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天天吼她妈,看来是到叛逆期了。叛逆期:这锅我不背。》

每次回老家都会听到侄女和她妈吵架,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但侄女态度很差,一脸的不耐烦,好在这些态度只限对她妈妈。

大多数身边的人都说问题出在她妈身上,从结婚就没有再上班,十几年一直在家里照顾两个孩子,她的心思又细,哪方面都能想得到,就是没有想过这样的照顾会不会惹人反感。

从小她妈妈就会帮她想很多事情,小时候没主见,什么都听妈妈的。可是慢慢长大了,有点自己的想法,基本99%也都被驳回了。哪怕只是早饭想吃什么!

要是不听话,可能就要靠墙罚站。这种打压式的教育,一直持续到侄女上初中。从初中开始,我们明显感觉孩子变了,变得无论她妈妈说什么,她都烦,会很大声的吼她妈妈。

亲戚、邻居都会劝她妈妈:“不要管那么仔细”,可是十几年的习惯或着说就是她的性格,怎么可能改变呢?结果那娘俩就像恶性循环一样。

大家都说是叛逆期到了,但我心里还是觉得,孩子只是之前不敢,上了初中后,她的圈子变了,一些曾经觉得不敢做的事情,其它孩子都在习以为常的做着。慢慢的胆子就大了,今天拉个脸,明天吼两声,时间长了,就无所谓了。

大吼大叫变成了生活常态,反抗变成了习惯,不为原因,只为对着干。

这期间两个人都哭过好多回,孩子觉得委屈,大人觉得伤心。我们看着真心觉得累,只能去劝她妈妈:“孩子又不是傻子,她会有自己的想法,

最好的方法是引导,不是把你的想法强压给孩子。”

很多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只会觉得这是叛逆期到了。觉得必须要管,不管会学坏的。然后继续和孩子较劲。心想:“我还管不了你了”

有这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但那个时候你真的是想管孩子吗?还是因为孩子脱离了你的管控,让你很恼火?

究竟是你的孩子到了叛逆期,还是你的控制欲过盛?

在网上有很多孩子发出这样的帖子寻求帮助:

看到这些,你还认为是叛逆期的问题吗?

掺杂情绪的教育不是教育,只是让孩子成为你的出气筒。

你会考虑孩子在幼儿时期几个月配几段的奶粉,那为什么没有考虑过她人生的每个阶段需要怎样的自由呢?

16岁的少年,因为学习成绩差,被父母责骂,最后选择离家出来,本来想去上海的姑姑家,结果从常州骑自行车,由于骑反了,骑到了南京。最后被民警劝回。

本是每个家庭中都会发生的矛盾,家长希望孩子能够上一个好大学,这当然很重要。

但其实真没那么重要,北京有一个小区,住的都是高知识分子,全是北大、清华教授,去年社区里有一个高二的孩子,跳楼自杀。

整个小区都震动了,就是一群北大清华的老师,都没法把一个孩子教好,把那个孩子逼疯,让他选择自杀。

北京大学每年录取那么多新生,去年录取一个孩子,上了北京大学以后自杀,考上北大后选择割腕自杀,留下的遗书写着:”我已经替你们考上了北大,请你们不要再来烦我。然后不要我把的尸体送回去,我讨厌那个地方。”

其实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考虑,“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东西,什么是不重要的东西。”。

这样的口号,被孩子这么光明正大的喊出来,他们心中是积压了多少怨言,让他们如此的不吐不快。

多与孩子沟通,多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是你认为好的,就是孩子需要的。

不要把你未完成的人生目标,自以为是的当成是孩子的目标。

作者介绍:十二月的雪,(二胎职场宝妈,喜欢分享生活、育儿经验。本人热爱电影、追剧、音乐、小说、溜娃、也爱吐槽不公事件。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