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咨询了100个婚恋不幸的人,发现99%的痛苦,都是自找的

听过一奇闻。

曾有个作家,为积累素材,捕捉灵感,常跑到大街上,逢人就问:“我花点小钱,买个你故事可否?”

若对方乐意,作家就掏出纸笔,边听边记。

我自认笨拙,素材更是匮乏,就试着效仿,从身边朋友下手。

可听了一堆故事后,我发现一很丧的事儿。

大家讲的,大多是自己的婚恋失败。而婚恋失败,都是别人“犯的错”,不是自己“造的孽”。

A婚姻不幸,必然说:那个TA多么糟糕糟糕,而我多么多么尽力。

B人生不幸,也是这个逻辑:我为什么过得苦?还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什么,他没做什么什么。

哪怕C正处于婚外情,也能理直气壮说:他真可恶,把我当什么?需要就找我,不需要就玩消失?

想必你已经发现了这个规律。

痛苦之人,都觉得自己的痛苦是他人造成的。

这还不是单纯的受害者心态。

因为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辩罪逻辑”。

凡令其痛苦的,只要往这“逻辑”一套,他就成了无辜人,另外一个TA就成了施害者。

这样的心理肯定不健康,内心容易分裂,是怨妇的前奏。

这些辩罪逻辑有哪些呢?我们一一来看。

逻辑一:你帮我做决定,你就需要替我的痛苦负责。

斯科特写过一个事例。

安琪觉得自己快被丈夫逼疯了。

她跟医生抱怨:“我早就说过,原先的房子卖不得,现在好了,刚卖就涨!”

医生问:“你们是夫妻,卖房应该需要你也签字吧?”

安琪一时语塞。

这时,安琪丈夫却说:“我早就征求了她意见,她啰嗦一大堆,但最后总是说:你做主,你来决定。”

“如果选择正确,那没什么,如果选择错误,那我就要遭殃。”

斯科特说,这就是典型的逃避自由。

这些人逻辑是:我不想承担责任,所以,我放弃选择的自由,甚至让你替我做出选择。

可人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啊,因而,你要承担一切责任!

运用到现实就是这样:

矛盾出现之前——“我不懂,我不会,我更在乎你的意见,所以,你来做决定吧!”

矛盾出现之后——“要不是你说XXX,我会这么痛苦吗?”

如果你有心,你会发现这现象非常普遍。

比如,妻子找工作,把握不定,就问丈夫意见:“A好还是B好?”

丈夫说A,那么妻子会再三强调:“真的是A吗?你确定吗?”

一旦对方说yse,那么,此后一旦遇到不顺,她就能理直气壮地说:“要不是你叫我去A公司,我会这么委屈吗?!”

再说个我经历的事。

我14岁时,得了鼻炎,需要个小手术,我爸没有主见,就问我妈意见。

很不幸,那医院专业很次,手术不是很成功,留下了些无法根除的小毛病。

我父亲挺内疚的,但与此同时,他更多的是责怪:“还是怪你妈,我说了那个医院不行,她就是要图便宜······”

不必说,处于这种关系模式,肯定你痛苦,他也相当委屈。

那如何打破这个僵局呢?

如果你是被依赖的一方,你只需理清各自的选择权就好。

让他的归他的,你的归你的。

尤其你给予建议时,你务必要加一个前缀:“我的建议只是建议,你要尊重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

如果你是习惯问责的一方,那也很简单,把选择权重新交由自己手中。

大到工作买房,小到在街上吃麻辣烫要不要加辣,这都是自己的选择权。

放弃它,人就成了奴隶,还是一个爱抱怨的奴隶。

接受它,“自我负责”这四个字方可真正实现。

逻辑二:你为什么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

一个心理学家讲过一个事。

小伙子抱怨说:“我女朋友从不考虑我的感受!”

问其原因,他说:“昨天,我打电话约她吃饭,她挂了,我连续打了3个,她都挂了。”

“她或许有急事?”

“我女朋友事后解释,说当时在开会,不方便接电话。”

“嗯,这很正常。”

“不,这不正常。如果我是她,我会找借口离开办公室,然后打电话给对方,哪怕发个短信也好。”

在心理学上,这叫“投射性认同”。

我觉得你应该如何如何对我,否则就是不在乎我。我觉得你应该是A,可你居然是B,看来你是坏的。

类比到现实中,就成了某些嘶声力竭的呐喊。

“真没想到你这么懒,你太让我失望了!”

“连下班都不愿接我,你根本就不爱我!”

简单来说,你把理想伴侣全投射到对方身上,并且,你还非常执着,必须要求对方认同。

比如,你不能打游戏,你不能发脾气,你要下班接我,你要时时刻刻证明爱我······

对方又非为你而活,肯定没法如你所愿。

于是,执着于幻想的你,随即被巨大的痛苦吞没。

同时,你还会掉进两个死循环。

一个是无休无止的指责,另一个是强制改造:

如果你爱我,你就要干嘛干嘛。你看别人多么多么好,你怎么就不学着点?

可事实上,人都会捍卫自己的意志,而拒绝他人的改造。

于是,当看到自己辛辛苦苦付出,还无法改变对方时,你便陷入了更深一层的痛苦。

以及,更歇斯底里的指责。

难怪李雪说,我在为自己编织仇恨,制造地狱,却说地狱是别人造成的。

是啊,我们在逃避责任,我们在投射幻想。

我们明明过于偏执,却还理直气壮地说:“这都是你的错!”

如此一来,不痛苦才怪了。

至于如何走出,海灵格给出指南——谁痛苦,谁改变。

这听起来有点丧气,但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就拿我女友来说吧。

她不喜欢看书,是非常不喜欢的那种。

起先,我不能接受,她怎么可以不看书呢?她怎么可以连我的文章都懒得看呢?!

于是,我偏要强迫。

她很好,勉强顺从我,而同时,我抱着极大的期许,监督着,管束着,要求她同我一样喜欢文字。

可事实却是,她爆发过不下10次:“你就是自私!你凭什么这样控制我!”

而我的痛苦,也由此可见。

后来,我懂了,谁痛苦,谁改变。

于是,我不再强求,甚至欣然接纳她一些,比较世俗化的乐趣。

我把包容与亲密留给女友。

我把对知识探讨的需求,转向外界——朋友同事。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却让我走出了祥林嫂式的困境。

不止恋爱,哪怕在一些僵死的婚姻中,这道理同样适用。

比如,你老公小气,自私,不上进,你超级痛苦。

那我肯定问你:为什么不离婚?

你的回答,可能是穷,也可能是为孩子。

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不想离婚,而同时,这段婚姻里,他不痛苦,只有你痛苦。

他不觉得痛苦,他自然无法产生改变的欲望。

那么你说,你是打算在抱怨中沉沦,还是打算在改变中重生?

谁痛苦,谁改变——这种改变,不是讨好,不是委屈自己成全对方,而是自我心态的调整。

你不再执着于说:“你一定要上进!”

你可以接受现状,你甚至可以把一些需求的枪口,从婚内调向婚外。

当然,觉得对方“有错”,却还坚持改变自己,其难度,不亚于克服自我人性中的恶。

可道理从来都是这样,难归难,一旦做到,你就成了自己的耶酥。

做不到,一切指责,都只能是指责,痛苦不息,地狱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