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在100年前定下的教育目标,今天实现了吗?

今天是五四运动100年纪念日。

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篇章,同时对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五四时期关于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历时百年仍不掩其华。至今仍值得我们去继续探索。

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五四精神以民主与科学为底色,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平民化和革新化发展,在思想与实践层面促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各类教育理念及实践,影响并改变着社会整体观念。

平民教育

以“惟民主义”为方针,以教育普及与平等为目的,意图通过平民教育来最终实现平民政治,“教国民人人都有独立人格的与平等思想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实践

工读主义

强调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创造一个合理的社会,并提倡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手脑并用等。20世纪20年代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将工读主义教育思潮推向了高潮。

实用主义

教育兴起于美国,其代表人物杜威曾受邀多次来华宣讲,他的“教育万能论”迎合了20世纪中国教育转型的客观需要,其“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教育主张得到认可及推广,并对学制系统、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产生了极大影响。

科学主义

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科学主义思潮也不断发展,涌现出了不同的流派。以任鸿隽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社,主张将科学内容尤其是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渗透到学校教育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认为,应以科学为思想解放的武器,通过文化反思倡导科学启蒙。以胡适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以此作为解决一切学术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等。

中国科学社主办的《科学》杂志创刊号

在实践层面,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新学制、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女子教育等具体领域也发生着变革。

在陈独秀为《新青年》杂志撰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系统地对这些不同的教育理念在青年身上的表现描述出来,不仅是对青年的宣言,更表达了教育目标的新期待。《敬告青年》呼唤青年人“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人“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并就如何判断“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巨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提出六项标准:

其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其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其三,“进取的而非退陷的”;

其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其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其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100年后,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六项标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老师带我们进一步的解读、了解:

读《敬告青年》有感

储朝晖

储朝晖老师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

过去一百年来,一词书写世界大趋势,无外乎先辈揭橥“民主与科学”。顺此大势,百年来中国社会走走停停,有进有退,蹒跚而行,与期待相较嫌慢,以理想衡量骨感。立于当代,众情景似乎又在百年之前。

青年人一如当年,“如初春,如朝日”,唯少人有当年“盛”与“亡”的担忧,外部环境改变使得人内在“怀抱”不同。以独秀先生百年前所陈“六义”为参照,观察当下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要人群的青年,则有损有益: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当下青年已无物质生活之忧,但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学业负担加重,就业竞争激烈,不少人形成被动性人格,故自主没有提升反倒有所下降。独立自主人格形成、自由平等人权观念陶冶仍任重道远。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称得上“保守”的青年已经不多,称得上“进步”的青年也不多,标准单一的教育使得大多数青年人都比较“规矩”,不“规矩”的也被教育磨去了棱角。除了在学业上争夺高分,少有在探究自然规律和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脱颖而出者,这让一些人感到安定,也让社会缺乏多样性的进步动力。久久期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长缓慢,“不适世界之生存”被“天然淘汰”的忧虑仍时时萦绕。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众多青年人横向从学校到家庭两点一线,纵向从低一级的学校到高一级学校,就业之前就未走进过社会,因从未深涉社会,对他们而言无所谓退隐。或正因此,在感知社会的敏感期与关键期未能接触社会,就不再对社会感兴趣了,产生不少宅男宅女,以此视角观察青年人确实显得退隐。但同时,多数青年受激烈竞争感染不能不怀有进取,遗憾的是实在缺少“战胜恶社会”“冒险苦斗”气概的真勇士。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当今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视野比过去大为开阔,所获信息量大增,并不缺“世界之智识”,观念则未必开放。精致多出于利己,未融入“世界潮流”,伪“国学”能在青年中流行,“不过洋节”可引发青年人群情激愤便可为证。对人类世界“共同原则之精神”的隔膜,“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者众多显示中国青年人依然世界得不够,或与世界有遥远的距离。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受社会潮流影响,当下青年显得过于功利而疏于“实利”,偏爱“物质”而忽视“物质文明”,创造幸福生活的观念和能力不强,文凭热、追新族、从众潮近乎“空想虚文之梦”,离“崇实际而薄虚玄”较远,增强服务观念和能力,在实际的事上下功夫,致力“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当为努力方向。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青年人科学知识有之,科学精神则明显不足,遇事能够“明其理由,道其法则”,以实证验证想象者不多,众多人仅止于标准答案。标准答案近乎“迷信”,不仅与科学相反,而且扼杀科学精神,以标准答案的获取作为学习目标成为青年人体内的毒素,只要它存在,就无法让青年人真正科学起来。

诚如独秀先生百年前所言“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社会与青年人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用科学根治“无常识之思惟,无理由之信仰”“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在这样的学习中成长自己。

当下青年当参照“六义”检视自己,对比上述所感给自己作个评估,作为自己进一步自我认知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生成新的自我建构,达到新的自我实现,进入新的成长发展境界,才能更为健全有效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人要把握以下要领:想尽各种办法真正认识、发现自己,明确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方向,自觉、勇敢地追求真理,了解社会并瞄准最适合自己去解决的社会问题,在解决问题上创造自己和他人共享的幸福社会。每个要领都没有标准答案,都需要一辈子下功夫去追求。

青年朋友们,心无旁骛地沿着人类文明前进方向,我们一起去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幸福的社会吧。

本文编辑整理自《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