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为什么说她越老越美?


她说,她生来就是为了讲故事的。

一切经历都有可写之处。

那么,你喜欢听故事吗?

01

严歌苓,50年代作家,自称边缘人,自律,气质佳,站姿始终笔挺且优雅。

12岁当兵,进入藏区部队生活,成为一名舞蹈表演者。她说,自己12岁就“成年”了。

不管几岁,任何一个人对感情都是随时期待的状态。

15岁时候的初恋。她爱上了当时的一个长官,少女的情愫总是热情洋溢而又单纯的,彼时的思念化作了一封封的情书。

起初她得到了长官的热烈回复,后来迎来的却是背叛和告发。

滚烫的爱情,没有持续多久,就被对方彻彻底底地撕碎了,带来的是痛彻心扉的失望。

从那时起,她明白了人性中的黑暗面。

而在感情中,女人往往是比男人勇敢的。


迎接她的是惩罚。一遍又一遍地写检讨并且在大庭广众下念出来,而作为一名文艺兵,好的角色再也轮不到她了。

这是第一次,她感受到在人前莫大的耻辱。


但好在,抑制不住流露出的情感表达,也让她发现了自己的写作天分。谁也不知道,她慢慢地成为了一个“写稿佬”,但这似乎又是注定的。

那一代的人,没有谁可以依靠,都只能凭自己一点点积累和努力去获得的。那些或经历过的,或看在眼里的点点滴滴,都成了她脑海中的故事元素中的小小组成部分,汇聚在她的笔下。



02

“没有上过战场的,就不算是真正的兵。”

带着这样念想的她, 20岁那年,主动请缨去到越南战争前线。

在战地医院工作,她每天面对的是鲜血淋漓的生命。而她当时只是个20岁的姑娘,这种场面无疑是令人颤抖发怵。

如果说舞蹈表演是对生命的表达,那么此时,四肢已经无法承载她想表达的欲望,于是弃舞从文。

只有文字,也只有文字,可以深切地表达。

这一写,就是一生。

03

出身在知识分子家庭的严歌苓,父亲是编剧,母亲是名话剧演员。他们相识于部队,作为团长的父亲精通音乐、绘画,又是学建筑的高材生,深深地吸引着鼓舞团里的母亲。

父亲身上的这些特质都是母亲喜欢的,就好像歌词里唱的那般,我喜欢的样子你全都有。

母亲爱父亲,却爱得像个小姑娘,胆怯,拙劣。

年轻的时候,有过一个首长追她母亲,应该说是高干吧,但是母亲眼里只有父亲一个人,哪里还看得见别人。她外婆说,如果那个她要是跟那个首长,她就享福了这一辈子。

可惜,怕是时光倒流重来一次,结局还是这结局。炽烈的爱还是会指引她奋不顾身地走向那个人,不计一切代价。

只是不对等的感情,终究是场束缚。纵使就是在那个并不开放的年代,如果可以,人还是会冲破束缚,放弃一切去追求合适自己的那种两情相悦的感情。

最后还是离婚了。

所有不合适的两个人,终将分离,时间会告诉你答案。哪怕是到了生命的下半场,甚至是最后的光阴。

一个人用什么生活支撑自己,就是用什么东西来相伴人生。

有时候我们把爱定义在一个人身上,那么一旦跟这个人的感情断裂,就会陷入巨大的孤独之中。

做出新的选择后,父亲写了长长一封信给自己的孩子们,像忏悔一样。当时还小的严歌苓特别不理解,特别的伤心。

“我冲着北京的方向给你跪下了,你别这样对我”“等你长大了你就懂得了。”

后来她也明白了,从内心接受了继母。

离婚意味着母亲再也没有正当的身份去继续爱父亲了,只是感情终究是勉强不来的。压抑积累到一定阶段,终究还是会濒临破碎化解。

你会因为受到无情的伤害就停止爱一个人么?

他说:

我知道你愚蠢、轻挑、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

我知道你的企图、思想、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

我知道你是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毛姆《面纱》


严歌苓说,爱,对于母亲而言,它已经成为一种信条和宗教。

只要你让她爱,她就已经满足了。

父亲与母亲离婚,等于让母亲停止了爱。

母亲的痛苦她看在眼里,于是她在《一个女人的史诗》中,安排母亲的原型人物田苏非与她的丈夫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这也算是完成了母亲的心愿。

04

后来,她的第一次婚姻失败。虽然已经在国内已经出版过几部小说,已经小有名气,但她选择出国留学,系统化地学习写作。



有人说,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两个主要的目标。

一个是找到一件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而这个事情正好又是有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的。

另外一件事就是找到一个人,这个人跟自己在情感和精神上都是契合的,能够一起往前走。

简单讲:找到喜欢做的事情,找到喜欢的人。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找到喜欢的事情之后,遇到合适的人的概率会更高。

她找到了,就是讲故事。

身在异乡,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当时她三十岁。从字母都认不全到考过托福的研究生线,仅仅用了一年零7个月。

再后来,他结识了现在的丈夫——精通八国语言的外交官劳伦斯。

从头再来的勇气,不是所有人都有。但是只有你勇敢了,才有可能有改变的机会。

如果说每个人成功的模式都不可复制,但是勇敢可以复制。

只要你相信,你可以。

严歌苓喜欢写女人,她说女人更感性,情感世界复杂多变,写起来更过瘾。

她笔下的女性多是被边缘化,但又是都是有着鲜明个性的,坚持自己所信仰的去活着去追求。

在写《妈阁是座城》的时候,为了写赌徒从激动到痴迷,再到白热化的阶段。她去了澳门赌城,成为真金白银的初级玩家,甚至不惜赌输了4万元。

赌博,赢的感觉就像是你会得到一种高于你的主宰的眷顾,你会觉得自己是命定的赢,这种兴奋会一直刺激着你。

“从女性的视角去观察赌场和这个世界, 的确有独到之处。

如果说这个故事有一点灰色,那是因为真实的生活就是灰色的。”

作为小说家的好处是,她可以记录下一代人的选择与命运,可以毫不吝惜地展示人性的阴暗与矛盾。

凡是能让人上瘾沉迷的东西,对人都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的。到最后,不知道到底是赌博选择了人,还是人选择了赌博,难以分辨。

赌博渗透在文化里,成为一种集体的命运,它大于个人本身的人格力量,从而把个人变成了一个牺牲品。

小说《梅兰芳》中,传达的最大哲学便是“无可无不可”,

即一切发生就让它发生了吧。

这是道家哲学,也是她自己的人生哲学态度,接受一切不可自我控制带来的意外伤害。

她的作品很少讲大道理,只是在故事里平静地叙述着时代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的起起伏伏,在故事里诉说的真实的人性变化,或阴暗,或温暖。



《芳华》里有这样一段话,

“人间有多少芳华,就有多少遗憾。”

一个人在经历许多事情之后就会发现,青春真的是一个人拥有过的最美好的东西。”

而《天浴》所说的,伟大的人性与人本性中的低级趣味是相悖的。

在文革时期,这种特定时代背景下所展示出来人性被扭曲放大后,人的行为会变得无比荒诞。但这也是人的一种。

嘻笑开怀,悲欢离合。

只这一只笔杆,静静地诉说出坚强有力的故事。

05

如今纵使念过花甲,她依旧优雅,依旧保持自律的习惯。

多年来,她一直保持每天至少6小时的写作时间,每年至少发布一部作品,被公认的高产的作家。

做事情就要全情地投入。为了写作,她得了睡眠障碍,需要靠吃药物维持,但这并不影响她继续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泰晤士报》评论她:“一位不凡的女作家,一个令人惊奇的故事。”

想哭的时候却笑,这是个错误示范吧。全情地投入写作,全情地去爱一个人,全情地去看一部电影,全情地去做一道菜,这种快乐好比印度的冥想。

全情即忘我地享受,你会感受到生命中最快乐的体验,像灵魂抽出身去吮吸到了清新的空气,是放松,是馈赠。

严父在世的时候,总是是她的第一个读者。关于写作,父亲告诉她:要在喧嚣中沉下去。她始终铭记着。

酒是辣的,咖啡是苦的。人间极乐之事,无不是苦中作乐。

写作对她来说就是这样一件事。


“不认真的爱情,我不能从中获得享受; 不认真做人,我就会活得不爽透。”


06

永远不懈追求美丽与优雅。

爱美和永远保持美丽,是两件事。后者,需要不断去做。

即使容颜易老,但是要保持美丽的心是永远不变的。

不管何时,她都尽力展现出女性的美丽和优雅。

永远保持理性乐观。

经历过种种生活的苦涩和刁难,心中的那些意难平,在春风秋雨之后,终将烟消云散。

后来的你,能站姿笔挺地笑着去讲述关于你我的故事。而那些流淌在血液里的自信和坚韧,是永远都不会被摧毁的东西。

优雅地生活,不依附,不将就。

一旦开始做事,就投入十分的精力。

致敬这种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