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尖牛肉麵

麵館開在米市大街,這是我搬到燈市口之後吃的第一家麵館。

儘管住在北方,但是早餐還是保持四川人的習慣吃麵。我每到一個地方,總要搜索一圈附近的麵館,網紅麵館也好,無人問津的麵館也好,大眾口味的麵館也好,通通都嘗一遍,然後再盯上一家,作為早餐或者晚飯的首選。我很喜歡吃土豆如果連續吃一個周的土豆肯定受不了,但是吃麵的話,別說吃一個周,一個月也可以。

房子在西堂子衚衕裡,衚衕出來正對門是麗晶飯店,往北走30米是燈市口地鐵站,往南走500米是協和醫院,再往南直通長安街,往西走一百米,聯通王府井大街。舌尖尖牛肉麵,就開在燈市口地鐵站和協和醫院之間,米市大街上,24小時營業。

從米市大街開始,往北走至東四大街,是我心中最魔幻的一條老北京大街。這條街上穿梭著協和醫院的醫務人員、全國各地各種口音的病人、唸咒一般問你“要專家號嗎”的票販子,東單寫字樓的白領,王府井的遊客,附近上學的學生,衚衕裡的老太爺老姐姐…形形色色的人流,新與舊的穿著,是這條街歷史與現代的流動展覽。

這段日子,大街整改了,原本臨街的房子不允許做商鋪了,所有的老商鋪被封上牆裝上防盜門,不過做生意的依舊在裡面賣東西。這下看起來更加魔幻,大喇叭喊著“三十元一條,走過路過千萬別錯過”,看著這樣堅實的防盜門,還以為賣金項鍊,拉開一進去,才發現是賣一條條的秋褲。

就是在這樣一條寸土寸金的大街上,開著各種江南製造廠的廉價衣物,西面街上是120元剪一次頭髮的豪華三層美髮樓、東面街上是40元剪一次的老北京阿姨理髮店,開了40多年的廣義鋼筆修筆店,新潮的小眾音響店和先鋒話劇院…扳著我的手指頭和腳趾頭,也數不完這條街的精彩和經典。

舌尖尖牛肉麵是這條精彩的大街上不顯眼的一塊招牌,還沒走近就能聞到陣陣濃烈的牛肉香味,路過它的窗邊時,能夠透過窗戶看到裡面吃的滿頭大汗的食客,走過它的小門時能看到裡面排隊的人群。我未曾想到,一家小小的麵館竟會有那麼好的生意,24小時營業,每次路過都聽見裡面人聲鼎沸。

裝修非常乾淨,就像是一群互聯網人做的風格。排隊點面,傳統牛肉麵、酸菜牛肉麵、特色牛肉拌麵、炸醬麵,夏天還有西北涼麵,涼菜滷蛋也配合著賣。憑票端面,吃多少辣椒香菜蔥花自己取捨,完全的自主就餐,聽不到刺耳的“服務員”吼叫。

麵條都是一款粗細,口感偏硬有嚼勁,不像其他精品牛肉麵館,光面條都有各種選項。作為我這種選擇猶豫症的人,沒有選項的爆款就是最好的選擇。牛肉湯不是調味包也不是麵湯加牛肉粒,是真正的牛肉大鍋熬出來的濃郁,我爸總開玩笑說他家的牛肉麵好像放了嗎啡,面吃完了,湯也要喝乾,吃完一碗還想一碗。

炸醬麵的味道那叫一個鹹,沒有黃瓜條也沒有豆子,只有滷肉和麵。鹹到骨子裡,鹹到我腮幫子疼,鹹到我咒罵廚師的舌頭被閹了。可偏偏就是那麼鹹的一碗雜醬麵,我連續吃了兩週早上,鹹到我舌頭髮軟了才改口吃湯麵,我大概就是傳說中的賤皮子,越難受,越享受。

每個匆匆早上,這裡排滿了上班族,有時候排到門口,窗邊坐滿了滋溜溜唆面的白領,一碗碗熱騰騰的牛肉麵推著一個個趕時間的人快速行走。黃昏過後,所有節奏都慢下來,一輛接一輛的汽車在門口蠕動,放學嬉笑的學生、遛狗的老太、拖著沉重步伐的下班族,坐在窗邊吃麵的食客,一筷子接著一筷子地細數還有幾秒夜幕降臨。週末的時候,麵館最清閒,此刻來吃麵的都是真愛,吃飽一碗真愛。去西北面的中國美術館看看新展覽,去東南的東單小公園散散步,去東北方的中國書店淘本古董經典,去西邊的人藝看場老話劇,週末的閒散都可以從這裡的一碗牛肉麵開始。

相比於北京整體的麵館價格,這家麵館是優惠到極致,兩個人不到50即可撐到大腹便便。想起超載樂隊的高旗,說他們樂隊在最艱難的時候連續三個月一日三餐都吃麵。我雖然不至於如此艱難,但是也想過,如果為了夢想只能吃麵的話,那我一定要吃這家舌尖尖牛肉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