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情怀

糍粑--情怀

文|盛歌

如今看到那烤得焦焦黄黄的糍粑,不禁想起了那些与糍粑粘在一起的岁月。

那些岁月通常是将近过年的一段时间,那时候的的冬天是比较闲暇的,日子总得想办法过得紧凑一点,于是村里的人们都开始忙碌起来,小孩子很是喜欢大人们忙碌的,有些愿望已在心底里憋了整整一年了,打糍粑也是年前必须忙碌的一件事。

先把糯米淘好后泡起来,待本来就胖而白的米粒泡得更胖更白了,就把其倒进木甄子中,然后把甄子立放进锅里开始烧火蒸了。要不了多久,香喷喷的蒸汽就钻出甄子缭绕起来,小孩的眼波也随之明亮活泛起来!当把热腾腾的糯米饭从甄子里倒进早就洗净备好的大铁锅(有些地方有对窝~把石头打磨成锥状底而得)里后,大人往往先给孩子们一人盛一碗解解馋。

然后就一人稳住铁锅(一般是放在装了一半米糠的箩筐上的),如果家里有三个大人的话,另两人就各拿一根洗净的竹杖(通常是用较大的竹子做成专门用来打糍粑的),站在铁锅相对的两边,一人一下的杵起来,刚开始米饭还没有杵烂,用不了多大劲,还算比较轻松,等到米饭被杵融烂后,粘稠的饭泥就粘在了竹杖上,那就需要边杵边搅动,非常费劲了!同时也会有些粘锅,稳扶铁锅的人也很费劲了!

当大家都淋漓一通汗后,米饭也被充分杵搅成稠泥状了。大人们就洗净手,在手上沾点水后(防止糯泥粘手),就开始把糯泥揪成一小团,搓成球状,这时大人也会给孩子们一人一团继续解馋,那时是不敢奢望有白糖来沾着吃的,但家里通常都有豆面(把大豆炒焦然后用石磨磨细而成)或者酥麻面(一种植物果实磨制而成),沾一点,哇!那真是又糯又香,好吃极了!然后压扁,放到底部均匀撒有一薄层米面(那时我家常洒的是玉米面)的簸箕里,不一会就摆满了一簸箕,一般都是像小碗沿那么大的,但有时也做几个稍大一些的。糍粑就做好了!

第二天糍粑冷却后,一个个亮晶晶的,很是诱人。就等到过年的时候拿来招待客人了!糍粑有好多种吃法:像前面讲的那样蒸熟(热)了吃,也可以在锅里用油炸或者火炉子盖上烙热了吃,那时家里都烧北京炉(火炉子),我们最享受在烧红的炉盖上烤各种东西吃了!还可以把糍粑切成块状和油茶一起熬煮了吃,如果再混撒几颗炒黄豆在里面的话,那就美味极了!

糍粑那时在农村常拿来祭祖或者祭神。如果过年时家里做得有糍粑的话,初一的早上要先拿来烧纸祭祖。那时谁家立新房子(木房子,需要先搭好房子的架子,然后抽立起来)或者钉大门(房子立好后是空架子,需要慢慢的装墙壁等,通常大门是最后装的,装好后就是一座完整的房子了,这是那时农村人的心愿,家里条件好些就装得快些,我们家到我读高中时都还没有能够钉上大门)时,半夜(约零点)都要用糍粑来祭神,祭过神后人们就抢来吃,多数是小孩抢,大人们要么睡觉,要么就去斗五或者摇包谷籽(那时最流行的两种赌博方式)去了,大人说吃了祭仙粑身体会非常好。那时我们为了抢祭仙粑和瞧听说佛事的闹热(大门装钉好后是关上的,半夜时一个先生在门外唱说些祝福之类的话,一个先生在门里反驳或者提问,要门外的先生把门内的先生说得哑口无言了才把门打开),通常在玩捉迷藏或者丢坑、打四角板等累了后,就在伙伴家关牛的棚楼上盖起稻草睡觉(那时谁家都没有多余的床被),半夜再爬起来。立房子当天,上梁时先生也要说佛事,好像是给抬梁的人鼓劲和唱说一些吉利话。等梁上好后,先生会把主人家亲戚做的抛梁粑(实际上也是一种小糍粑,只是在上面点得有红点,也是祝福的意思)四处抛撒在地上,那时我们也不怕脏,都争抢起来吃,听说吃了也会得到神仙们庇佑的!

写着写着,不禁好怀念那些岁月!好想回到小时候,好想再次吃着爸妈亲自做的糍粑过过年,好想再次和小伙伴们一起抢祭仙粑吃啊!可是……

作者简介:盛鞠良 从军20余年 湄潭家礼医院医生 诗人 笔名:盛歌,愚乐 ;山野一杏翁,田园一诗农,辛勤耕耘,稍有所获。诗作积极向上!蕴乡土气息,染浪漫温馨,交流发表诗作近千首 ,有近百首为文心社,今日头条,微语温馨等网络诗刊发表。 有《多情四月来贵州》《诗画南江大峡谷》《唱响乌江》《老歌情怀》《悠悠湄江情》等数十首歌词在中华诗词论坛歌曲版(林羽先生)谱上曲交流,土豆网,百度及360输入盛歌作词或者盛鞠良可搜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