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三季人”,认输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这时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

学生答道:“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闻言大喜,说:“既然如此,我可否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欣然答应。

客人便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听到这个问题,学生想都没想便回答道:“一年自然是有四季。”

谁知客人听后却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是四季!”

“三季!”

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赌输的人要向对方行三拜之礼。

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便上前说明原委,随后问道:“老师,你说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笑着答道:“一年有三季。”

客人闻言大喜,便要求这位学生向自己行礼。学生心里虽满是疑问但也不得不依照赌约行了跪拜之礼。

客人走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那是蚱蜢,蚱蜢春生秋死,一生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怕是吵个三天三夜都讲不通。既然如此,又何必浪费时间做无谓的争论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思想、见识、认知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人,我们不要试图去说服他改变自己的想法,哪怕明知他是错的,只要他自己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算别人说出一朵花来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你所说的不在他的认知范围之内,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三季人”。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三季人”,就连我们自己,也在时不时地扮演着“三季人”的角色。因为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是非观都不尽相同,思想、见识、认知水平更是参差不齐,这就决定了争论发生的必然性。

一旦有了争论,双方势必都会使出浑身解数,各种说事实摆道理,争得面红耳赤,试图说服对方放弃立场认可自己的观点,可争论到最后往往也只是无果而终,两人不欢而散,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正是“三季人”的狭隘之处,也是可悲之处。

庄子也曾说过: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意思就是说:对于井里的蛙不可以与其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于秋天就要死去的虫子不可以与其谈论冬天的事情,是因为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于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以与其谈论大道理,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教育程度的制约。

所以,但我们面对“三季人”的时候,认输,从而摆脱一场毫无意义的争论,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而我们自己也应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见识,争取不做“三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