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小國許國,為何在河南安徽6次遷都?

獨行客地圖帝


如果不算隋朝逆臣宇文化及建立的“大許朝”,歷史上是沒有用“許”為國號的。原因無非是一點:許國在列國如雲的春秋時代,實在太不起眼了,比針尖大不了多少。當然,隨(隋)國同樣不起眼,但楊堅的“隋”國號是繼承父親楊忠在北周時的爵位——隨國公的。就是這個小到不能再小的許國,歷史上遷都簡直成了家常便飯,可以說是個車軲轆上的諸侯國。

許國出現在西周滅商之後。許國是姜姓,你看到這個姜姓,一定會想到春秋時的姜姓齊國。姜齊(也稱呂齊)始祖呂尚(姜子牙)輔佐周武王奪取天下,封於齊。許國最早的國君許文叔,有一種說法認為他就是姜子牙的兒子。

關於許國的爵位,記載非常清楚:就是“男”爵。這也是春秋多如牛毛的諸侯國中,唯一有明確記載為“男”爵的諸侯國。許國的活動範圍,基本都在現在的河南省和安徽省,但卻忽東忽西。給人的感覺就是:許國天上一腳,地上一腳,今天在甲地,明天就找不著了,後天卻莫名其妙出現在乙地。而且這幾個都城的距離都比較遠。

許國第一個都城非常有名,就是河南省中部的許昌市以東。許昌市北鄰鄭州市,南鄰漯河市,西鄰平頂山市,東鄰周口市。東漢末年,曹操從荀玉之計,奉漢獻帝於許建都,就是許國的故都。《三國演義》有一個橋段,說獻帝在許田受獵,曹操輕視獻帝,有篡逆之心,險被關羽斬殺。許田,就在許國國都“許”的南郊。

許國在西周時就是個小諸侯國,所以規模不大,都城方圓最多也就七里。作為小國,在大魚吃小魚的春秋時代,許國沒少受夾板氣。

咱們都知道定都於河南新鄭的鄭國,是典型的“夾心餅乾國”,北有超級大國晉,南有超級大國楚。鄭國夾在晉、楚之間,只好朝晉暮楚,在夾縫中求生存。鄭國是個相對較大的諸侯國,曾是春秋早期的小霸。而許國又很不幸地夾在鄭國與楚國之間,成了鄭、楚之間的“夾心餅乾”。

許國距離鄭國實在太近,鄭國沒少派兵欺負許國。公元前712年,春秋小霸鄭莊公還打算約上齊、魯等國滅掉許國,瓜分其地。許國亡國後,於公元前697年又重建了許國。鄭國好不容易消停了,楚國又開始折騰,北上攻打許國。鄭國都不是楚國的對手,更不用說針尖大小的許國了。

許國國君實在受不了這種折騰,今天鄭國踹門,明天楚國踹門。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就遷都,避開鄭、楚之間的“槍靶子位置”。只要搬離許(河南許昌東),不再與鄭、楚為鄰,許國就能安生過日子了。

許國國都遷到了哪裡?葉,也就是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葉縣位於許昌西南,這裡是山區與平原的結合地帶。葉縣西邊是伏牛山,西南是著名的方城,北邊是嵩山,南邊是五峰山,東邊是平原。這樣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葉縣不像四戰之地的許昌那麼“顯眼”。遷都於葉的這一年,是公元前576年,當時的許國國君是許靈公。

作為小國,許國在江湖上是必須認“大哥”的。許國認的“江湖大哥”就是楚國,所以許國遷都,必須要經過楚國的許可。在楚國的同意下,許國才敢放心地遷都於葉。

但是許國在葉縣只呆了四十多年,公元前533年,許國的國都突然遷到了數百公里之外的城父(夷邑)。城父在哪呢?安徽省西北有個亳州市,就是曹操的故鄉。亳州市下轄有個譙城區,城父就在這裡。這裡有一望無際的平原,著名的渦水緩緩流過,水源和糧食都不成問題。

從葉縣到亳州約有300公里,許國遷都為何跑這麼遠?實際上,這次遷都並不是許國的意願,而是楚國的意志。

這次遷都時間也不長,公元前524年,許國的“大篷車”又上路了,遷都到了白羽。白羽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一說為內鄉縣)。南陽位於亳州以西約370公里,而西峽又在南陽以西一百多公里(內鄉位於南陽以西七十多公里)。從亳州遷到西峽,許國一大幫人坐著馬車,拉著鍋盆瓢盆,叮叮噹噹顛顛簸四百多公里。穿過周口市、漯河市、平頂山市,才到了新家。這次遷都,又是楚國的主張。應該是因為許國國都太偏東北,不利於楚國控制。許國遷都於白羽,距離楚國較近,便於控制。不過,春秋時代的地圖顯示,許國曾經在葉縣第二次定都,順序在定都城父之後,定都西峽之前。

許國註定是個車軲轆上的諸侯國。公元前506年,許國“叕”遷都了。這一次的落腳點,是在容城,也就是現在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魯山位於西峽東北約228公里,這一趟旅程又是一次不輕的折騰。

這次遷都有一個背景,就是吳滅楚之戰。這一年,割據於蘇南一帶的吳王闔閭,用楚人伍子胥為相,齊人孫武為將,國中大治。公元前506年,吳軍大舉西進討伐楚國。著名的柏舉之戰,楚軍慘敗,吳軍殺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然後就是著名的伍子胥鞭楚平王屍。這事當然和許國沒什麼直接關係,但楚國還是命令許國遷都至魯山,以避吳軍鋒芒。

許國是個小國,財力非常有限。這樣搬來搬去,居無定所,搬到最後,連家底都搬空了,不知欠了多少爛賬。而當年沒少欺負許國的鄭國,看到許國失去了楚國這座大靠山,那還客氣什麼?公元前504年,鄭滅許。

之後,復國的楚國又幫助被滅國的許國復國。但這已是一本糊塗賬,稀裡糊塗混了一百多年。楚肅王六年(公元前375年),許為楚所滅,結束了流浪的一生。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這個話題估計不夠吸引人,而且許國六遷的事情其實在大魚吃小魚的春秋時代很是平常,但從這件事上可以讓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到那段歷史的一個縮影,可以感受到那段歷史中肆意橫行著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真理就在大炮的射程之內,讓我們回到那個禮崩樂壞戰火紛飛的年代吧。

圖一

西周時候自在逍遙的許國

看下上面這張插圖,許國位於現在河南省許昌市的東邊,在那個年代,中原沃土是很多國家夢寐以求的理想天堂。許國立國之人叫“呂叔”,那個年代起名愛按照“伯仲叔季”這樣排行來起,孔子叫“仲尼”,所以曾經稱他為“孔老二”,這個呂叔估計在家排行老三。其實歷史文獻上稱“文叔”,是不是排行老三就不清楚了。《春秋正義》裡有一段“疏”我摘錄下

“許,姜姓,與齊同祖,堯四嶽,伯夷之後也。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於許,今潁川許昌是也。”

這是鄭國齊國密謀要伐許國時候的一段註釋。說許國祖姓“姜”,與齊國是一個祖宗,我們知道齊國是姜尚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又名呂尚哈。都是炎帝一脈出來的。是“伯夷”的後人,伯夷兄弟讓國的故事不知道大家聽過沒有,這裡長話短說,就不東拉西扯了。總之祖宗就是高風亮節的聖賢之人。堯封了“四嶽”其中就有許,這個估計來源於那個“許由”,據文獻上說,“人之謂堯賢者,以其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意思是說堯打算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幹。說心裡話,原始部落的酋長的確不好乾,跟後來的皇帝區別太大了,也沒什麼三宮六院,沒準還是母系社會。群婚的狀態,誰沒事當個酋長幹啥子嘛。有點扯遠了。總之老許家祖宗都很牛。老許家的家世不多談,《左傳》裡面說: “姜, 太嶽之後也。 ” “ 夫許, 太嶽之肩也。”,這算可以了,周得天下靠的是“姬姜聯盟”,許能當個肩也是榮寵之至了吧。

補充下,所謂的四嶽,指的是四個姜姓的諸侯國,齊、許、申、呂。這裡除了齊一直牛(不過後來姓田了),其他幾個姜姓諸侯國說心裡話,最後真的都很悲催,據說呂老三離開故地來到許國這塊後,留下的族人就是後來赫赫有名彪悍異常的“大荔戎”。

許國正因為是四嶽之後,與管、蔡這些親族的諸侯國橫在宋和王畿之地之間來監視商的族人。許國立國在中原沃土,非常的逍遙自在,穆王西行前還曾“見許男於洧上”,“洧”就是洧水,嵩山上流下來的一條河。據說穆王與許男開懷暢飲,完事還送了許男十六匹駿馬。也算是門庭顯赫了。這還不夠,後來“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於申。”(見《竹書紀年》)。那段故事也很傳奇,還有個“烽火戲諸侯”的傳說,申也是姜戎,跟許是一家,反正都是“戎人”哈(其實我們的祖先不是夷就是戎)。許國的確風風光光的把西周過完了,但也盛極而衰,春秋以後就成了人人都可以捏的軟柿子。

下面我們來看下“許國六遷”的來龍去脈。先上張圖看下歷史走到了風雲變化的春秋時代是個什麼樣子了。

圖二

鄭國跟著平王遷到洛邑以後,迅速擴充地盤,很快把中原這些小國收到門下,從上圖可以看出來,許國被鄭國勢力範圍了。這張圖還只是列出來了被鄭國拿下的各個諸侯國,我們再上一張帶城池的圖會更明顯。

圖三

經過鄭武公和鄭莊公這爺倆苦心經營,鄭國儼然成為了中原霸主(《辭通》《論語別裁》裡都把鄭莊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鄭莊公就聯合齊魯兩國攻打許國,那時候禮樂之道尚存,總是要找個冠冕堂皇的藉口才行。結果許莊公沒幹過幾家的聯軍,逃到衛國,許國理論上算滅亡了,淪為了鄭國的附屬國。這個樑子算是結下了。後來鄭莊公死了後,鄭國陷入了幾十年的內亂,許國趁機復國,算是起死回生了。

到了春秋中葉,許國迎來了一位倒黴的王,就是“六遷”的主人公之一“許靈王”。這哥們其實一點也不靈。在這之前南方大國楚國已經開始崛起了,楚莊王問鼎中原,一舉拿下了霸主的地位。我們看下地圖再繼續。

圖四

從這張地形圖我們可以看出來,楚國人從荊漢平原出發進入南陽盆地有東西兩條路,西邊順漢江要通過襄陽,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東邊要走百公里的隨棗走廊到達棗陽,然後通過方城夏道的丘陵地帶進入中原,進入中原後如果想向西進入洛陽盆地,同樣會撞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伊闕龍門。而向東就要撞上以鄭國和晉國為首的中原勢力,而許國被首當其衝的夾在兩股勢力中間。本來以為撿了個便宜在中原立國,沒想到鄭國大老遠遷到中原,還有楚國竟然異軍突起。說白了,這個範圍內許國等小國最後的不幸根源就在於此。

補充一下,實際上那個“方城夏道”的方城就是指楚國人修的方城,現在那裡叫方城縣,事實上楚國人已經擴張到南陽盆地,剩下的就是通過方城夏道向中原進軍的問題了。恰好這時候許國蹦了出來。

講了這麼多雖然有點囉嗦,但說明白了這些,後面就一路暢通了,我們看下許國六遷的情況。

第一次遷都

從圖二我們可以看到,在鄭國的不斷壓迫下,許國的地盤越來越小,許靈公就找到楚王,請求楚王保護,對中原虎視眈眈的楚王自然求之不得,就派出公子申將許國遷到葉縣,“許靈公畏迫於鄭,請遷於楚,楚公子申遷許於葉。” 杜注: “ 葉, 南陽葉縣也。”(見《左傳》襄公十五年)。從上圖我們能看到,新遷之都在楚方城外邊,地處山地,土地貧瘠,與肥得留油的中原故地自然是沒辦法比了。許靈公心知肚明,但也只能打掉牙往肚子裡咽,好死不如賴活著啊,這道理他懂。而許的舊地自然被鄭國納為己有。

第二年,晉楚兩個超級大國爆發了”鄢陵之戰” ,鄢陵就在許國舊都不遠之處的鄢國,結果楚國大敗,而在中原諸夏眼裡,“楚人,蠻夷也”,對於投靠楚國的許國自然是嗤之以鼻,堂堂四嶽之後,竟委身於蠻夷。

“公會單頃公及諸侯。己未,同盟於雞澤 。 ... ...秋 , 叔孫豹及諸侯之大夫及陳袁僑盟 , 陳請服也。 ......許靈公事楚,不會於雞澤。冬 ,晉知武子帥師伐許。”

許靈公畢竟從“諸夏”處來,不禁開始動搖,打算遷到晉國,投靠晉國,確遭到了許國國內士大夫們堅決的反對。性格懦弱的靈公就放棄了。這時候,晉國與其他中原國家又發動了“湛阪之戰”,將楚許聯軍打得大敗,其實楚國一點也不傻,將歸附的一些小國都放在方城外邊,讓這些小國來抵禦中原國家的進攻。許國就是其中之一。

面對之後更加咄咄逼人的鄭國,年老體衰的許靈公跑到楚都,幾次三番請求楚王伐鄭,估計他預感到時日不多了,怎麼說也得落葉歸根吧。可楚國哪有那麼傻,自然拒絕了他。靈公撂了句狠話“師不興,孤不歸也”,結果靈公真的客死楚都。楚王一看,這哪成哈,急忙將靈公遺體送還許的新都葉縣安葬,靈公墓後來被考古發現了,出土了大量編鐘等青銅器,畢竟是一國之主,“禮”還是要講的。

許靈公在位四十四年,無論在故都還是在葉,就沒有消停過,被鄭國折磨得夠嗆。死後許悼公即位,這哥們等於一出生就寄人籬下,自然也不會很好過,很快迎來了第二次遷都。

第二次遷都。

楚國派出了公子棄疾將許國遷到“夷地”,也就是原來的城父國,在現在的安徽亳州。事實上楚王玩了把一石三鳥,還是上文獻記載。

“楚公子棄疾遷許於夷,實城父,取州來淮北之田以益之,伍舉授許男田。然丹遷城父人於陳 , 以夷濮西田益之。遷方城外人於許”(《左傳》昭公四年)。”

楚國將夷陳許三地居民進行了遷徙對調,並對土地進行了重新劃割。古代中國王朝常幹這種事,尤其漢唐明這種強勢的漢人王朝,沒少玩人口遷徙。

這個時候楚國已經把陳滅掉了,把原來在“夷地”的城父遷到了陳,把在葉的許遷到了夷地,把陳遷到了葉。連國帶民,一頓大折騰,這次遷都,直線距離就有兩百五十公里左右,再繞下路,估計有三百公里,舉國遷徙,沒一兩個月遷不過去。

第三次遷都

許遷夷剛四年,楚滅了蔡國, 楚“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於荊山”。這時候楚應該把鄭國東邊和南邊的勢力清掃乾淨了。這些小國在城外駐守失去了意義,索性一股腦遷走。

第四次遷都

這次很奇葩,前面提到那個楚靈王去征討徐國(在安徽),結果樂不思蜀了,結果他弟弟和那個叫棄疾的兒子起兵謀反,楚靈王上吊自殺了。棄疾成了楚平王,感念楚靈王孽債深重,“平王即位, 既封陳、蔡,而皆復之”。不僅讓陳蔡復國,而且還讓這些國家都遷回故地,許國再次回到了葉。

第五次遷都

好景不長,第五年,許國又被楚國遷到了“析地”。析地又名白羽,在河南省西南部的西峽縣境內。文獻上記載的很詳細,我們看下。還是《左傳》昭公十八年。

“楚左尹王子勝言於楚子曰:`許於鄭, 仇敵也 , 而居楚地, 以不禮於鄭。晉、鄭方睦 ,鄭若伐許,而晉助之,楚喪地矣。君盍遷許? 許不專於楚 。鄭方有令政。許曰 :“餘舊國也。”鄭曰:“餘俘邑也。”葉在楚國,方城外之蔽也。土不可易 ,國不可小 ,許不可俘,仇不可啟,君其圖之 。'楚子說。冬 , 楚子使王子勝遷許於析 , 實白羽。”

意思就是楚國一個大臣給楚王進言說,許和鄭是世仇,許在楚地待著,晉國和鄭國才會消停,你把許弄回舊地,鄭肯定要去征伐許國,晉國肯定會幫鄭國,葉這塊地方很重要,這樣的話肯定要丟了哈。楚王一聽言之有理,就派這哥們去把許遷到析地去了。

從圖上可以看到,鄭國應該已經收縮到周口市附近,我們沒做標註,不影響我們這個話題。

第六次遷都

這次《左傳》沒有記載,不過《春秋·定公四年》上說:“許遷於容城。”容城在今河南魯山縣南稍東約 30裡,正是葉縣之西,方城之北,距離許之故地許昌也不足300裡。這次遷都的原因不清楚,歷史上的事情大多數都是糊塗的。

按照《春秋》上記載兩年後,鄭國派軍滅了許國,俘虜了許國國君回去了。這個自然不是許悼公了,許悼公已經死了,還有可能是被兒子殺死的,總之眾說紛紜,對於許國最後的滅亡也是莫衷一是,有亡於鄭國,亡於楚國,還有亡於魏國的。我們這裡就不去考證了。

結語:無論結局如何,楚國六七十年裡遷都六次也算是創造了中國古代社會的一項奇蹟了。但許國終於擺脫了寄人籬下的命運,許人依然在我們這片土地上頑強的生長繁衍著。共同組成了我們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大家庭。

來句體外話,問答題目不適於回答過長,有很多有趣的細節都沒有講,有興趣看到這塊的朋友可以關注下我,我在講周代的時候會有詳細解讀哦。


長門文軒


許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國君姓姜,按理說來,應該算姜子牙的後代,遷到許地之後,就該姓許,開國皇帝是許文叔,是迄今為止唯一可以確定的男爵諸侯國,按照周朝分封制度,公侯伯子(男)爵,所以說,男爵諸侯國按理來說應該是地盤非常小,力量非常弱。

為什麼他後來會在安徽河南六次遷都呢,答案很明顯,因為他弱,春秋時期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大國欺負小國,許國還是一個小國中的小國,自然是在夾縫中求生存。

許國為了生存,只能委曲求全,另外的方法就是依附大國,齊國搶的時候就依附於齊國,晉國強就依附於晉國,但因為許過國地理位置實在是太重要了,儘管他一直遷都,或者依附於大國,但仍然有很多的國家覬覦他的土地,鄭國雖然是一個小國,但在春秋時期還是有一定實力的,許國仍然很怕他。後來還多次作為大國之間交換利益的籌碼,最終被楚國所滅。雖然他是一個小國,但仍然在歷史長河中存在了七百年之久,至於他為什麼能存在這麼久,西周時期當然不必多說,春秋前期大國最多也只是欺負欺負小國,並沒有做出很明顯的要吞併某個小國的節奏,因此小小的男爵諸侯國許國在歷史上存在了七百年。

我是小宇,希望大家支持,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