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影片的“决胜时刻”:不一样的领袖、不一样的开国大典

主旋律电影也能拍得细腻感人,有烟火气。

拍摄建国、建党这类宏大的主旋律影片,无异于“戴着脚镣跳舞”,需要在两个极端上进行平衡。

一方面,所有的人物、事件都是史料中公开可查的,没有多少主观发挥和艺术加工的空间;同时,领袖的形象不容歪曲、历史大事件也来不得杜撰,这就使得电影很容易陷入重复、千篇一律的境地,很难讨好观众。

另一方面,观众走进电影院,又自然而然地想要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如果只是重复史料,观众自然不满。

在尊重历史、伟人和满足观众观影需求上,如何平衡?《决胜时刻》找到了一种最优解:在已有的史料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到影片中,电影选取了开国大典前的几个典型的人物,每个人物代表着一种视角,不同的视角讲同一件事情,最后汇集到一个点上。这就实现了“形散神不散”,让观众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新鲜有趣的,但又不失实的历史故事。

这样的尝试是成功的,影片最终呈现出来不仅完成度很高,深受观众好评,而且具有浓重的史诗气质。

从大处立意、从细微处着眼:最有质感的“开国大典”

这部影片最有噱头的宣传点是:用技术修复了开国大典的原片,以高清4K的形式呈现,观众可以在大屏幕上看到伟人们登临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真实片段,彩色的画面不仅让观众对当时的历史事件可以看得更清楚,也让观众更清楚地看到伟人们的神色表情。


【开国大典修复图】

但是,在伟人毛主席的面庞上,并没有多少兴奋的神色,反而有点凝重。这才是最真实的历史:开国大典之时,西南边陲尚未完全统一、蒋介石退居台湾可能会随时骚扰来犯、西方国家对于新中国的态度并不明朗、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国内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怎能不凝重?

140分钟的电影,绝大多数的篇幅,都是为这几分钟的镜头做铺垫。这与以往我们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开国大典”完全不同——多难兴邦,即便到了开国大典前夕依然有诸多考验在考验伟大祖国。这体现了这部电影立意之大:种种考验汇聚到开国大典之前,如期、顺利地举行开国大典是摆在伟人们面前的“决胜时刻”。

电影在上映前并没有大肆宣传“高清4K开国大典修复版”这个点,就像电影里边没有大肆渲染那些主旋律叙事,而是把镜头对准了更有人情味、更有烟火气的“小事”上。

电影的绝大多数篇幅由“小事”组成,比如:毛主席教警卫员陈有富写情书,撮合陈有富和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孟予的感情;毛主席工作之余陪女儿李讷一起抓麻雀;毛主席在餐桌上和子女畅谈学习外语的重要性;毛主席喜欢吃辣椒;毛主席喜欢抽烟;毛主席练太极拳;毛主席得知小同志田二桥思乡心切后批给假期并发放路费,让他回乡省亲并回信……


【毛主席工作之余陪女儿李讷一起抓麻雀】

有关的史料很多,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抽离出那些最有戏剧性、最有人情味的点,是个很难,但也很高明的手法,不仅能让观众看到领袖生活化的一面,还能让观众沉浸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

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历史走进了大家的内心,也使得以前高高在上的、需要背诵的历史有了生活的质感。看了这部电影后你才会发现:毛主席牵挂着四万万五千万国民,但同时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喜怒哀乐,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他是的人民的主席。


“硬历史”影片:尊重历史,也尊重“反派”人物

历史大叙事类影视作品,成败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塑造出立体的人物。更直接一点:有没有赋予“反派人物”真实的、符合逻辑和人性的性格特点。这在以往的“献礼片”上,一直是缺失的。

《决胜时刻》补上了这一点,影片对于开国大典前“和谈”的过程作了非常细致的描述,在细微末节上的处理更是精益求精:谈判桌上,两党的代表针锋相对,我们党有我们的底线和坚持,而国民党也有他们自己的利益考量。

在看似和平的谈判桌背后,是两军对垒、喋血街头,蒋公对国共两党之内只要赞成和平的人都赶尽杀绝,张治中将军和家人的团聚都是在我党的安排下实现的,谁更主张和平、更加为这个国家的未来考虑显而易见。


【参与和谈的张治中将军】

虽然正邪立判,但电影并没有像以往的影视剧一样,对国民党那边的谈判代表选择性忽略或者丑化他们,电影也赋予了他们家国情怀。张治中将军以及其他的谈判代表,其实一直是顶着压力,希望能够和平民主的,电影给了他这位历史人物充分的还原和尊重。

包括毛人凤领导的军统局特务们,在历史的节点中,他们站在了错误的一边,但一旦选定,也可以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义无反顾、百折不回,这是历史真实的一面。几十年之后,再回首那场兄弟阋墙的战争可以总结为:在那段特殊的时期,没有绝对的反派,只有在历史当口做出了自己选择的人。

正是这种尊重历史、尊重历史人物的做法,才让这部影片焕发了生机,成为主旋律电影里为数不多值得推敲、经得起考据的电影。如果说科幻电影里边有硬科幻,那这部历史片里就有“硬历史”。

《决胜时刻》带了一个好头:从献礼片到史诗片

历史记录最多的是那些大人物、大事件,但真实的历史不仅仅只有大人物、大事件,只有将大人物、大事件,与老百姓、柴米油盐相融合,历史片才能呈现出史诗气质。也只有呈现出史诗气质的大制作,才能得到市场和观众的认可。以往高大全、伟光正的影视呈现手法,早就没法在市场上立足了。

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决胜时刻》的成功就在于:观众从这部电影里体会到了明显的情绪上的喜怒哀乐: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鲜活了起来,无论是小战士田二桥短暂的一生,还是任弼时同志那段《奇异恩典》小提琴独奏,都让大家沉浸在一种非常饱满的情绪之中。


【任弼时演奏《奇异恩典》,也是全片泪点之一】

《决胜时刻》的导演黄建新是有艺术追求的知名导演,长期操作主旋律献礼片的拍摄,在有了《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两部电影的操作经验后,《决胜时刻》找到了更好的呈现方式:用细致入微的视角,串联起历史大叙事。


【导演黄建新】

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在主旋律、献礼片的操作中,可谓是“最优解”。在尊重历史和满足观众两个方向上,获得了很好的平衡。

在演员的选取上,这部电影也可圈可点。以前被观众诟病的“流量明星没有演技,拉低影片质量”问题,在这部电影中获得了很好的解决。这部电影除了有唐国强、刘劲、张涵予、濮存昕等老戏骨外,最有名的青年演员就是黄景瑜,也可以称为本片“最大的流量”。

黄景瑜饰演陈有富,是在中央首长们进入北京香山以后,负责保卫中央首长安全的警卫员。他既有军人的忠诚和严肃,也有少年的单纯和直白,还有对儿女情长的羞涩和喜悦。他的表演很有立体感,这种境界不是徒有其表的“小鲜肉”所能达到的。


【黄景瑜饰演的警卫员陈有富】

没有不好的演员,只有不称职的导演,优秀的导演能找到角色与演员之间的共通点,进而将角色的魅力发挥到极致,我看好黄景瑜。

《决胜时刻》也给类似的影片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为了影片的商业价值,当然可以用“小鲜肉”,但一定是那些适合角色的小鲜肉,可以给角色增光添彩的小鲜肉。这也是影片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敢用“小鲜肉”,并且能用好“小鲜肉”。

多难兴邦!在这些主旋律影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的奋斗历史,也明白了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回首70年前的艰难奋斗更让中华儿女感怀激越。

就像《决胜时刻》的开头,片子从英国“紫石英号”入侵我国海域开头,揭开了那个激越、昂扬时代的篇章:1840年自英国军舰开始,中华民族进入了屈辱的近代史;1949年,英国军舰再次来犯,并最终打服。打得好!威武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