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又一年。过去一年,在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重大项目招引取得新突破,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创新平台打造成绩亮眼。同时,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更多的居住小区、公园市政道路布局完成,更多的人才集聚在这片土地,更多的医院、学校、商业设施投用,城市味更加浓厚。回顾过去的一年,这些成效可圈可点,也为2020年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今日开发区版》对2019年的这些成效进行盘点,梳理脉络,总结经验,以期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大的进步。
对一个地理区域来说,发展经济,一方面要招引好新的投资项目,同时又要提升改造好现有的产业,另一方面还要打造一些公共科研服务平台,集聚人才和技术资源,服务辖区企业。如此构建一个产业生态系统,才能让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一年,浙南产业集聚区对接国家大战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落地上海嘉定工业区温州园一期20亿元投资项目,又在前期引入中国电子温州产业园的基础上,与中电旗下的上市公司中国长城合作建设中国长城(温州)自主创新基地,开启新一轮的数字经济增长点;在产业提升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55家,企业技术竞争力有了积淀;在创新平台上,5家区内企业率先在上海“科技飞地”设研发点;组建浙江中德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这一高能级平台,引入德国工业4.0技术,加快机器换人步伐。
重大项目招引有突破
2019年12月23日,温州市政府与中国电子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中电集团所属企业中国长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与浙南产业集聚区签订了“中国长城(温州)自主创新基地”合作协议。
中国电子是国资委确定的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为核心主业的央企。2015年,中国电子旗下的公司在温州打造中电温州产业园,目前该园一期的第一个地块已经顺利竣工验收,即将实现投产运营。中国长城(温州)自主创新基地项目,于今年8月开始筹建,仅用4个月时间就正式落地浙南产业集聚区,目前已经注册成立公司。
类似的新经济投资大项目,过去一年,浙南产业集聚区取得一项又一项的突破。全区深入实施“招商十招”,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为切入点,紧扣“152”工程项目,签约嘉定工业区温州园100亿元投资项目,20亿元的一期项目摘牌落地;中国电子信息港加快项目集聚;国际电竞中心项目顺利摘牌;总投资10.8亿元的正泰农光互补项目进场;百威啤酒、欧珑电气、丰树汽车、长江汽车电子二期、明泰标准件二期、奔腾激光二期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全年到位内资38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9287万美元,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5个。
此外,人本、大自然钢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雷亚电子在纳斯达克上市报会,完成股改13家。全年小升规企业10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超过100家。创力电子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新增浙江制造“品字标”认证企业8家,数量居全市第一。福达合金获省级优秀工业新产品。
新旧动能转换有成效
日前,奔腾激光(温州)有限公司研制的2万瓦光纤激光切割数控机床,被认定为2020年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国内首台(套)产品。国内首台(套)产品是指经过创新,其品种、规格或技术参数等有重大突破,具有知识产权的首台(套)或首批次装备、系统和核心部件等。这款2万瓦光纤激光切割机是目前市场上功率最高、速度最快、幅面最大、性能最优的激光切割机。据悉,2019年,浙南产业集聚区获评省首(台)套产品3个。
企业技术实力提升,离不开温州自创区创建的大氛围。 2019年,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核心区作为温州自创区“一区五园”重要组成部分,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统领,围绕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工作部署,以全面提升新时代民营经济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强化措施,补齐短板,加快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全面提升集聚区综合创新能级,建设成效不断显现。在温州自创区八大行动19项考核指标中,浙南产业集聚区目前已完成15项指标,其中核心指标中有六大指标超额完成,分别为招引创新型重大科技新开工项目新开工4个、攻坚“卡脖子”核心技术3个、技术交易额10.19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55家、创投机构投资1.15亿元。此外,规上企业研发费用9.75亿元,增速24.6%。
为加速培育区域科技企业“大主体”,集聚区着力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建立覆盖企业从初创、成长到壮大的各个发展阶段的支持体系。建立了省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等三张培育清单,采取“一企一策一专班”,加大培育扶持。实行“店小二”式的科技服务,实地走访服务企业近百家,组织科技业务培训8场。
创新平台打造有亮点
2019年12月16日,浙南产业集聚区企业――福达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奔腾激光(温州)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入驻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在上海设立的研发机构或产业孵化平台。这是集聚区加快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借力上海科研资源服务区内企业的重大举措,标志着创新平台打造又取得关键的一步。
去年,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共建了全市首个开放性高能级创新平台――浙江中德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该院成立6个月以来,对18家规上企业开展调研,制定了4家企业初步诊断方案,与温州长江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正式合作签约;针对产业发展需求,洽接3个科技项目,邀请8名德国专家入企精准诊断;并举办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合作海创论坛。
另外,集聚区(经开区)还高标准推进海创园创新创业示范园建设,以国际科技园区为参照标杆,打造科技创业新空间、科技服务新平台、科技研发新领地和人才聚集新社区。采取“边谋划、边装修、边招商、边引才、边服务”的“五边”工作法,加速推进创新示范平台建设。
温州海洋科技创新园作为自创区(科创走廊)的重要科创载体,已签约引进浙江中德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温州技术转移中心、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云网浙南总部等高能级平台项目3个,打造食品制药机械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温州国际电竞中心,引进孵化器、加速器等企业(项目)17家。设立区科技(人才)金融服务银行。
此外,为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和人才供给,集聚区一方面建立产教协同创新中心,形成校地合作育人工作机制。针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在全市率先建立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和微创学院三大人才“蓄水池”等产教融合平台。另一方面,明确政策导向,将研发投入与申报科技项目、企业研发中心、推荐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等挂钩,优先支持R&D占比超3%的各类申报,有效促使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今年以来,获得省级“卡脖子”技术1项,2项科技成果荣获省科学进步二、三等奖,市级重大项目立项5项、“卡脖子”技术3项。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閱讀更多 同花順財經 的文章