大的匈奴分为5部,但后来证明毫无卵用。

少数民族内迁对于其本身来说是痛并快乐着,痛是因为没有在塞外自由了,从纳贡人变成了纳税人,彻底在汉人的管辖之下,并且要经历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型。

快乐是因为内迁之后,生活更稳定了,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基本没有战乱,主要任务就是恢复生产,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能够去种地熟悉汉人文字,甚至与汉人通婚,这一时期人口匮乏,底层的汉人尤其是男性,没钱又找不到合适的对象,为了传宗接代会去找少数民族女子成亲的,三国马超的爷爷就是一个例子“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腾。”

曹操的内迁政策无论是生产力上还是人口恢复上都有了显著的效果,各个民族之间也有了和平融合的趋势,西晋建国后司马炎进一步加大内迁力度,结果玩脱了。

问题在哪?上一个内迁的民族融合问题还没完成,又加进来一些民族融合,谁顶的住呀?,融合最大问题在哪?是在心里。

内迁少数民族获利最多的就是少数民族的底层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稳定,但获利最少的是那些上层人物,还以刘氏匈奴为例,分为五部之后权利更加分散了,晋武帝司马炎时期,中部帅刘猛忍不住了,跑回塞外自己当单于当老大去了。

这种背景下,刘氏匈奴已经成为一颗定时炸弹,就等一个机会,没想到机会来的这么快,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