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张全团长,是我记忆中的硬汉团长

我1968年3月参军入伍,在兰州新兵团训练两个月后,乘汽车从青藏线进藏。五月中旬出发,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六月初到达拉萨,经过休整,我被分到在亚东驻防的11师31团3营9连。在亚东的仁庆岗驻防三个月后,我所在的部队又调防到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东段的米林下农地区。


前排右一为张全团长


当时部队没有营房,住的是地窝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面上,四周用松树的表皮木板围起来,上边压上油毡就是我们的营房。这样一住就是两年。第三年,部队在米林的下农地区修建营房,正式安营扎寨。那时,西藏的条件很苦,没有建筑工人帮我们盖房,全是部队自己动手,伐木、打土坯、烧砖,样样都靠自己干。在我当战士、班长、排长.干事的几年里,这些活我都干过,那一段时间的经历在我近20年的军旅生涯中,可以说是最苦的,也是最锻炼人、最磨练人的。在米林驻防的岁月,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我在3营9连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1972年初,团里选调我到西藏军区保训队学习。3个月后,我被任命为团政治处保卫股干事,一干就是7年。我们保卫股的股长开始是雷银海,接着是蔡生琪、罗兴忠。他们都是50年代入伍的老兵。我任保卫干事的7年时间里,31团的团长是张全,政委是武斌,不久武斌调师政治部任副主任,穆生哲接替任政委。团长张全是1944年参军的老八路,家是山西人,讲一口纯正的山西话,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个性比较特别的人,部队中间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传奇故事。据传当年在藏北地区剿匪时,他率领部队打了不少歼灭战,很多叛匪一听张全的名字,就闻风丧胆。他走起路来总是迈着八字步,一边用手揪着下巴的胡须,嘴里念叨着裘、裘。时间长了,干部战士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他“裘”团长。张全团长从严要求部队,从实战要求部队,训练部队的严紧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实战出发要求部队,训练部队是各级领导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但是真正落实起来,却是很难做到的。张全团长嘴上是这样说的,行动上也是这样做的,有两件事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次是1973年秋季的一个下午,那天是星期天,机关和部队都在休息,玩扑克的、打篮球的。坐在一起聊天的,一派和平景象。当时,张全团长为了演练部队,没有通知任何人,悄悄地率两名作训参谋,携带两支冲锋枪、一箱手榴弹,突然出现在八嘎沟7连的前沿哨所,7连一个加强班在这里担负着全团防御警戒任务。(我在九连任排长时曾带一个加强班在这里担任过守卫任务),张全团长对班长说:“现在接到师司令部紧急通报,印军的一个加强连,突然向我7连警戒阵地发动袭击,你们班要在两位参谋的指挥下立即进行反击。”说完,他就命令机枪、冲锋枪、步枪一起开火,并扔出十几枚手榴弹,瞬间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响成一片。这时,张全团长又命令班长用电话向连长报告:“印军的一个加强连突然向我前沿警戒阵地发动突然袭击,请求支援。”班长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实战演练,神情十分紧张的向连长做了报告。连长听到从哨所方向传来的激烈枪声和班长的报告,面对突发的敌情,深感事发突然,为了不贻误战机,也来不及多想,一边组织兵力准备支援哨所,一边用电话向代理营长范辉作了报告。营长接到报告后,按照营里的战斗预案,一是命令炮兵连立即进入阵地,准备随时对7连的警戒阵地进行火力支援;二是命令8、9两个步兵连分两翼展开,做好支援准备。当时营长虽感事发突然,事先一点敌情动态都没有,有违常规,但事关重大,也不敢怠慢,迅速将情况向团司令部作了报告。团值班参谋接报告后,在未找到团长的情况下,立即向值班的副政委李世杰作了汇报(当时政委穆生哲回内地休假),李未来得及多想,一面指示司令部按战斗预案,通知1营、2营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准备支援3营,同时将情况向在团里蹲点的李振朝副师长作了报告。李副师长得知这一情况后,首先向师司令部询问了近期的敌情动态,然后进行了分析,并作出三点指示:(1)按团里预案通知部队做好战斗准备;(2)迅速派人寻找团长张全,(副师长判断很可能是张全团长故意出的情况,在演练部队);(3)司令部派人到七连警戒阵地查清真实敌情。过后不久,从3营打来电话得知,果然是团长张全在7连警戒阵地上演练部队,大家虚惊一场。

第二次是1974年春天,部队进行季度拉练,全团分两路纵队,沿雅鲁藏布江江边公路由西向东开进,1营担任前卫营,当前卫营通过八嘎沟大桥时,团长张全突然出了个情况:“现在印军的轰炸机将八嘎沟大桥炸毁”。命令部队涉水从河里通过。当时部队的战斗作风,吃苦精神是不错的,机关和部队得知大桥被炸毁的“消息”后,二话不说,立即挽起裤腿,开始涉水过河。当时,虽已是春天,但西藏的河水全是从雪山上溶化下来的雪水,冰冷刺骨,寒气袭人。炮一连过河时,一名扛炮的战士不小心,脚下一滑,不慎将一门迫击炮炮身掉入齐腰深的水中,开始的河水很清,炮身在水里清晰可见,但是由于水流太急,没有及时捞起,几秒钟后这门炮就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为了捞这门炮,该连先后组织十几名干部战士,轮流下水打捞了整整一天,最终总算打捞到了这门炮身。部队这次演练中虽然险些损失一门炮,但是却让部队又一次受到了近似实战的练习,使部队的应变能力、战斗意识、吃苦耐劳、敢打硬拼的精神得到磨练和提高。

对于张全团长这种从实战出发,训练部队的作法,有部分干部战士当时很不理解,认为他要求太严、太狠、太苛刻,但绝大多数同志还是赞成的,因为现代战争具有突然性,变化多端,没有固定的模式,违背常规的事情是常有的,平时不从实战出发,从严要求部队,训练部队,战时就要吃大亏,受大损失。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张全团长在31团担任团长七年,1979年初部队调防新疆时提升为11师副师长,1983年离休。


作者当年在部队时的留影


刘洪毅 一九六八年三月入伍。在西藏时,曾在陆军第十一师三十一团服役,历任战士,班长副排长,排长。政治处保卫干事,股长。七九年五月随部队移防新彊。八一年在石家庄高级步校政治完成队学习两年大专学历。毕业后任十一师政治部保卫科长,八六年十二月转业到河北省工商局工作,现己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