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前 1% 的高中生,到底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

最近有同学在问,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是成绩为什么还是没有很大的提升,是不是与天赋相比,努力真的太微不足道?

之前在知乎上也看到一个问题,排名前 1% 的高中生,到底靠天赋还是靠努力?今天也想给大家来聊聊这个问题。

高中阶段,有几种种现象应该是很常见的,一种是总有那么几个尖子生,从没见过他们用课余的时间来学习,可是却总是在班级遥遥领先;另一种是每年高考,也总有那么几个默默耕耘的人,最后一刻一跃成为黑马,打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翻身仗;而和此类现象相反的是,也有那么一些人,仿佛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可是成绩却总是不温不火~

所以高中的学习中,到底是努力比较重要,还是天赋比较重要?

首先,承认天赋上差距的存在,肯定是必要的,不同的人智商肯定是会存在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可能很难直接进行估量,即使评估出来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大家也都知道《伤仲永》的故事,因此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讨论。

在这里想说的是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后面看到的那些尖子生看起来并不用功,但是依旧是班级的前几名,真的完全是因为天赋吗?

我们对学习现象下意识的认知,或许只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导致我们把很多其实源于后天逐渐养成但比较隐蔽的因素归因于天赋。

见过很多案例,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学得毫不费力的学生,实际上从小就养成有学习的一些好习惯,比如说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专注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帮助他们从小就对新的知识有着更好的理解能力,可以迅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联系和比较,并形成自己一套学习方法体系,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效率。这些学习习惯,思维习惯,都是在从小到大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也跟家庭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最后汇聚的结果,可能就是你看到的,他们即使没有那么努力也可以学的很好。

那么如果我们从小没有养成这些习惯,是不是注定就要落后于人了。事实上,我们大多数的人在高考的路上,可能更多的靠的是汗水。没有天赋,也未能从小培养出良好的习惯,那也就只能通过更多的努力来进行弥补,通过努力,不一定可以达到最拔尖的那一波人群里,但是却是有机会达到前百分之一的水平的。

但是我们所谓的努力,不是单纯的时间累积,而是要做到如下几点:

1、有长远的目标和规划,明确知道要的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2、夯实基础,将最基本的知识点理清。

3、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多思考,提炼出自己的学习方法。

4、提高有效时间的学习效率。

最重要的一点是,你需要知道,思维的懒惰是比行为的懒惰更可怕。只要不转变思维,再怎么努力收效也是微小的。就好像学习不仅仅是量的积累,也在于质的改变,一种题型你做很多道练习题,但没有一题是你透透彻彻弄清楚了的,那可能最后只能是看起来很忙而已~

天赋决定了你能达到的上限,努力程度决定了你能达到的下限,改变不了天命,唯有改变自己。

今日话题

摸着良心问寄几

你是努力的人吗?

在文末给自己定一个努力的小目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