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大威力手枪不受欢迎?因为哪儿都大

话说咱们常见的,包括主流装备的手枪用的弹种大多是9x19mm帕拉贝鲁姆、9x18mm马卡洛夫、7.62x25mm托卡列夫、.45ACP、.38SP、.32ACP等等。而这些弹种的动能都在700焦耳以下,但也不是说大威力的手枪弹就没有,比如.44 Mag、10mm、.50AE这些。不过他们在执法、军事、自卫领域基本见不着。


那为啥呢?

其实我的意思是,手枪威力可以大,但会导致背离手枪的初衷,而且即便枪Hold的住,人也hold不住。

咱们知道手枪设计初衷是一种便携、便于隐蔽的自卫型武器,要增大威力势必得用上更凶的弹,用了更凶的弹就得用更厚,更牢的机匣、闭锁、枪管去对抗膛压。也需要更长的枪管让弹头有更多的加速时间。然后就会出现下面这种货

甚至这样的...

坑爹呢这是?像沙鹰这种两公斤的玩意就很难揣裆了,跑的时候这么大一坨玩意就硌得慌。而且拿这么重的玩意应急开枪都嫌慢,杀伤力是上去了,但为啥不用比他重不了多少的短突啊?现在材料学好了,短突的分量也基本降到了3公斤以内(下图的Mk18 Mod 2.7KG)。而且短突好歹也是个步枪弹,又可以抵托设计,精度高不知道哪儿去了。

而且在民用自卫领域,手枪一般都特别讲究小巧便携,遇到事儿了打得响就行。毕竟罪犯很多时候就为了劫财/色,犯不着冒着和火器对刚的风险,即便自己手里有枪也不行。(上帝创造了人,而柯尔特让人人平等)

所以我的意思是,大威力手枪因为太重、太大、后坐力也大,脱离了手枪的本质,因此压根就是个伪需求,唯一算是有点作为的就是民用狩猎领域。红脖子打个野猪、鹿啥的往往会用上.44 Mag、.500S&W这类神经病(其实打猎的话,用手枪远不如用霰弹或者步枪,所以手枪即便是在打猎领域也就是装X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