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英文化
誠邀,如題。河西走廊指的是在甘肅省西北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龍首山以南,烏鞘(shāo)嶺以西。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100—200千米,因坐落黃河以西,故名。平均海拔1 400米左右,其中綠洲斷續分佈,其餘部分大多都是沙漠。在古代,河西走廊自漢朝時期隸屬於中原王朝,劃歸十三州中的涼州管轄,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帶“涼”字的地方政權,其首都和統治範圍大多都在河西走廊。要說河西走廊對中原王朝的意義,小編以為這兩個方面很是重要
其一,河西走廊是西北地區難得的糧倉
河西走廊被稱為“西北糧倉”,是聞名“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水草豐美,物產豐富,是靠祁連山積雪和冰川的融水滋養、灌溉而“造就”。歷史上凡經營西域,必先得到河西走廊以供給前方軍隊的糧草
其二,河西走廊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擺開中國地圖,你會發現,新疆和內地之間隔著茫茫沙漠,河西走廊是連接中原和西域的唯一通道,正是由於其巨大的戰略地位,自西漢得河西后,即建立四郡置兩關,即武威,灑泉、張掖、敦煌四郡;置陽關、玉門關。歷史上河西走廊曾經被兩次切斷,一次是西漢內亂,一次是唐朝內亂,這兩次被切斷直接導致西域脫離中原王朝的統治,由此可見河西走廊的作用有多大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東西長約1,000公里,河西走廊又稱甘肅走廊,核心區域為(河西五地)主要有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等歷史文化名城,它自古就是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民族團結、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和交通要道。
一、經濟地位:河西走廊堪稱路上馬六甲海峽,從歷代的絲綢之路到今天我國經濟戰略聯通亞歐大陸的重要經濟通道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張騫出使西域對中原地區的經濟意義甚至遠超戰略意義,自漢代開始至唐、宋、明、清的經濟繁榮離不開河西走廊的重要作用。今天,中國倡導構建亞歐大陸橋、促進國際經濟貿易發展,河西走廊是“一帶一路”建設無可取代的重要節點,經濟地位也十分重要。
二、戰略地位:河西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中亞各國的咽喉要道,國防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河西走廊東西隔絕維回,南北隔絕藏蒙,是防止祖國分裂的前線,如今的戰略意義大於經濟價值。自漢武帝在山丹建立軍馬養殖基地到新中國成立以來蘭州軍區和西部戰區的戰略意義足以證明河西走廊的軍事戰略存在價值。
三、交通地位:河西走廊是環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國和中亞、俄羅斯交通的大動脈;同時,河西走廊大通道是內地連接新疆的首要通道,而新疆則關係著國家的戰略安全。像連接新疆的高速公路、鐵路、高鐵,石油管道、西氣東輸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工程,都通過河西走廊把新疆和內地緊密聯繫起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其地位不可替代。
綜述:河西走廊是連接我國東部和西部的咽喉,地域雖小但經濟、軍事戰略意義重大,是維護國內軍事穩定,是維護維、蒙、藏、回民族團結穩定,是維護國家與亞歐各國軍事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
河西走廊祁連山孕育滋養的五個城市繁榮發展,使得河西地區荒漠化進程逐步減少,交通地理位置的重要關係著國家軍隊運送,西部的石油、天然氣運送,民族關係的融合,河西走廊的穩定繁榮發展關乎國家格局的政治軍事經濟發展,其地位不容小覷。
華視廣告傳媒
在如今中國行政版圖上,你可以看到一個西北-東南走向的行政區域---甘肅省,它位於中國西部,形狀像一條玉如意,它的中間是一條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這條通道東西長1200公里,寬數公里到近百公里不等,東起烏鞘嶺,西至星星峽,南側是祁連山脈,北側是馬鬃山。因為在黃河以西,形似走廊,所以被人們稱為河西走廊。它南北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東西是黃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第一次進入中國人的視野,是在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中。河西走廊是中原進入中亞、西亞的必經之路,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傳播的黃金通道。
明末清初的地理學家顧祖禹就曾這樣分析過西域、河西與秦隴的地理政治聯繫,是為“欲保秦隴,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數千年來,西域的得失始終與河西走廊密切相關,如唐朝前期擁有河西走廊,並於西域設四鎮,“太宗文皇帝踐漢舊跡,並南山抵蔥嶺,剖裂府鎮,煙火相望,吐蕃不敢內侮”,然而唐中後期時,河西走廊被吐蕃所陷,導致“隴坂以西,皆為異境,畿輔震驚,烽火時至”。
經濟上河西走廊堪稱路上馬六甲海峽,從歷代的絲綢之路到今天我國經濟戰略聯通亞歐大陸的重要經濟通道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張騫之後漢王朝對河西走廊的佔領,是我國數千年領土擴張歷史上第二次偉大事件,拿下河西走廊只後,廣闊的西域進入中國人的視野,使中國的農耕戰略縱橫一下向外擴展數千公里。
蝦果仁
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之西,夾在祁連山脈和阿拉善高原之間,西連大沙漠,東西長約一千公里,南北寬從十到百公里不等,含今天的酒泉、嘉峪關、張掖、金昌、武威市全境以及蘭州、白銀市、臨夏回族自治州在黃河以西地區,因形似走廊而得名。
河西走廊既是中原連接新疆以及中亞的交通孔道,又是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帶,地理位置重要,稱之為東亞陸上馬六甲海峽一點不為過。
地理角度上看,中國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制約,使得在北宋以前,河西走廊是中國歷史上對外聯繫的最重要窗口。
古代中原王朝東、東南、南三面環海,受制於航海、造船技術和氣候條件,大海成為當時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西南是長年冰雪的青藏高原,翻越起來極其困難。東北寒涼,受到限制;北方大漠,也不易通行。加上西南、東北和北方長期以來屬彪悍的少數民族佔領,人口定居點過於分散,不易供給。
從文明角度上看,自秦漢以來,中國封建王朝力量在東亞長期處於壓倒性地位,無論是朝鮮、日本、越南等國,與中國同屬儒家文化圈,其中朝鮮和越南等國還處於傳統宗藩體系內。
與之相對,中亞地區乃至更遠的中東、歐洲地區與中國屬於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倒是更能取長補短。絲綢之路途經河西走廊,成為中國對外聯繫的重要紐帶。
從東西向上看,河西走廊是維持中原穩定的重要屏藩。明代名臣楊一清曾言:“兵糧有備,則河西安。河西安,則關陝安,而中原安矣”。其實如果不能控制蒙古與青藏的勢力,河西走廊是頗為脆弱的,而規模龐大的西域駐軍規模直接受制於經由河西走廊的物資與貨幣供應。
從南北向上看,河西走廊是連接蒙古和青藏高原的重要紐帶。
處於“華夏文明圈”的核心區域相比較,河西走廊的文化要複雜得多,呈現出多元叢生的文化狀態。著名學者季羨林則把敦煌稱為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化體系的匯流之處。
今天的河西走廊因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更顯出自己的重要性。因為河西走廊是環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國和中亞、俄羅斯交通的大動脈;另一方面,河西走廊大通道是內地連接新疆的首要通道,而新疆則關係著國家的戰略安全。
這個安全涉及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涉及國家領土安全、資源安全以及國家未來發展。像連接新疆的高速公路、鐵路、高鐵,石油管道、西氣東輸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工程,都通過這裡把新疆和內地緊密聯繫起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其地位不可替代。
地球知識局
歷史上漢帝國掌握了河西走廊,獲得養馬基地,斬斷匈奴的左膀右臂,從而獲得對匈奴的戰略優勢,進而為鑿空西域準備了條件。唐代喪失河西走廊之後,不僅西域盡失,連吐蕃也來壓迫,甚至一度佔領了長安。宋代的時候,河西走廊掌握在西夏手裡,所以西夏作為一個小國,居然能和遼、宋分庭抗禮。宋代因為喪失了河西走廊,又沒有燕雲十六州的天險,沒有騎兵,所以不能和遼國、金國、蒙古國抗衡,被不斷壓迫以至於滅亡。明代不能有效的掌握河西走廊,所以明代疆域始終侷限在兩京一十三省,再加上東北不穩,所以始終無法威脅北元,還有後來的韃靼、瓦拉,無法從側翼進攻取得戰略優勢,不得不在北邊設置九邊,修長城,造成沉重的財政和軍事負擔。清政府因為掌握河西走廊,並且實行滿蒙聯姻,信仰藏傳佛教,所以能夠維持大一統局面,構成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雛形。
青年史學家
河西走廊是甘肅西北部位於祁連山和合黎山之間的平原,在黃河以西,故名河西走廊。它東起烏鞘嶺,向西北延伸1000餘公里,寬度從幾公里到幾百公里不等。
這地方雖屬於荒漠戈壁,但得益於上天的恩賜,有幾條比較大的河流流經這一地區,如武威的石羊河,張掖的黑河,酒泉的疏勒河和黨河。有河水的灌溉,形成了幾塊大的綠洲,產生了較為發達的灌溉農業,所以自古以來,就是西北重要的糧食產區,聚集了較多的人口,出現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這些較大的城鎮,可以為東西往來的客商提供食宿和安全保護。
再看河西走廊的東西兩面,東面是騰格裡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一望無際的戈壁灘,西面就是祁連山以及高原,如果沒有河西走廊的綠洲,那兩大沙漠很可能合流,並一直推進到祁連山,那是多麼可怕的事。
古代中原王朝要聯繫西域,走河西走廊那是上上的選擇,因為能提供充足的補給。雖然也有草原路可供選擇,那相對就比較艱辛了。
正因為河西走廊是溝通中西方的咽喉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大敗河西匈奴後,漢武帝在這裡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來守住這塊戰略要地。
張掖處在河西走廊最窄的地方,張掖之名來源於“張國臂掖,以通西域”,意思是斷匈奴之臂膀,張中國之腋窩。這地方地理位置尤其重要。
絲綢之路開通後,通過河西走廊東西方的經濟貿易和文化的交流達到了一個高潮,法顯、玄奘、馬可波羅都經過這裡,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人類進入海洋時代後,雖然河西走廊失去了往日的榮光,不再是一條溝通東西方的黃金商路,但是它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他是聯繫新疆和內地的最重要通道。今天的河西走廊交通已變得更加便捷,有連霍高速,有蘭新客專的開通,交通大孔道的作用將更加突出。
燈下話史
河西走廊重要需和甘肅的重要性一同分析
清朝總結前朝的歷史,穩定了北方兩大戰略要地,這裡只談西北戰略要地,以西寧河湟蘭州中衛銀川為核心的隴西、河西戰略重地。沒有區域的繁榮、強大,河西走廊非常脆弱,國家昌盛時控制在中原文明手中是經濟走廊、繁華之路;國家哀敗動亂時掌控在其他勢力手中是刺殺扼制中原文明的利劍、動亂之地。
看地圖,甘肅如一根”大腿骨”插入藏疆蒙回各少數民族地域之中,東南聯接陝巴蜀。和平時是中原連接西域的交通樞紐,西北民族的交流中心,中原文明傳承區,東西文明交融核心。動亂時,控西寧河湟青藏之咽喉,進可改退可守,青藏穩固;控河西扼西域之要塞,左右牽動藏蒙,西域無憂;北扼蒙回,蒙回主要人口集中在河套地區,甘陝晉策動,蒙回無騰拓空間。甘肅就是中華站立的”大腿骨”,中華昌盛的”玉如意”。
自古失甘時期,北方必形成強大改權,中原必動亂不休。
唐
盛唐,隴右道、安西都護穩定甘肅,通西域,絲路繁華。
安西之亂後,唐逐步失去甘肅河西,唐衰落,後更有五代十國之亂,五胡亂華之痛。從圖上看,河西走廊是多麼脆弱,隨時都可能掐斷。
宋
東北失錦州瀋陽困於山海關內,西北失西寧蘭州銀川一線,困於關中。北方豪強戰亂不休,遼、金、吐蕃前後坐大,西夏立國、大理建國等等,先失北宋。
北方只要出現強大集團勢力,亡國不遠,就是全球最強大的經濟強國”,宋”也沒有抗衡的力量。
明
明重東北而輕西北,待西北大順兵鋒所向,帝國崩。
清
清,兼顧東北、西北,加強民族融合,總體上比較穩固。
1764年,清總結歷史。認為西安處西北最東南,可做為後方經濟文化中心,已失去政治、軍事、交通中心作用,陝甘總督府西遷到蘭,當時西寧、寧夏屬甘肅省轄。”蘭州,險峻有餘,繁華不足”為解決戎邊以求長治,必須優先繁華西寧河湟蘭州中衛銀川一線,清實行移民政策,以蘭州為核心的周邊經濟、社會得到較大提高。清未,英支持藏、俄支持疆蒙惑使獨立。左宗棠收復新疆,總督府遷蘭起到重要作用,清加大了對蘭周邊經濟支持功不可沒。清的未落是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碰撞,清對後世的警示還是要總結的。
清總結”西北穩定的政治、軍事、交通核心是以蘭州為核心的周邊地區;西安,是西北經濟、文化中心;新疆是西北對外窗口”,穩定西北必須繁榮蘭州。可惜從1764年開始近200年,國家在動亂之中,蘭州並沒有得到大的提升,河西也沒有穩固。
民國
甘肅控制在當時民國政府手中。軍閥混戰,青寧二馬擾亂西北,但未能實現青甘寧一家局面。西北沒有形成強勢政權,從而沒有脫離中原文明控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
解放戰爭時期,毛周朱對西北非常重視,選熟悉西北情況的彭賀兩大主帥指揮西北戰場。中央擔心的是西北久不能解放,外部勢力插手,西部動亂。西北最殘酷的起決定作用的戰役就是解放蘭州。
解放後,西北大區軍區司令部、鐵路局、工業基地均佈局蘭州。西北師大、西北民族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交大、西北農大、西北財大等佈局蘭州,後因各種原因沒有全部落實。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全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東部沿海優先發展,西部與東部中部差距拉大。
蘭州城鎮人口由解放時的12萬增長為300萬,蘭州主城蘭州盆地只有295平方公里。新的工業無法佈局,舊的企業無拓展空間,蘭州進入20年衰落期,和周邊城市相比,發展滯後,蘭州必須另劈新徑。國務院指導甘肅時提出:
推進”蘭西城市群””蘭白經濟區””寧夏沿黃城群”建設,三個區域連起來,剛好是西北戰略核心”西寧河湟蘭州中衛銀川”戰略核心,優先發展”天水”“平慶”“河西”區域。河西走廊佈局”武威金昌”“張掖””酒嘉”黃金節點。
一帶一路新機遇
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從海洋經濟向海陸經濟模式轉變。西北由內陸變成陸上向西開放前沿陣地。陝甘寧青疆迎來大發展機遇。西北地區三大歷史定位凸顯。以西安為核心的經濟文化中心優先起飛;以甘青寧為核心的政治軍事交通中心逐步形成;以新疆為核心的向西開放窗口顯現,已經關閉1000多年的絲路經濟帶復甦。
交通
西安形成客運鐵路樞紐;蘭州形成西北最大的綜合鐵路樞紐;新疆形成外向鐵路樞紐;青海寧夏區域鐵路樞紐形成。
西北油氣樞紐形成
軍事
西部戰區陸軍司令部設蘭(西部戰區無海軍)
政治
以蘭州鐵路樞紐為核心,形成蘭州太原方向、蘭州西安方向、蘭州重慶方向、蘭州成都方向建設中華文明傳承區的鐵路網。形成包蘭、蘭青藏、蘭新聯繫藏疆蒙回各少數民族的鐵路網,各民族交流觸合加快。
水利
南水北調將繁榮整個西北
西線調水將為解決西北乾旱缺水、典定基礎。中線東線南水北調滿足華北地區用水,黃河上游可調水到河套地區、河西蒙西新疆地區,合理調濟水資源,西北可從容佈局工業農業。
題目太大,以河套地區調水為例。
河套、陝北黃土高原海撥多在1100米到1300米,黃河黑山峽水利樞紐水庫可積水到1380米。通過黃河上游水利樞紐可實現區域絕大多數地區自流引水。僅河套周邊地區可實現28萬平方公里自流引水。通過蘭州上游水庫沿1800米引水可自流引水到河西走廊、新疆全流域。西北地區將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農業承接區。
西北黃土高原,河西走廊有大量的連片丘陵、戈壁、緩丘可佈置工業。以開始建設的蘭白經濟區為例,河西走廊開發後將成為重要的交通要道、工業基地、農業主產地,將徹底解決河西走廊的脆弱局面。清大量移民河西、新疆,後因缺水無法發展經濟,移民返回原籍,問題沒能解決。隨著科技進步,交通、水利、工業等佈局沒有太大難度,只是比在平原擴城擠佔良田發展慢一點,前期投入大一些。
蘭白經濟區開發連片緩丘、平臺佈置工業將為河西走廊工業開發鋪路。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答案好多,都說得很好,我只補充一下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這麼說吧,河西走廊當時關係著整個大漢帝國的前程,如果不打通這條通道,漢朝不會發展為一個影響世界格局的強大帝國。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16歲,剛剛登上皇位,雖然這個時候國家兵強馬盛,國庫也很充裕,但是一看到疆域圖他就很憂心。
看上圖大家就能明白,當時的漢朝領土,向東是大海,向南是青藏高原,還有一些掀不起風浪的小國,漢武帝還是很放心的。但是一看到西邊和北邊,強大的匈奴,領土竟然比漢朝還寬,匈奴又和羌部落接壤,這兩個經常聯合起來搞事,搞得漢帝國邊境雞犬不寧。
從漢朝第一任皇帝劉邦開始,對匈奴就一直是和親+防禦的政策,到劉徹的時候已經60多年,眼看著匈奴越來越強大。本來之前河西走廊還有個月氏與匈奴抗衡,後來月氏也被趕跑了,匈奴對漢朝邊境的騷擾越來越頻繁,甚至已經威脅到了都城長安。
怎麼辦呢,漢朝的軍事力量是很強大,但是吃米飯的中原人和吃牛羊肉的匈奴人打起仗來,還真沒人家厲害,特別是匈奴的騎兵,機動性靈活性都強過漢朝軍隊,連馬的速度和體力都更好。
公元前129年,面對匈奴的襲擊,漢武帝派出四路大軍回擊,但結果是一路無功,兩路折損,唯獨車騎將軍衛青那支,出其不意深入險境,獲得了勝利。
然並卵,衛青只有一個,而且整個朝廷對匈奴的地形地貌以及遠在西邊的西域,都相當的不瞭解,想要對抗強大的匈奴還是很吃力的。
好在幾年後,張騫回來了。當初派張騫出去的時候,漢武帝是沒報什麼希望的,沒想到他出去了13年居然活著回來了,可喜可賀,又給打匈奴添了一員猛將。
張騫帶回了西域的地圖,匈奴的地圖,他還帶回一個重要的情報,就是河西走廊。可以說,當時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唯一通道,而且有祁連山豐美的水草,河西走廊可以孕育優良的戰馬。河西走廊與羌部落接壤,要是漢朝佔據了這條通道,就可以切斷匈奴和羌的聯繫,相當於斷其右臂。當然,打通了河西走廊,還可以聯通漢朝和西域,聯合烏孫之類的國家一起攻擊匈奴,如此便可解除匈奴威脅。
至此,漢帝國對於匈奴的攻擊不再是盲目的復仇,而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宏大戰略。
公元前121年,在這一年之內,霍去病受命三次出征河西走廊,為的就是打通這條通道。當然,這些都實現了。霍大戰神簡直就是匈奴剋星,三下五除二就把匈奴趕出了河西走廊。
匈奴當時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可見河西對於匈奴的重要性。當然,漢帝國接手過後,河西走廊被經營得更好了。這裡的天然馬場,培育的戰馬可與匈奴人的戰馬抗衡,甚至更強,通過河西走廊,漢朝人終於見識到了西域汗血寶馬的厲害。
漢朝的使者,西域各個國家的使者,頻繁的往來於河西走廊上,漢朝終於不再是孤懸於東方的大國,和西方的聯繫通過河西走廊變得越來越頻繁,已經到了最遠處的羅馬帝國。我大漢朝的威名遠播世界。
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從這樣開始的。
所以河西走廊對中國來說,對漢民族來說,就是帝國夢想開始的地方,是海運興起之前,歐亞大陸上最繁忙也最重要的一條商路。
騎驢漫遊
在古代,河西走廊重要性主要體現在軍事價值和經濟價值兩方面,在今天,它的價值遠不如此, 河西走廊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
公元前138年,匈奴對漢朝的包圍侵擾迫使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尋求軍事同盟。河西走廊地處咽喉要塞,無論是打通西域 還是切斷匈奴與羌國的對西漢形成的包圍之勢,這裡都是首當其衝的。
河西走廊因其水草豐沛,物產豐富,這裡也被人們稱為“西北糧倉”。
在開疆拓土、南征北伐的古代軍事中,河西走廊為匈奴提供無數品種優良的戰馬,而天然的牧場 也使得補給能夠源源不斷。
軍事補給在戰爭中又極其重要,河西走廊的優勢讓遠在中原的漢朝 對匈奴的戰爭中節節敗退,在漢武帝之前漢朝對匈奴的政策也只能是防禦,而無法真正反抗。
河西之戰後,行政與郵驛系統遍佈河西,漢朝的勢力範圍也沿著河西走廊延伸到了西域。
魏晉時期,長年戰亂,北方的少數民族紛紛搶佔中原地區,一路上廝殺搶虐,使得中原百姓民不聊生。
此刻的河西走廊由於地勢偏遠,以其相對安定的政治環境保護了流離失所的儒家學者。使得儒家文化得以紮根,並最終影響中原文明,成為後來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來源。
魏晉南北朝時期,恆河兩岸的佛教文化開始沿著寬闊的河西走廊大規模進入中國。大小乘佛教也陸續通過河西傳入長安,開啟了佛教中國化的歷程。
文化,宗教以及民族的融合,為河西走廊留下了千年不朽的文化遺產。
15世紀以後,隨著明清的封鎖,河西走廊日漸衰落,卻仍肩負著連通中國東部和新疆的幹道,撐起西北邊防重地的重擔。
隨著蒙元王朝的建立,西藏併入中國的國土,河西走廊又成為連通著分處南北的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的要塞。
在現代,石油資源無論是在保障軍事還是在發展工業中都是至關重要的,早年中國被國外認為是一個無法開採出石油的地方,而玉門油田成為中國首個石油基地,打破謠言的同時,也保障了當時必要的石油儲備。
鎳,世界重要的礦產資源之一,廣泛運用於工業和軍事武器製造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有句話叫做:黃金易得,而鎳不易,新中國成立後,急需發展國家的工業,國外對於鎳都是嚴格封鎖,禁止出口的,河西走廊鎳的發現,震驚全國,這也使得中國成為了世界鎳鈷工業大國。
我們所熟知的雷達,衛星,航空航天的生產材料,都有它的身影,可以說河西走廊的礦產資源,為中國的工業發展有著不可巨大的貢獻。
於此同時,河西走廊不僅是內地通往西部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國將西部油氣資源輸往內地的重要能源通道,與南水北調,青藏鐵路,西電東送,並稱為中國新世界的四大超級工程。
行走在河西走廊之中,戈壁灘上處處都是風能發電設備,這對於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優化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減排,推動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除此以外,說起河西走廊就不得不提絲綢之路。它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非歐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東方與西方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盛唐是絲路經濟最繁榮的時期,也是敦煌藝術最輝煌的年代。一帶一路正是沿用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成為新中國建設藍圖的關鍵一環。
一帶一路對於打破外國對中國的經濟封鎖,以及加強對外的合作交流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所以,河西走廊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未來,都肩負著重要的使命,也做出過無數卓越的貢獻。
河西走廊經歷著中國從強盛走向衰落,從抗爭走向復興,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也將再一次見證著中國從崛起走向繁榮。
有書共讀
河西走廊位於甘肅省境內黃河以西,東起烏鞘嶺,西迄古陽關、玉門關,南接祁連山脈,北抵龍首山、合黎山和馬鬢山。在行政區劃上屬於今天的甘肅省張掖、酒泉、武威、金昌、嘉峪關五市及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阿拉善右旗二旗所轄。
歷史上,河西走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它不僅是中原王朝溝通西域乃至亞歐等國的關鍵之地,還是中原王朝抵禦西北遊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關隘。其防守地位不僅體現在軍事重鎮、關口要隘眾多,還在於此地是古代王朝戰馬基地。
本區發展牧馬業自然條件優越,土質細腴肥沃,屬大陸性乾旱氣候,氣候溫涼,水草豐美,草類宜於生長,草質優良,這為本區畜牧業及牧馬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漢武帝時期,漢軍之所以能大破匈奴,就在於漢朝掌控了該地,得以獲得優秀的戰馬,與匈奴作戰;而北宋之所以對遼作戰頻頻失利,就在於該地被西夏國所佔據,北宋難以獲得大批優秀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