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经开区:绿色发展“养颜”有道

在浙江南部,东海之滨,国家级开发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从2008年启动创建,历经8年筚路蓝缕,2016年6月,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开启绿色智造引领产业布局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荣誉来之不易,激励经开区人奋力前行,一鼓作气,将绿色发展的产业结构、治污基础设施、智能环保监管方式等方面,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2016年至2018年这三年期间,温州经开区优化产业结构,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加快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整合提升传统产业,深化“低小散”行业整治,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关键零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产业结构逐步趋向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

同时,污水集中处理、废气集中整治、固废资源化处置中心、环保产业园等环境基础设施日渐完备,“五水共治”“四边三化”行动不断深入,滨水走廊、公园绿地大面积建成,有效提升园区生态环境质量。另外,智慧监管、环保管家、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救援等日常监管方式和工作机制的创新提升,让监督和响应的触角更广更快,有力地护航生态环境保护。

眼下,温州经开区又将迎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复评。经开区人对标复评考核24项指标,一项项核对,17项必选指标达标,7项可选指标达标,正满怀信心,接受国家的评测。

绿色智造引领产业升级

多措并举助推高质量发展

大自然有着循环自净功能。人要与自然和谐共生,则要遵循大自然的运转规律。对于人的经济活动,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从源头上控制产业布局,将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近日,温州经开区区域能评报告通过了市发改委审查。这一能评报告在产业准入、变压器容量、能耗总量和能耗消费强度等四个方面确立了负面清单。不符合经开区产业导向、变压器容量大于(或等于)3000kVA,综合能耗大于(或等于)3000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0.378吨标煤/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被列入区域负面清单。区行政审批局,对负面清单内的项目实行能评管理,对负面清单外的项目事项承诺备案管理,在兼顾行政效率的同时,把牢产业准入的能效门槛,引导企业绿色发展。

在产业政策的引领下,经开区做大新能源汽车、激光产业、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特色产业。以“152”工程项目为主抓手,推动一批亿元以上项目落地,争取2019年完成温商回归到位资金3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500万美元,其中总投资50亿元大项目实现突破。深入实施“亩均效益”领跑行动计划,力争2019年完成“小升规”100家、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突破100家、规上工业增加值超100亿元,高标准、高准入、高效益建设小微园。

今年5月,一座15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站,在瓯飞一期围区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约 10.5亿元,年均发电量约1.5亿度。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太阳能资源,还兼顾农业生产,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如今,类似对环境友好的投资项目,在经开区越来越多,且广受欢迎。

过去3年来,经开区围绕温州模式发展特色,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加快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民营经济这一“金字招牌”。通过建立电镀园区、酸洗基地、水暖洁具市级特色产业科技园、中国食品制药机械园区等特色产业园区,对传统产业进行了整合提升,把同行业民营企业集聚起来共同发展,使温州模式得以深化。二是全面深化“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提升。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的决策部署,整治和提升区内存在环保、节能、安全生产等方面问题的“低散乱”企业(作坊)187家,其中改造提升155家、关停淘汰32家。三是实现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开发区不断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关键零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产业培育提升工程,引领了温州模式新的发展方向。

为形成单位资源产出最大化的发展导向,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开发区出台《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瓯飞)工业企业资源效益综合评价实施办法》,坚持保高效、限高耗原则,将企业综合评价结果应用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对 ABC类企业在用地、用电、用水、用能、排污、融资等资源要素配置上实行供给价格和供给方式的差别化政策,逐步建立企业综合评价分类结果与资源要素配置激励奖惩相结合的联动机制。

同时,聚焦创新平台建设,助民企转型升级。开发区成立了科技创新平台领导小组,加大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环节,创新驱动,深化产学研合作。先后引进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肯恩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温州大学、北斗研究院高校机构平台和海洋科技创新园、科技孵化器、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等公共创新平台,提升现有创新载体能级,强化区域科技合作,引进优质科创资源,服务于全区产业发展。

环境基础设施有保障

污水废气固废各有“收纳”之处

只要是工业生产活动,包括人的日常生活,总是会产生一定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而这些污染物积累到大量的程度,则会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此时,就要截污纳管,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废气则要回收处置再排放,以及优化能源结构,控制污染气体的排放;而固体废物要分解,循环利用,或者焚烧填埋。因此,一个地区的治污基础设施实力,对建设生态型的生产生活区域至关重要。

今年,经开区抓紧推进位于滨海二十二路的工业固废处置项目,污水处理一厂技术改造项目等公共环保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大公共环境基础设施投资,争取将这些项目打造成为具有全市示范的典型,全面提升区域环境基础治理能力。智慧污水零直排动态监管系统完成招标并正式启动开发建设,为实现全区“污水全收集、管网全覆盖、雨污全分流、排水全许可、运维全长效、区域全治理”加码提速,该系统一期投资近200万元,预计2019年年底可形成初步成果。

过去3年,开发区通过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固废收集系统,热力管网供给系统不断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园区能够满足产业发展和建设水平的要求。

在管网建设方面,启动了新一轮截污纳管三年(2016年-2018年)实施计划,开发区新建污水管网总长度64.91公里。开展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落实排水管网调查检测评估工作,完成排水管网初步排查217公里。开展现有各类基础管网改造提升,开发区完成改造供水管网10公里;雨水管网8公里,改造易涝片区3处;雨污分流改造管网9公里;提标改造管网5.4公里;建设雨水收集系统20处。全面启动三级及三级以下排水管网专业调查检测评估工作,完成管网疏通清淤 100公里,节水器具改造68套。

在污水处理设施方面,2016年,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污水处理厂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采用较为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混凝+滤池+消毒等深度处理,日处理规模2万立方米。2017年,第二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日供水可达1万吨。2017年启动了第一和第三污水处理厂的技术改造,预计于2019年11月底全部完成,改造完成后两个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均可达到全指标一级A排放标准。

在集中供热、供气上,宏泽热电厂工业固废热电联产项目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近三年新增43家企业实现集中供热,新建供气管网32公里。管道燃气用户新增滨海园区31家企业用户、6393家居民用户。

在垃圾处置设施方面,完成滨海第五垃圾转运站、滨海园区环卫设施基地工程、滨海第四垃圾转运站、丁山第一垃圾转运站和丁山第二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完成碧桂园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软硬件设施建设;完成金海首府智能化硬件设施安装及相关系统运行和6个定时定点清运小区、1条商业街的设置工作。对全区4座垃圾转运站进行设备采购和附属工程的建设,对原有垃圾转运站的9辆黄标车辆进行淘汰更新,对4个垂直垃圾中转站进行设备修整。开展垃圾分类,为每个小区针对不同分类方式分别配发了3色和4色的垃圾桶,配备分类垃圾桶1753个,新增运输车辆10辆,开辟垃圾分类运输专线3条。提升改造及修缮公厕91座。

如今,经开区范围内,污水、废气、固废各有收纳处理之处,减轻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

人物结合构建“智慧环保”

创新监管护航区域绿色发展

沙城街道河道治污净化现场

社会环境治理,既要讲人力的投入,又要借助物力的先进技术手段,人物结合,才能掌控庞大的管理事务。

经开区在环境管理方面,坚持创新理念,以“互联网+”模式助力日常监管;引入“环保管家”,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构建环境事故应急救援机制,化解环境安全风险。同时,走群众路线,宣贯绿色发展理念,整合社会力量投身生态建设,取得良好的成效。

引入“智慧城管”,提升环境监管。经开区智慧城管新中心及升级版系统于2017年底投入正式上线运行。在原有平台基础上,该升级版平台系统新接入50个360°高清监控探头,辖区内凡涉及街道脏乱、道路积水、井盖损坏、路灯不亮、城市家具受损、噪音扰民、违章乱建等种种城市管理问题,都将通过“智慧城管”系统平台,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妥善解决。

“污水零直排”工作人员检查管道

建设智慧污水零直排动态监管系统,以“互联网+”模式助力信息化管理。据介绍,该系统将污水零直排前期全区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排污(水)口整治、长效运维机制等普查成果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入库,形成污水零直排区调查数据库,同时对工业企业、住宅小区内部雨污分流改造项目成果进行整合处理入库,实现全域雨水、污水管网设施数据的一张图管理。还动态对接现有或者新增水质、水位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重点企业及市政管网水质、水量情况,并提供自动预警、辅助分析等功能,有效解决地下管网管理难点。与成果数据建立空间关联,最终完成物联网库建设,实现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现代化、信息化管理。且与现有的温州市智慧排水系统、智慧开发区系统及环保系统各大平台互通互联,实现数据共享,推动智慧零直排建设信息化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具有连接排水管理部门各业务单元信息、数据存储管理和决策分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管理平台。

化学品应急救援演练场景

引入“环保管家”,助力生态发展。开发区于2018年启动全市首个“环保管家”项目试点,结合区域实际,编制了“环保管家”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等。并通过将环保管家机构驻扎在温州职业技术学校内,实行了服务的本地化,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今年9月,区环保局联合“环保管家”等多方力量,制定并实施了“2+X”专项联合行动,严查违规排放等行为,切实改善温职专周边环境。

而在突发环境事故的处置机制上,经开区制定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成立应急救援组织机构,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污染物排入环境。今年9月,经开区在金海化学品市场,开展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综合演练,10余个部门(单位)200余人参加。这次演练以“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为主题,开展了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知识普及宣传,介绍演示应急救援装备使用方法。通过演练,切实检验了应急救援预案的实用性和各应急救援小组的联动应急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府与企业对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的协同作战能力和综合处置水平。

此外,经开区发动群众力量,参与各项环境治理工作,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比如,在“五水共治”中,全民参与,全面推行河长制,根据“一河一策”严格推进河道整治。邀请民众监督参与,成立“民间河长”组织,共同守护水生态环境,巩固治水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