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过真正的贫穷,才能理解我们的富有

在朋友的推荐下,最近看了一部1999年在美国上映的老电影,名叫《小鞋子》,讲述了在一个穷人家庭里,两兄妹“同穿一双鞋子”的故事。

妹妹本来是有鞋的,但很破了。

有一天,哥哥拿着妹妹的鞋子去修理,回来的路上却不慎丢失了。这意味着,有且仅有那一双“破鞋”的妹妹,没鞋可穿了。

两个孩子很懂事,知道家里穷,根本没钱再买一双鞋,不想让父母操心,就开始瞒着父母同穿一双鞋。

怎么穿呢?

早晨,妹妹先穿哥哥的鞋子去上学。

放学后,妹妹以最快的速度往回跑,把鞋子还给哥哥,哥哥再去上学。

因为时间紧,哥哥连续迟到了好几次,险些被校长勒令退学了。

有一双新鞋子,成了这对兄妹最深的渴望。

听说市里有个长跑比赛,第三名的奖品是一双运动鞋,哥哥赶紧报了名。

但由于跑得太卖力,却得了第一名。

那一刻,所有人都在欢呼、鼓掌,这个冠军男孩却一脸的难过。

一部《小鞋子》带给我们的,除了感动,更多是关于“贫穷”的深度思考。

1.贫穷,是人性的“照妖镜”

穷,是人生的逆境,穷,会折射出很多人性的丑恶。比如有的夫妻,因为贫穷相互埋怨和争吵。

严重的情况,还有人因为贫穷去犯罪。

也是因了这样的事情,有人得出结论:

“人性本恶”

其实,人性是因人而异的,所有人的人性并没有一个共同的“本”。电影《小鞋子》,让我们看到贫穷的威逼之下“人性的另一种可能”。

哥哥阿里,在把妹妹的鞋子弄丢之后,没有不管不顾,也没有抱怨父母买不起鞋子的贫穷。

同样,妹妹在得知自己的鞋子被弄丢之后,没有埋怨哥哥,尽管她很难过,眼睛里闪着泪花,但还是答应跟哥哥一起想办法,一起瞒过父母。

他们的贫穷是真的,但在这浓重的贫穷底色之上,两个人之间感情的美好,以及这感情之下深藏的人性的美好,也是真的。

再说他们这个家,真的很穷,穷到已经拖欠了房租,房东不满,所以看见女主人在洗衣服,都要近乎愤怒地说:

“你真是浪费水啊!”

他们的妈妈本来身体就不好,因为房东的话生气,更不好了。

晚上,他们的爸爸回到家里,知道这些后,没有抱怨,没有发脾气,他对自己的妻子满是关心:

“你身体不好,好好休息,那些事情留给我做。”

还叮嘱两个孩子多照顾妈妈。

客观地说,他是一个没本事的男人,赚不到足够多的钱让这一家人过上好日子。但是,尽管心里无奈,他还是倔强地告诉全家人:

“放心,我一定能想到办法的!”

贫穷,很容易让一些人变得丑陋甚至邪恶,但他们没有。

尽管穷,这一家人始终保持了对彼此的友好和关心。在贫穷的威逼之下,他们的人性都闪着美好的光芒。

没有什么统一的人性,或善或恶,有的只是当事人不同的选择。

恰恰是在面对贫穷时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走出那样的贫穷。

2.“我们不穷了,但对钱的需求更大了!”

穷,换个说法,就是“缺钱”。但在这个物质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的时代,“缺钱”的含义也已经改变了。

过去的穷,是绝对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用一个词来说,叫“匮乏”。

现在的人有钱了,但大部分人依然觉得自己穷,其本质是“钱不够”,说白了,就是没有自己想要的那么多。

过去的“穷”,给人的“感觉”是简单、纯粹的,就是“穷”。

现代人关于“穷”的感觉就很复杂了,混杂着“压力”、“疲惫”和“永无休止的奔波”,好像慢下来、停下来,都是罪过

究其原因,是房子、教育、养老,这些现代社会生活成本的高涨,催生了新式贫穷,永远努力赚钱,永远也不够。

所以现代人也面临着一个史无前例的选择:

“究竟是该知足常乐,还是不断去追求更多的钱,过所谓更好的生活?”

比如在这个房价居高不下的年代,有人选择拼命赚钱买房,有人却甘愿租房过日子。

有人花很多钱送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有人选择顺其自然,相信“儿孙自有儿孙福”。

究竟谁的选择是对的?究竟哪一条路更接近幸福?

这些问题,好像永远也找不到答案。

在《小鞋子》那样的真正贫穷里,幸福很简单,只要有一些钱,让衣食无忧,就是幸福。

但今天,我们的衣食早已经没有问题,却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了。

或许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幸福,而只是在时代车轮的裹挟下,不停的奔波,就觉得心安。

3.无论在财富的路上走多远,都要保持对贫穷的“理解能力”

贫穷,对有的人来说,是亲身经历,还是刻骨铭心的那种。

对有的人来说,只是“听说”,就像我们这一代人,只是听父辈们说起过“吃糠咽菜”的苦日子。

对于更年轻的一代人来说,连“听说”也没有了。比如现在的00后、10后,在蜜罐里长大,哪里听说过什么叫贫穷。

而且,他们对贫穷也压根儿没什么兴趣,所以当我叫一个12岁的孩子看电影《小鞋子》的时候,他根本看不进去,觉得无聊,觉得是虚假的。还说:

“就算是真的,跟我有什么关系?”

一代又一代人,正在失去经历贫穷的机会,这当然是一件大好事,毕竟贫穷带给人的更多是伤害。

但与此同时,失去对贫穷的“理解能力”,又意味着什么?

有网友讲过这样一段经历:

他从小衣食无忧,在他的概念里,贫穷就是住的房子破一点,穿的衣服旧一点,等等。

直到他毕业工作后,一次因公出差去了非洲。

在那里,他看到很多人只能租房住,而且租的是破烂的铁皮房子,因为下雨会漏雨,连电也没有,很多人都没有见过电灯。

更让他感到震撼的是,很多人穷到买不起衣服,只能“裸”着半个身子。

但就是在这样的处境中,那些人活得很快乐,比如在马路上,听到音乐,他们就会扭动着身体起舞。

这样的贫穷,刷新了他对世界的认知。回国后,生活还是老样子,但他的感觉截然不同了。

贫穷,是这个世界最原始的底色。

从这个底色出发去看世界,我们看到的才是最真实的世界。

我们的眼睛和心灵,也才是真正明亮的。

4.“周润发”式的财富观:舍得放弃,才是真正的富有

在文章开始,我说“穷,是人性的照妖镜”。

同样是面对贫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一个人关于贫穷的认知以及由此引发的行为,决定了他是被贫穷所害,比如自卑、犯罪等,还是打败贫穷,活出另一种人生。

改变命运,靠的是人性的光辉和力量。一个人坚强、乐观、勇敢,就有可能走出贫穷的阴霾。

钱,同样是人性的“照妖镜”。人在获得财富后,对待生活及财富的态度也能折射出人性的各种面目。

有的人,已经很有钱了,还想尽办法敛财、逃税。

有的人,拜金主义严重到六亲不认。

而有的人,却在散尽家财。

比如著名影星周润发,把56亿的财产都捐掉了,自己和老婆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吃路边小摊,自己买菜做饭,乘坐公交和地铁。

走出贫穷是一种能力,在抵达富有的巅峰之后,依然能够甘愿过着简朴的生活,却是一种境界。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出发,人匮乏什么,才会去追求什么。

终其一生不断在追求金钱的人,说明内心一直缺乏安全感。如周润发这样的人,能够在金钱面前止步,能够停下来过自己的慢生活,说明内心获得了真正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