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育五十人论坛在京成立 共论普高未来构建

5月11日,“普通高中教育五十人论坛”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成立, 汇聚顾明远、陶西平、钟秉林、张力、谢维和、袁振国、刘彭芝等高中教育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各地有影响力的一线高中校长,形成一个跨域聚合、跨界融合的助力我国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和综合改革的民间智库。“普通高中教育五十人论坛”齐聚行业顶尖专家和校长,将针对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前沿问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行业贡献集体智慧,同时促动校长们的实践与互动。

普通高中教育五十人论坛

颁发专家聘书

当天,“普通高中教育五十人论坛”首席顾问、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广州中学校长吴颖民,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格致中学校长张志敏,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校长孙先亮,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校长田间,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长唐宏宇等校长代表颁发专家聘书。

顾明远先生表示,高中阶段教育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当前中国高中教育缺乏专门政策法规支持,定位并不清晰,在高中教育的定位、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本质与途径等方面有诸多问题需要理清。为此,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和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共同成立高中教育研究中心,高中教育研究中心联合校长派发起成立“普通高中教育五十人论坛”。

据悉,“普通高中教育五十人论坛”将每年发布普通高中教育蓝皮书,梳理和总结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状况,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每年举办一次论坛,研讨中国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办学与创新发展方向;发起“寻找中国未来学校”系列活动,发现一批中国未来学校的样板高中;探索和建立普通高中校长、专家和教育界人士的交流平台,通过梳理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作为“2019寻找中国未来学校”第一站,当天在北京三十五中,4位专家和8位校长围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和思想碰撞,一起探寻普通高中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教育的形态、内容、组织形式、结构等正在、即将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作《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主题报告,提出了他对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想。他认为未来学习中心有四大设计原则:人性化、自由化、多样化及个性化,并且具有形式上丰富化、本质上自主化、时间上弹性化、内容上定制化等10个特征。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视角,系统解读了2035年前教育现代化的宏观形势和政策导向,他提出瞄准决胜“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普通高中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应该在多样化发展方面找到突破点,不断完善发挥政府和社会配置不同类型资源作用的机制,为适龄青年提供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学习机会。

北京明远教育书院理事长兼院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石中英教授带来了他对学校活力的源泉与机制的思考,他认为“无论是动植物、一个人、一个组织或是一个社会系统,保持活力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他的本性(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不是生物意义上的而是社会意义上;为他的本性的充分实现(内在目的)出纳改造适宜的外部条件,从而改变它们阻碍其本性得以充分表达的物质、观念、制度、文化和技术约束。他提出学校活力的三个源泉在于内在目的、教育本性和教育关系的良性互动。

下午,“普通高中教育五十人论坛”的8位专家校长围绕“高中多样化发展”和“未来学校”两个主题进行圆桌论坛。海亮教育集团总校长叶翠微、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校长田间、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校长孙先亮、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长唐宏宇一起探讨了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必然性的思考以及学校的时间策略。他们认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本质在于教育价值的回归,帮助孩子发现、发展自己的天赋潜能,营造教育绿色生态。

圆桌论坛——高中多样化发展

广东省广州中学校长吴颖民、上海市格致中学校长张志敏、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则围绕未来学校的主题展开激烈探讨。他们分别描绘自己心目中未来学校应有的样子,并重点基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改革、变革当前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及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如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需求等方面,分享了观点与实践。

圆桌论坛——未来学校

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育科研人员以及高中学校领导近400人参与会议,并与专家校长们一起研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