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两字,是这部爆款青春片的颜色

光看《少年的你》的剧情简介,我兴趣不大:

性格内向的优等生陈念,恰逢高考之年,因同学意外坠楼,引发一连串不为人知的故事;

最孤独的时刻,一个叫“小北”的少年闯入她的世界。

这样的梗概,让我感觉有些狗血,国产青春片不缺“狗血”二字。

何况,映前看到的牌面,都在传递不稳当的信号:

映前4个月公布撤档;男主是流量者易烊千玺;

25号上映,22号才突然官宣定档。

但结果,却出人意料:

上映才两天,票房已飙至3.5亿,拉了李安《双子杀手》的2.1亿票房老长一段距离。

同时,易烊千玺的演技也获得多方肯定;

豆瓣评分,开出8.7,截止本文写成,已超17万人评价,分数还在8.6分。

可以说,《少年的你》上映,为本周本应受《好莱坞往事》临时撤档影响的影市,带来了一剂强心针。

《少年的你》是曾国祥继《七月与安生》后,第二部长片作品。

之前,通过《七月与安生》所获金马奖肯定,曾志伟之子曾国祥证明了自己:哥不仅仅是混迹于香港小成本电影中的小演员,还是一个有潜质的好导演。

这回,《少年的你》沿用的,依然是当时的金马奖班底:

除了曾国祥,还有金马影后周冬雨,监制许月珍,编剧林咏琛 / 李媛 / 许伊萌,摄影指导余静萍等。

而一个香港人,曾国祥能把不熟悉的高考场景拍成片中那般模样,足见是下足了功夫。

技法上,曾国祥在后半段则将一个事件的始末,先将其拆成碎片,再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加上一次次反转拼出事情原貌。

这种设计,又使得这部文艺范的电影,有了更易于接受的大众观看门槛。

难得的是,这些技巧却没有沦为主角,而是一次次推动电影的情感输出。

想提示您:泪点低的朋友,请带足纸巾。

如果从主角年纪以及故事所发生的群体环境,本片是青春片没错。

但它却不走多数国产青春片的纯情路线,“青春”两字后面,多加了一个词:

青春现实题材。

这个题材,涉猎的范围更广,也超过了青春片的范畴,触角所及之处,是一个这些年不断引起关注的社会问题:

校园凌霸

从故事本身来说,在我的观感里,它的基调是残酷的。

如果要用一个颜色来形容,我觉得是:

暗黑

是的,它触及到了校园凌霸事件背后,那个暗黑的角落。

就像片中,陈念(周冬雨)和小北(易烊千玺)念的那句名言:

虽然身处沟渠,却也依然仰望星空。

故事的开场,就已经刺出了一种校园学生状态:

高考在即,学生胡小蝶却因为校园凌霸,跳楼自杀。

当天,尸体陈于操场,全校学生却是纷纷出来围观,通过手机进行讨论。

这些人,除了带着八卦猎奇心理,还呈现出一种围观下的冷漠。

只有陈念,在这些同学中走了出来,脱下外衣,盖在胡小蝶身上。

本来,这是一个善意的行为。

但陈念却因此引来不作为的同学们的各种不爽,各种议论纷至沓来。

从而,陈念成为了校园凌霸的对象。

集体性的,是冷暴力的嘲讽或者冷漠。

而针对性的,则有同学不断对她施以暴力行为。

这和很多此类题材类似,一下子就刺到了这样的痛点:

有时候,很多人不喜欢你,并不是你的问题,而是很多人的问题。

而男女主角的相遇,则由这样一个事件带出:

某天,回家路上,陈念看到社会小混混小北在街上被人围殴。

陈念看不下去,报警,这个行为却被施暴者看到。

于是,施暴者抓过陈念,一番羞辱。

也因为这个事件,陈念和小北认识。

由此,片中这样一个组合出现:

社会小混混小北+陈念。

同时,因受到校园凌霸,陈念找上小北,让后者为其提供保护,以期顺利通过高考。

从而,使得本片的故事,将校内和校外,连成了一条线。

相信你们这两天看到很多关于本片的剧情介绍了,所以我就不缕了。

还是说回暗黑元素,本片对此,不仅停留于面,而且还触碰到了点:

开篇有自杀坠楼,后续还有各种凌霸手段展示(暴力与冷暴力),集体淡漠,甚至拍摄裸照视频等情节。

这样的情节,又和本片的背景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对照:

一群做出校园凌霸行为的学生,却正在备战通往人生光明之路的高考。

讽刺不?

岛国之前有一套剧《3年A班》,里面那位老师,对参与及漠视校园凌霸的学生说道:

你们这样的人,到底要毕什么业啊?

如果说,“暗黑”这词可用来形容片中的那些行为,那么“现实”两字,则是用来形容这些校园凌霸行为背后的成因。

这些成因,更多是在现实层面上的。

先看表现型。

片中,不管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都对他们的背景进行了交代:

陈念的保护者小北,他算是校园凌霸事件之外的第三方。

而他流落街头,不读书的原因,是因为:

父亲先抛弃了他和母亲。

接着,由于带着他,母亲不好改嫁,于是,小北再次被母亲抛弃。

不读书,只能靠混迹街头,倒卖手机这种勾当生存。

由于角色的设定,片中将小北设定为没有明天,却对陈念重情重义的江湖人物。

但现实是,校园凌霸的参与者中,也不乏社会小混混。

受害者,则以陈念为代表。

单亲家庭,母亲为了供陈念读书,在卖假货。

然后,不断受到别人追债,经常东躲西藏。

对于陈念来说,她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是改变这个家庭的唯一出路,也是摆脱困境的希望。

例如,陈念会哄着母亲:

我考上后,你去我们学校旁边开个店,我带同学过来,我们一起赚同学的钱。

也因此,对于高考这根救命稻草,陈念看得尤其重。

再加上家庭因素,所以,对于校园凌霸,陈念只能一忍再忍。

对她来说,熬过去,就好了。

只是。。。

还有以优等生魏莱为代表的施暴者。

她反而出自生活条件良好的家庭,但家庭教育却也出了问题:

因为复读,父亲一年不理她;

母亲对她的期望颇高,认为我的女儿就是比别人优秀,和别人不一样。

这样的高期待和高压力下,则反而催生出魏莱的一种逆反心理。

而这样的心理,则让其通过校园凌霸这种行为,来获取在家庭中无法获得的心理满足感。

而狠的是,施暴者还会衍生施暴者。

例如,魏莱团队里面有一个施暴者,如果她不参与施暴,那么她就会成为校园凌霸的对象。

所以,对我而言,《少年的你》不同于当年的《九降风》及其港版的《烈日当空》。

虽然后两者我也很喜欢,但它们更多的是将残酷青春,归结于青春期的荷尔蒙冲动。

而《少年的你》则相对走得更远,也更深一些。

片中的那些校园凌霸行为,只是形形色色此类事件的缩影。

在这背后,本片显而易见地揭示了这些行为背后的成因:

校园凌霸行为,大部分成因来自于校外,尤其是家庭。

而且,这些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日积月累,然后走到某个节点后的爆发。

最近很多媒体都把《少年的你》说成是最好的国产青春片。

是不是最好,只有您看过了,您自己说的才算。

对我而言,是部好片就对了。

当然,这对于校园凌霸这样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本片更多的也是提出问题和现象,至于解决,这问题自然不是一部电影能够解决的。

但如果能唤起社会大众对于这个问题的更多关注,我觉得这就值得尊重了。

我在读书的时候,也遇到被校内混混清钱的事。

我当时的一个心情,和片中陈念的那个心情很相似:

赶快毕业,毕业后就是成人了。

成人了,就能摆脱这些,就不会被这些人欺负了。

只望,这种渴盼成人的心情,能被越来越少的少年所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